第78章 海洋協定

字數:3613   加入書籤

A+A-


    李墨飛的手指在液氮罐表麵結出薄霜,關島會議中心的冷氣開得像是要把熱帶島嶼凍成冰櫃。他透過觀察窗看著最後一管珊瑚基因樣本沉入196c的迷霧,忽然聽見隔壁會場傳來摔杯子的脆響——那是馬紹爾群島代表在砸椰子殼。
    簽字廳的環形桌上擺著30個玻璃缸,每個缸裏漂著三根冰棍。倭國代表鬆本正用鑷子夾起溫度計:“各位,這是今早取自衝繩海域的海水。”當他把28c的海水倒入冰缸,3根冰棍在7分12秒內融化殆盡。
    “相當於每平方米海域每天吸收三根冰棍的熱量。”艾琳敲擊鍵盤,大堡礁白化對比圖與冰棍融化曲線同步滾動。斐濟代表突然起身,將兩枚貝殼拍在桌麵:“這是2000年和今年的硨磲殼!”2.1與1.3的厚度差讓德國代表別開了臉。
    “0.1硫含量會讓船舶公司每年多燒20億美元!”航運聯盟主席的咆哮震得同聲傳譯耳機發顫。劉宇在西亞灣的監控室裏同步觀看直播,手裏還攥著冷卻管道的焊接頭。他剛剛修複了因硫化物腐蝕的接口,焊縫裏滲出的黑色物質像極了公約爭議的縮影。
    馬紹爾群島代表諾克突然走到媒體區,把柴油澆在生蠔殼上點燃。跳動的火苗中,硫磺味彌漫會場:“我們呼吸的就是這種空氣!”他的白襯衫很快被熏成灰黃色,像被酸雨洗過的珊瑚。
    台風“海燕”的路徑圖在屏幕上血紅地閃爍。李墨飛將第400份珊瑚基因樣本存入液氮罐,標簽上標注著“吉姆深圳灣2023”。澳洲團隊剛剛傳來一個視頻:馬克穿著章魚玩偶服,正把3d打印的基座坐標錄入區塊鏈。
    “運輸機必須提前起飛!”氣象官撞開儲藏室的門。李墨飛看著尚未封存的最後五管樣本。它們來自本周剛發現的新變異種,能在32c海水中存活。液氮白霧中,他抓起保溫箱衝向停機坪。
    c130運輸機的引擎在暴雨中嘶吼。飛行員盯著跨越17個航空管製區的航線圖,台灣海峽上空的雷暴雲團像猙獰的灰鯨。李墨飛用安全帶將自己和液氮罐捆在一起,監測屏顯示外部溫度34c。機艙空調係統,剛剛發生了故障。
    劉宇的視訊請求突然切入:“用冷卻係統的備用方案!”他展示著濱海灣管道的結構圖,“把液氮循環導管接進空調!”李墨飛扯斷兩根冷卻管,極寒的氮氣瞬間讓駕駛艙玻璃結霜。飛行員嗬著白霧豎起拇指,運輸機在風眼中強行爬升。
    基因庫的確認信息傳來時,吉姆正在澳洲礁盤上種下第1000株珊瑚苗。老人用生蠔刀在鈦合金基座上刻下"19782023",海水突然漫過他的雨靴,這是20年來最大的天文大潮。
    吉姆的橡膠雨靴陷在礁盤縫隙裏,鹹澀的海水灌進靴筒,激得他腳踝的舊傷隱隱作痛。老人握著生蠔刀的手背暴起青筋,刀尖在鈦合金基座上刻出"1978"的最後一筆時,天文大潮的浪頭突然撲上脊背。渾濁的浪沫中,他看見自己年輕時的倒影——那個在福建海邊壘蠔排的壯年漢子,正與此刻佝僂的身影重疊。
    “第一千株!”馬克的無人機鏡頭幾乎戳到吉姆臉上。網紅今天的章魚頭套換成了熒光綠,鑲鑽手機殼用防水膠帶綁在自拍杆頂端。老人眯眼避開強光,忽然發現基座紋路裏卡著片貝殼——正是他在深圳灣留給劉宇的模板殘片。
    “老爺子看這裏!”馬克操縱無人機俯衝,驚起群透明的小蝦。吉姆趁機將藏著珊瑚幼蟲的試管塞進基座孔隙,這是他在劉宇視頻裏學的新招。潮水退去時,鈦合金表麵析出層鹽霜,像極了老人鬢角的白發。
    深圳灣控製室內,劉宇的六塊顯示屏同時亮起紅光。冷卻係統覆蓋海域的藍圈在地圖上瘋狂擴張,2100平方公裏的數字每刷新一次,隔壁金融區的用電曲線就下探一截。實習生小雨捧著咖啡呆立原地,杯裏的拉花早已凝成褐色汙漬。
    “劉總工!夜光藻數據包來了!”小林衝進來甩著u盤,發梢還沾著濱海隧道的泥漿。全息投影瞬間鋪滿牆壁,藍瑩瑩的光帶與新版航運路線嚴絲合縫,仿佛給海洋套上條會呼吸的項鏈。劉宇突然抓起激光筆:“看這個交叉點!上周貨輪漏油事故區居然出現了熒光魚群!”
    警報器突然尖嘯。監控畫麵顯示,三艘未按新規改裝的貨輪正強闖限製區,硫化物排放濃度超標七倍。劉宇按下緊急製動鈕的瞬間,想起吉姆在視頻裏說的:“大海會自己開藥方。”
    c130運輸機的舷窗結滿冰花,李墨飛透過朦朧的冰晶俯瞰太平洋。懷裏的鈦合金板冷得像塊寒鐵,吸附的珊瑚幼蟲在液氮低溫中蜷成球狀。機長突然切換俄語咒罵——台風“海燕”的渦旋雲牆在前方聚攏,雷達上的雷暴區像張開的惡魔之口。
    “啟用濱海灣方案!”李墨飛扯開液氮循環管的保險栓。極寒霧氣瞬間充斥機艙,儀表盤上的溫度計從42c暴跌至10c。副駕駛被凍得牙齒打戰,卻驚喜地發現結霜的舷窗削弱了雷電磁場幹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天京管製區批準繞飛!”“夏威夷空域開放臨時走廊!” 17個航空管製區的許可接連傳來。李墨飛在極寒中敲擊鍵盤,基因庫的確認信息穿透電離層風暴:“樣本vx032存活率100——澳洲團隊。”
    瑪利亞娜海溝深處的基因庫,此刻正經曆著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數據洪流。機械臂在196c的液氮池中精準抓取樣本管,激光刻錄機在管壁留下納米級紋路——那是吉姆的蠔排紋路與劉宇的3d打印數據的疊加態。
    “最後五管!”澳洲研究員艾米麗的聲音在冷藏庫回蕩。她身後的馬克正用鑲鑽手機直播,章魚頭套的眼珠改造成了夜光藻培養燈。當變異珊瑚樣本浸入複蘇液時,培養槽突然爆出藍光——這是首個能在32c海水自主發光的品種。
    吉姆的視訊請求突然切入。老人舉著被大潮衝刷過的鈦合金板,原本吸附的幼蟲已展開觸須:“年輕人,它們比我們會認路。”
    運輸機衝出雷暴區時,朝陽正從國際日期變更線後方躍起。李墨飛懷裏的鈦合金板突然震動,休眠的珊瑚幼蟲在溫差刺激下蘇醒。機載顯微鏡顯示,它們的共生藻分泌出金色物質——正是中和硫化物的關鍵酶。
    劉宇的加密文件此時抵達:“冷卻係統觸發意外生態鏈——夜光藻吞噬硫化物,熒光魚群清除微塑料。”附件視頻裏,吉姆在澳洲礁盤上撒著變異珊瑚卵,潮水將其送往貨輪漏油區。
    運輸機降落在關島時,32國代表正在簽署最終公約。李墨飛走過簽字廳,液氮罐的滾輪聲與鋼筆的沙沙聲交織成曲。窗外,基因庫運輸機群正在集結,它們的航線將覆蓋所有白化珊瑚區,像給地球係上條會發光的止血帶。
    三個月後的天文大潮日,吉姆的橡膠雨靴再次浸入澳洲海水。鈦合金基座已被珊瑚覆蓋,1978的刻痕成了魚群的迷宮。馬克的直播間標題換成“珊瑚醫生”,鑲鑽手機殼貼著變異珊瑚的基因圖譜。
    劉宇在深圳灣監測到新的能量曲線——夜光藻的冷光峰值與貨輪航線完全同步,仿佛海洋在給人類導航。李墨飛打開基因庫最新報告:vx032珊瑚的共生藻正在淨化東京灣的原油汙染。
    運輸機群掠過關島上空時,某個液氮罐的觀察窗閃過微光。吉姆當年種下的第一株珊瑚幼蟲,正在跨越大洋尋找回家的路。潮聲如舊,但這次,人類終於聽懂了浪濤的呼吸。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