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輿論反擊引波動

字數:4265   加入書籤

A+A-


    淩晨三點二十七分,丁義珍剛掛斷宣傳部老陳的電話,電腦右下角的輿情係統又跳出一條預警:“宏遠物業”一詞在本地社交平台的討論量十五分鍾內翻了六倍,預計七點前衝上熱搜榜首。
    他沒起身,也沒喝水,隻是把監控牆的主屏切換成實時熱帖滾動模式。第一條熱帖已經被頂到最上麵——《八十萬買了個空殼公司?打卡記錄都能改,賬還能信嗎?》。評論區炸了鍋,有人貼出自己單位申請項目被拒的理由:“材料不全”,轉頭就看到宏遠這種連辦公地址都查不到的公司拿走八十萬,語氣直接變了味。
    “這不是錢的事,是規則被踩在腳底了。”
    丁義珍嘴角動了動,沒笑,但眼神鬆了一絲。
    手機震了一下,是老陳發來的消息:“市委值班室剛來電,說是省裏某領導秘書‘順口問了一句’,說通報是不是發得太急,措辭會不會引發誤解。”
    他看完,把手機反扣在桌上,轉頭調出內網會議記錄,逐條核對通報裏的每一句話。
    “宏遠物業注冊未收取代辦費”——王某的筆錄和銀行流水能對上。
    “孫培林打卡時間與門禁日誌不符”——安保係統導出的日誌原始文件在案。
    “夜間有人員從茶室後巷攜帶文件袋離開”——三段監控拚接時間線完整,連夾克男走路時左肩微塌的習慣都錄得清清楚楚。
    他重新拿起手機,回消息:“每一條都有出處,讓他們查。查不出來,是他們失職;查得出來還壓,就是共犯。”
    不到兩分鍾,老陳回了個“”。
    丁義珍沒再看手機,而是打開加密通道,給安欣發指令:“把資金流向圖解、時間軸、監控拚接包,分發給《京海晨報》《法治周刊》《都市觀察》等五家媒體的記者,標注‘可引用數據來源’。”
    兩分鍾後,安欣回信:“已發,三家記者已電話確認,要求補充u盾綁定信息。”
    他點頭,順手把周叔淩晨發來的那條“宏遠注冊u盾綁定趙立冬辦公室值班電話”的記錄整理成簡要說明,附加原始截圖,轉發過去。
    剛發完,宣傳部座機響了。
    “老陳,說。”
    “市紀委剛通知,兩小時內收到七封實名舉報信,全指向研究室近半年的外包項目審批。有一封還附了內部簽批單複印件。”
    “誰寄的?”
    “匿名,但從郵戳看是市政府大樓裏的信箱。”
    丁義珍輕哼一聲:“自己人開始出牌了。挺好。”
    他掛了電話,正要調取市政內網的發帖追蹤權限,李響的消息跳進來:“論壇出現新帖,標題是‘宏遠物業去年給陽光小區做過民意調查’,附三張簽到表截圖,ip定位在市政信息中心內網。”
    丁義珍眯了下眼。
    他沒立刻下令反擊,而是讓李響把那幾張所謂“服務證據”原樣保存,隨後給老陳撥了視頻。
    “在官網開個‘公眾反饋’專欄,標題就用群眾問的那句——‘你見過宏遠物業嗎?’,邀請市民留言。”
    “要是沒人理呢?”
    “不會。隻要他們敢發假圖,就有人打臉。真話不怕對質,假話最怕開口。”
    老陳頓了頓:“你要等他們自己露餡?”
    “不是等,是請。”丁義珍靠回椅背,“他們急了,才會多做。做多,才會錯多。”
    不到一小時,官網專欄上線。起初冷冷清清,可當那張“陽光小區服務簽到表”被截圖轉發過去,評論區瞬間熱鬧起來。
    “陽光小區業主表示:從未聽說過這公司。”
    “物業群裏翻了半年記錄,沒人見過外來人員登記。”
    “表格裏寫的‘七月十五日走訪’,那天是台風天,小區停電,誰出去搞調研?”
    更有較真的網友把表格字體、邊距拉出來比對,發現和市政府標準模板差了三個像素,直接斷定“ps痕跡明顯”。
    丁義珍看著輿情係統裏“質疑聲量”曲線一路飆升,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著節奏。
    上午九點,趙立冬出現在開發區奠基儀式現場。鏡頭掃過他時,他正笑著和企業家握手,麵對記者提問“如何看待宏遠事件”,隻說了句:“組織會調查,我相信程序。”
    語氣平穩,姿態從容。
    可丁義珍調出儀式後台的安保錄像,快進到休息室那段。
    九點四十二分,趙立冬接了個電話,臉上的笑瞬間沒了。他聽完,把茶杯往桌上一蹾,瓷蓋磕在桌角,裂了道縫。兩分鍾後,他起身就走,比原計劃提前八分鍾離場。
    丁義珍把這段視頻截了三幀,發給李響:“查這個電話號碼,優先級最高。”
    李響回得快:“號碼未登記實名,但基站定位顯示,昨晚至今,信號源集中在趙家別墅周邊。”
    丁義珍沒說話,轉頭調出周叔剛傳來的金融動態簡報。
    趙立冬名下一家名為“遠辰谘詢”的關聯企業,昨夜通過第三方賬戶向某公關公司劃撥三百萬元,備注為“品牌輿情服務”。
    更巧的是,這家公關公司三個月前剛中標市政府“城市形象推廣”項目,負責人是趙立冬大學同窗。
    他把這幾條信息並排擺在屏幕上,一條線連下來:
    輿情發酵→內部發帖洗白→官方引導反製→對手情緒波動→啟動資金應對。
    不是慌,是反擊的前兆。
    他正要給安欣發新指令,手機又震了。
    這次是周叔:“遠辰谘詢這筆款子,走的是跨境通道,第一筆五十萬已轉至離岸賬戶。用途欄寫的是‘海外調研支持’。”
    丁義珍盯著那行字看了三秒,忽然笑了。
    他打開新文檔,敲下一行字:“用公共資源造假,再用假賬掩蓋造假,最後拿公帑去平輿論——這賬,倒得挺順。”
    然後他把這條資金路徑截圖,加上u盾綁定記錄、內網發帖ip、休息室摔杯視頻,打包標為“材料包二”,設定在中午十二點自動推送給三家已建立聯係的媒體記者。
    做完這些,他靠回椅子,看了眼監控牆。
    “宏遠物業”已登頂本地熱搜,微博話題閱讀量破千萬,市紀委官網的舉報入口訪問量激增四百倍。
    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茶早就涼透了。喝了一口,放下。
    手機屏幕又亮。
    是安欣:“記者問,如果對方繼續否認,下一步怎麽辦?”
    丁義珍敲字回複:“別急著給答案。現在最怕的不是他們不認,是他們不說話。隻要他們還在動,風就不會停。”
    他發完,抬頭看向監控牆最右側的小屏——那是市政大樓南門的實時畫麵。
    一輛黑色商務車剛駛入院內,車牌被泥水遮了大半,但車型輪廓和深色貼膜,和夾克男離開茶室時坐的那輛極為相似。
    車停穩後,司機沒下車,也沒熄火。
    副駕下來一人,穿著市政後勤的製服,低著頭快步往辦公樓走,手裏拎著個黑色手提袋。
    丁義珍盯著那袋子看了兩秒,拎包的手勢不對——太緊,胳膊夾著,像是怕掉。
    這種拿法,不像送文件,倒像在轉移什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