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得回去日本

字數:1485   加入書籤

A+A-


    解放軍東海艦隊的大船隻有百來艘,聽起來很多,考慮到人數,就完全不是那麽回事了。王直征集了一些葡萄牙商船幫忙,可依然不夠。僅有3萬多人,能夠成行。
    而大明解放軍全部人加起來,有20萬之數。就算摒棄合作關係的海、陸商販,也有十多萬人。換句話說,如果解放軍要戰略轉移到日本,大部分人其實是走不成的。鑒於嚴峻的形勢,很可能是三、四年前悲劇的重演。毛估估,隻有精銳戰鬥人員,可以過去。
    王直自己是沒打算走的。作為領袖,拋棄這麽多手下逃跑,從心理上也接受不了。西楚霸王項羽,因為子弟兵幾乎喪盡,無顏回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用現代一點的話說,就是麵子上過不去。麵子在許多人眼裏,可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所以王直準備隻讓鬆岡則方和豐臣秀吉,領著解放軍主力離開。至於自己,就留下來,和剩下的人生死與共,也可以說,是與改革開放生死與共。改革開放沒了,王直也不想再活下去,同項羽做相似的選擇。
    人都不能全帶走,東西更加如此。除了價值高的財物細軟,和必備的戰鬥、生活所需,其他的都得留下了。像鐵匠鋪和造船場的設備,這類笨重的大家夥,肯定是隻能放棄的。帶著這類東西,搞戰略撤退,不是玩笑,是搞笑。
    船隻、人員都準備好了。王直卻僵著不走,鬆岡則方和豐臣秀吉見此情形,自然也不願出發。王直顯然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層因素。一拖兩拖,官軍都預備發動攻勢,還沒走成。
    在大明朝搞革命不容易,和大民國有的一拚。危急時刻,革命軍人被迫放棄根據地,實施長征這種“戰略大轉移”,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從另一個層麵講,鬥爭策略失誤,也有一定關係。
    起碼王直就沒有樹立堅定的鬥爭意識,不主動進攻,一味搞消極防禦。犯了與王明同誌相似的錯誤。甚至還要更嚴重些,連消極防禦都不堅決。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王直,自從推進“改革開放”以來,與陸上官民,和平相處,共謀發展,已經喪失了繼續鬥爭的源動力。所以官軍在沒有遇到任何前期抵抗的情況下,對“烈山”革命根據地展開了包圍攻勢。
    奉王忬之命,官軍以俞大猷、湯克寬等人為首,登上了金塘島。因王直不肯主動出擊,官軍從海中和島上,對“烈山”革命根據地,順利包圍。海中由俞大猷指揮戰船,封鎖了港口;島上則是湯克寬領兵圍堵後路。
    雖然官兵將解放軍東海艦隊圍住了,但解放軍實力擺在那裏,比起官軍強多了。所以官軍硬攻不成,隻得保持“圍困”。
    縱然解放軍是虎狼之師,作為最高指揮的王直不給力,當然也發不出力。明明占了絕對優勢,卻隻能縮手縮腳,為敵所趁。
    因為王直不願主動出戰,破解困局,手底下的大小頭目滿腹怨言。如果一味避戰,長久被圍,也會自斷生路。
    喜歡王直請大家收藏:()王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