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礁盤重構
字數:3237 加入書籤
妮可的右手在3d打印機的控製麵板上懸停了3秒,植入芯片的藍光掃過加密指令。鈦合金噴頭開始嗡鳴,乳白色鈣質粉末與海水混合,在珊瑚骸骨上生長出蜂巢狀骨架。李墨飛盯著實時聲呐圖,人工礁盤的陰影裏聚集著成團的棘冠海星幼蟲,像一片移動的猩紅色星雲。
“碳酸鈣濃度超標了17。”原住民助手卡盧突然開口,他手腕上的貝殼串珠隨著檢測儀警報晃動,“老祖宗說過,造礁要順著潮汐的脾氣。”
潛水器剛觸底,妮可就意識到問題所在。3d打印的鈣化骨架在紫外燈下泛著珍珠光澤,吸引著方圓五百米內的棘冠海星。這些帶毒刺的生物用管足瘋狂拍打人工礁盤,剛移植的基因編輯珊瑚幼苗被碾成碎末。
“趨化性強度超預期三倍!”李墨飛在通訊器裏吼叫。他的潛水鏡被海星噴出的消化液糊住,模糊看到卡盧在用竹簍捕撈海星——這個馬努斯島青年堅持用祖傳的椰子纖維籠,效率竟比機械臂快兩倍。
當夜,安保係統拍到3個黑影潛向人工礁盤。妮可趕到時,價值千萬的基因庫已化為泡沫——環保分子注射了基因溶解劑,淡綠色液體還在培養艙裏沸騰。領頭的女人用激光筆在艙壁燒出標語:“別扮演上帝!”
李墨飛撿起半截斷裂的試管,發現溶解劑主要成分是木瓜蛋白酶——與原住民軟化椰肉的傳統配方完全相同。卡盧蹲在礁盤邊緣,用海膽刺挑出嵌在鈣化層裏的追蹤器:“他們用我們的方法對付我們。”
黎明前的退潮期,卡盧帶領族人涉水作業。他們用藤條編織的網格固定海膽,這些帶刺的清潔工每分鍾能啃食40平方厘米的藻類。妮可的監測芯片顯示,傳統法修複的礁區鈣化速率比3d打印區高83,ph值波動卻隻有後者的七分之一。
“海膽的牙齒會分泌天然緩衝劑。”卡盧剖開一隻黑膽,淡黃色體液滴入檢測儀,“你們實驗室的ph穩定劑,不過是在模仿這個。”
正午的陽光刺透海麵時,人工礁盤傳來冰裂般的脆響。過度鈣化的骨架承受不住洋流衝擊,崩塌的碎塊掩埋了僅存的鹿角珊瑚。妮可的植入芯片突然過載,手臂血管紋路蔓延長出珊瑚狀凸起——基因編輯珊瑚的病原菌通過接觸感染了共生係統。
李墨飛在廢墟中翻出初代設計圖,發現3d模型裏藏著比特幣礦場的ogo。當他想通礦場在用珊瑚鈣化反應抵消碳足跡時,卡盧的竹簍已裝滿瀕死的海星——它們因過度啃食人工礁盤中毒脹亡。
妮可的右臂垂在充氣筏邊緣,月光在皮膚表麵的珊瑚紋路上折射出細碎的藍斑。植入芯片的散熱口滋滋作響,每隔七秒噴出一股帶著焦糊味的水蒸氣——這是病原菌代謝產生的過量熱量。她打開防水終端,芯片數據像中毒的珊瑚蟲般抽搐:白細胞計數是正常值的23倍,血液碳酸鹽濃度堪比飽和石灰水。
“還能撐48小時。”她對著衛星電話說,聲音被浪湧揉成斷續的雜音。500米外,卡盧的族人正用椰子纖維繩捆紮藤網,月光將他們的剪影投射在岩壁上,與遠古先民捕獵儒艮的壁畫完美重疊。某個瞬間,妮可仿佛看見岩畫中的獨木舟破壁而出,船頭懸掛的鯨骨風鈴與夜航的科研船笛聲共鳴。
李墨飛站在快艇甲板上,手指在控製麵板懸停了3分鍾。這台價值千萬的3d打印機曾是他們引以為傲的"造礁神器",此刻卻像個醉漢般歪斜著,鈦合金噴頭滲出乳白色的鈣質膿液。他想起3天前卡盧的警告:“人造礁盤比珊瑚蟲還脆弱,就像用水泥複製嬰兒的骨骼。”
當啟動自毀程序的警報響起時,顯示屏上跳出一串比特幣礦池的ip地址。原來每次打印消耗的碳酸鈣粉末,都摻著印尼珊瑚焚化後的骨灰——礦場用這種方式抵消碳足跡。機器沉入海底的瞬間,聲呐圖顯示傳統海膽移植區的鈣化速率突然飆升,實時碳匯數據比人工礁盤高出230。
“真正的藍碳銀行在這裏。”李墨飛拍下卡盧的藤編簍特寫,加密郵件在衛星信號中斷前成功發送。簍裏蠕動的海膽正將藻類轉化為碳酸鹽,效率堪比微型生物反應器。
第一縷晨光刺破海平麵時,妮可的芯片突然捕捉到異常震動。32.7hz的次聲波從坍塌的礁盤廢墟傳來,這是人類聽覺下限的兩倍頻率。她翻身潛入水中,防水麵罩的ar顯示界麵被染成血紅——成千上萬的海星幼蟲正循聲聚集,棘刺間滲出消化液的熒光。
卡盧的竹簍在船尾劇烈搖晃,中毒的海星屍體跳起詭異的舞蹈。這些原本該沉入海底的死亡生物,此刻卻隨著次聲波節奏抽搐,管足拍打藤簍發出類似摩爾斯電碼的噠噠聲。某個瞬間,妮可確信自己破譯了密碼:那是三年前被刪除的原始礁盤坐標。
馬努斯島長老劃著獨木舟靠近,船頭堆著用棕櫚葉包裹的珊瑚斷枝。老人用貝殼刀割開葉片,露出內部金黃色的分泌物:“這是祖先與珊瑚立約時用的血膠,能封住死亡的聲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混合物被倒入聲源區時,次聲波驟然增強。監測儀的金屬外殼迸出電弧,妮可的芯片溫度飆到警戒線。卡盧突然奪過分析儀,將探測頭插入自己手臂——他的血液ph值在接觸次聲波後穩定在8.1,碳酸鹽濃度與健康珊瑚礁完全一致。
“我們的血裏寫著海洋的契約。”老人將血膠抹在妮可的感染處,珊瑚紋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退,"而你們用數字撕毀了它。"
李墨飛在控製艙發現被篡改的核心算法。原來3d打印機每次作業時,都會自動生成虛假的碳匯報告。這些數據通過海底光纜傳輸到紐約碳交易所,為礦場洗白了相當於整個大堡礁麵積的碳排放額度。
當他調出原始日誌時,硬盤突然迸出粉色菌絲——正是妮可感染的病原菌變種。這些微生物以數據為食,將二進製代碼轉化為碳酸鈣結晶。卡盧的藤簍在此時發出蜂鳴,移植的海膽集體釋放出緩衝劑,中和了艙內失控的酸性數據流。
朝陽完全躍出海麵時,次聲波突然變頻。32.7hz的死亡頻率被海膽的咀嚼聲調製,轉化為41.2hz的修複脈衝——這是健康珊瑚蟲產卵時的共振頻率。妮可的芯片顯示,廢墟下的基因珊瑚開始分泌新型黏液,既不像轉基因產物的熒光綠,也不似瀕死白化的灰白,而是一種深海極光般的幽藍。
卡盧的族人唱起古老的潮汐歌謠,藤網裏的海膽隨節奏開合棘刺。李墨飛終於看懂監測儀上的波紋:這不是聲呐圖譜,而是海洋用千年進化寫就的藍碳密碼。當第一隻幼年玳瑁爬上再生礁盤時,他刪除了電腦裏所有人工礁盤設計圖——硬盤空出的256g容量,恰好等於此刻自然修複的珊瑚麵積。
喜歡氣候邊緣請大家收藏:()氣候邊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