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金山對峙顯分歧

字數:4772   加入書籤

A+A-


    桑塔納剛拐進縣委大院,丁義珍就看見辦公樓前豎著一塊新噴繪的展板,上麵印著一條蜿蜒的公路線,標著“環金山風景線”幾個大字,底下還有一行小字:“三年建成,gdp翻番”。
    他拎著公文包下車,泥點濺在褲腳上。司機搓著手說:“丁縣長,這是李書記親自抓的項目,全縣頭等大事。”
    丁義珍沒應聲,隻把昨天那塊風幹的紅薯幹從包裏掏出來,塞進西裝內袋。
    會議室裏已經坐了七八個人。李達康站在投影幕前,手裏拿著一支激光筆,正指著地圖上的曲線講解:“這條線繞開主礦區,沿山脊走,風景最好,投資回報率預計在百分之三百以上。”
    易學習坐在角落,眉頭一直沒鬆開。他看見丁義珍進來,輕輕點了下頭。
    “這位是新來的丁義珍同誌,常務副縣長。”李達康掃了一眼,語氣平淡,“歡迎加入金山團隊。”
    丁義珍坐下,打開筆記本。屏幕上正放著一組數據:預計帶動沿線三鎮十村旅遊收入增長,年均增幅37.6。
    他翻了翻昨天在柳樹溝記下的東西。那頁紙上寫著:42公裏=被遺忘的距離,但不是不可抵達。
    “資金怎麽解決?”易學習突然開口。
    “縣裏出一部分,省裏爭取一部分,”李達康頓了頓,“剩下的,由沿線村鎮按人口比例自籌。”
    會議室安靜了一瞬。
    丁義珍筆尖一頓,在本子上寫下:“自籌=攤派”。
    “柳樹溝村人均年收入不到三千,去年連村醫工資都發不出。”易學習聲音不高,“讓他們集資修路,怎麽籌?賣房?賣地?還是賣孩子?”
    “老易,你這話說得太重。”李達康笑了笑,“群眾覺悟可以提高嘛。發展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不能光等政府喂飯。”
    “可你這路線,”易學習指著地圖,“怎麽全繞著貧困村走?柳樹溝、崗子坪、石門寨,一個沒沾邊。倒是幾個富裕村,全包進來了。”
    “科學規劃嘛。”李達康用激光筆點了點,“這些地方基礎好,見效快。先富帶後富,這是常識。”
    “可先富的路修好了,誰還顧得上後富?”易學習冷笑,“你這叫‘環金山’,我看是‘環金山不進村’。”
    丁義珍低頭看著自己畫的那張《柳樹溝三問》草圖。最缺:路。最怕:病。最想改:活路。
    他把紅薯幹從口袋裏拿出來,輕輕放在桌角。
    易學習眼角一跳,目光掃了過來。
    李達康沒注意到,還在講:“項目一旦啟動,廣告招商馬上跟進,溫泉度假村、星空營地、金山的名片就立起來了。”
    “名片是立起來了,”丁義珍忽然開口,“可名片背後的人,還在泥裏爬。”
    所有人都看了過來。
    “我昨天去了柳樹溝。一個孩子高燒抽搐,山路塌了,救護車進不去。我背了四公裏才接到信號。”
    他掏出手機,翻出一張照片:小女孩通紅的臉,蜷縮在破棉被裏。
    “她家一年收入不夠買一張景區門票。你讓她按人頭集資三千,她拿什麽交?”
    李達康臉色微變:“丁縣長,基層情況你剛接觸,可能還不了解。我們搞的是全縣戰略,不能被個別困難牽著鼻子走。”
    “我不是被困難牽著走。”丁義珍合上手機,“我是怕我們走得太快,把人落下了。”
    “發展總有代價。”李達康語氣冷了幾分,“你要什麽都等窮地方齊步走,金山十年都翻不了身。”
    “那你說,代價該由誰付?”丁義珍看著他,“是付給數據報表,還是付給活人?”
    會議室沒人說話。
    易學習低頭喝了口茶,嘴角微微揚起。
    李達康盯著丁義珍看了幾秒,忽然笑了:“年輕人有同情心是好事。但當官不是做慈善,得講大局。”
    “我同意發展。”丁義珍說,“但得看是誰的發展。如果發展隻是讓富的更富,讓窮的出錢給富人修路,那這發展,我不認。”
    他把紅薯幹收進包裏,動作不重,但聲音清晰:“路要修,但不能修在百姓的脊梁骨上。”
    散會後,易學習叫住了他。
    “那塊紅薯幹,”他低聲說,“留著。”
    丁義珍一愣。
    “你昨天走的那條路,我也走過。”易學習望著窗外,“三年前,我背著一個尿毒症病人下山,走到一半,人沒了。就因為沒路。”
    他轉過身:“李達康這條路,看著光鮮,實則把窮村當空氣。他要的是政績,不是民生。”
    “我知道。”丁義珍翻開筆記本,指著一行字:“發展不能以犧牲最弱者為代價。”
    易學習盯著那句話,良久,點點頭:“你明白就好。現在不撕破臉,先攢證據。等他方案報上來,我們一條條核。”
    “我還發現一件事。”丁義珍拿出那張手繪地質圖,疊在李達康的路線圖上,“你看,他規劃的重點開發段,正好避開老勘探隊標記的鎢礦遺跡。”
    “有意思。”易學習眯起眼,“像是故意繞開。”
    “或者,”丁義珍低聲說,“怕挖出什麽不該挖的東西。”
    當晚,丁義珍在臨時辦公室整理材料。他把《三步走》計劃又寫了一遍:
    1. 修路——先通急救通道,財政兜底,不搞攤派
    2. 探礦——小規模試采,避開主脈,用本地勞力
    3. 初加工——縣辦廠,利潤反哺民生
    寫完,他把李達康的ppt打印稿翻到最後一頁,上麵寫著:“預計吸引投資超五十億,打造漢東旅遊新極點”。
    他在旁邊空白處寫下:“政績工程的本質,是風險轉嫁。”
    敲門聲響起。
    李達康推門進來,臉上帶著笑:“丁縣長,談幾句?”
    “李縣長請坐。”
    “今天會上的話,別往心裏去。”李達康坐下,語氣輕鬆,“年輕人敢說話是好事。我當年也這樣。”
    “我沒惡意。”
    “我知道。”李達康身子前傾,“你有背景,有能力,沒必要跟老易一起唱反調。隻要你支持這個項目,資源優先向你傾斜。財政、土地、立項,我都可以打招呼。”
    丁義珍靜靜聽著。
    “別被老觀念束縛。”李達康拍拍他肩膀,“金山需要的是衝勁,不是守攤子。”
    “我支持發展。”丁義珍直視他,“但得看誰的發展。”
    “你還惦記柳樹溝那個孩子?”
    “我不惦記孩子。”丁義珍打開抽屜,拿出一張照片,“我惦記的是,她發燒那天,全縣景區門票總收入是八萬六千塊。夠修三公裏路。但沒人修。”
    李達康笑容淡了。
    “我可以配合項目申報。”丁義珍把照片收好,“但我不會簽任何一個讓百姓自籌的文件。”
    李達康站起身,沉默兩秒,忽然笑了:“有些人啊,把同情當能力。”
    他走到門口,手搭在門把上,回頭看了丁義珍一眼:“路修好了,金山富了,你再回頭看今天的選擇,就知道自己錯得多離譜。”
    門關上。
    丁義珍坐回椅子,從包裏取出那塊紅薯幹,咬了一口。
    又幹又硬,嚼得腮幫發酸。
    他翻開筆記本,在最新一頁寫下:
    金山第一課:
    不是所有路都通向光明,
    有的,通向深淵。
    窗外,縣委大院的燈一盞盞滅了。
    他桌上的台燈還亮著,照著那張疊在一起的地質圖和公路規劃圖。
    兩條線,在某個點上,幾乎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