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明遠書院海外分校

字數:5639   加入書籤

A+A-


    泰晤士河的晨霧尚未散盡,河麵上泛著淡淡的金光。蘇明遠站在新落成的書院門前,望著那飛簷翹角的屋頂與玻璃幕牆完美交融的建築,心中湧起難以言喻的感慨。
    四年前,他還是大啟王朝的狀元郎,如今卻成了跨國教育機構的創始人。命運之奇,莫過於此。
    “蘇先生,查爾斯王子已經到了。”助理艾瑪輕聲提醒。
    蘇明遠收回思緒,整理了一下衣襟。今天不僅是明遠書院倫敦分校的開學典禮,更是一場文明對話的實踐。他深吸一口氣,走向典禮現場。
    ——
    典禮廳內,中西合璧的設計令人眼前一亮:傳統中國書院的木質結構與現代歐洲建築的玻璃穹頂巧妙結合,牆上掛著水墨山水畫與英國風景油畫相對而置,竟無違和之感。
    查爾斯王子果然穿著一件深藍色中式對襟褂,正饒有興致地觀摩一旁展示的文房四寶。
    “殿下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蘇明遠上前用流利的英語問候。這幾年來,他不得不拚命學習這個時代的語言和知識,其中的艱辛隻有自己知道。
    查爾斯轉身,眼中帶著真誠的笑意:“更準確地說,是對文明對話感興趣。您的辦學理念很吸引人——不是單向傳播中國文化,而是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啟發。”
    蘇明遠微笑:“正如中國古代所說的‘和而不同’。”
    典禮的重頭戲是查爾斯跟隨蘇明遠學習書寫漢字。工作人員早已備好筆墨紙硯。
    “今天我們來寫一個‘和’字,”蘇明遠鋪開宣紙,執筆蘸墨,“在中國文化中,‘和’意味著和諧,但不是簡單的同一,而是多樣性的協調共處。”
    查爾斯認真地看著蘇明遠運筆,那優雅而有力的筆觸仿佛舞蹈。當他自己嚐試時,手中的毛筆卻不聽使喚,墨跡在紙上洇開。
    “看來我需要更多練習。”查爾斯自嘲道,引得全場歡笑。
    蘇明遠注視著這一幕,忽然想起自己當年在國子監教皇子讀書的情景。跨越四百年,兩個完全不同的時空,教育的力量卻依然相通。
    ——
    開學典禮後,分校校長阿林帶領嘉賓參觀校園。阿林是個中英混血兒,四十出頭,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和英語,本身就是跨文化成長的典範。
    “我們的課程設置注重對比與對話,”阿林解釋道,“上午學生讀《論語》,下午就學亞裏士多德;書法課既用毛筆,也嚐試用鵝毛管;茶道課既品中國茶,也嚐英國紅茶。”
    經過一間教室時,蘇明遠看到一位中國老師正在講解“仁”的概念,而班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則各自分享自己文化中類似的理念。
    “很有趣不是嗎?”阿林說,“當我們把‘仁’與‘passion’、‘huanity’等概念放在一起討論時,它們既相通又各具特色。”
    蘇明遠點頭。作為從古代穿越而來的人,他最能體會這種文化交融的微妙。最初來到現代時,他試圖尋找與過去完全一致的東西,卻發現文明如同河流,總是在流動中改變形態,卻又保持某種本質的連續。
    ——
    最受歡迎的是“文明工坊”。在這裏,學生們用實踐來體驗文明對話。
    一個英國學生正嚐試將工業革命時期的齒輪與慶朝榫卯結構結合,製作一座“古今鍾表”;幾位中國留學生則用倫敦地鐵圖的配色重新繪製《清明上河圖》,將北宋汴京的繁華與現代倫敦的交通網絡奇妙地融合。
    蘇明遠在一組作品前駐足——意大利學生將中國青銅器上的雲雷紋刻在威尼斯麵具上,日本學生則用浮世繪技法為《孫子兵法》繪製插圖。
    “這些作品將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題為‘文明的轉譯’。”阿林自豪地介紹。
    一位金發碧眼的女生走過來,略顯靦腆地對蘇明遠說:“蘇先生,您的《文明對話十講》啟發了我。我主修機械工程,但在這裏學到了如何將不同文化的智慧融合創新。”
    蘇明遠記得自己剛來這個時代時,對“機械工程”一詞茫然不知,如今卻能理解這女孩的話語。他微笑道:“文明的真諦不在於保存不變,而在於在交流中煥發新生。你很幸運,年輕時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女孩眼睛一亮:“我能引用您這句話在我的畢業設計中嗎?我正在設計一款結合中西元素的環保設備。”
    “當然可以,”蘇明遠點頭,“期待你的創造。”
    ——
    午休時分,蘇明遠獨自漫步在書院屋頂花園。這裏設計成傳統中國園林的樣子,卻有太陽能板巧妙地融入假山景觀中。遠處,倫敦眼緩緩轉動,泰晤士河上遊船穿梭。
    “蘇先生喜歡這裏的視野嗎?”一個聲音從身後傳來。
    蘇明遠轉身,看到楚老拄著拐杖走來,不禁驚訝:“楚老?您怎麽來倫敦了?”
    “這麽重要的日子,我怎麽能缺席?”楚老微笑,“我父親是第一批旅英華人,我在倫敦出生,後來才回中國。如今算是回來了。”
    兩人並肩站在欄杆前,俯瞰倫敦城景。
    “四百年前,你能想象這樣的情景嗎?”楚老突然問道,聲音輕得隻有蘇明遠能聽見。
    蘇明遠心中一凜,沉默片刻後回答:“在大啟王朝時,我隻知中國為天下中心,外邦皆是蠻夷。如今看來,是何等狹隘。”
    楚老點頭:“我祖父的筆記中記載,往生司最初隻關注中華文明,後來才逐漸意識到文明無界。可惜那時閉關鎖國已成定局,他們的理念太超前了。”
    蘇明遠想起自己作為狀元時,也曾抱有“天朝上國”的優越感。穿越到現代後,親眼見到這個多種文明共存、交流互鑒的世界,才真正明白往生司後期理念的價值。
    “楚老,您相信人有前世今生嗎?”蘇明遠突然問道。
    楚老若有所思地看著他:“我祖父相信往生司的人會以某種方式回來,繼續守護文明的使命。他說文明如生命,總會找到延續的方式。”
    蘇明遠沒有回應,但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或許他的穿越不是偶然,而是一種文明的延續。
    ——
    下午的“跨文化工作坊”中,蘇明遠親自指導學生。一組學生正在討論“時間觀念的不同文化解讀”。
    “中國人似乎更注重循環的時間觀念,而西方人更傾向於線性時間觀。”一個英國學生說。
    蘇明遠加入討論:“在中國古代,時間既是循環的——如四季更迭,又是線性的——如曆史記載。這種看似矛盾的概念其實可以共存。”
    他拿起兩支筆,一支在紙上畫了一個圓,另一支畫了一條直線,然後將兩張紙重疊對著光:“看,它們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圖案。”
    學生們好奇地圍攏過來,發現重疊後的圖案確實既有循環感又有方向感。
    “這就是文明對話的魅力,”蘇明遠說,“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創造新的可能性。”
    一個中國學生突然問:“蘇先生,您覺得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會失去文化多樣性嗎?”
    蘇明遠思考片刻,指了指窗外泰晤士河畔的景觀:“看那棵老樹,它嫁接了幾種不同的枝條,卻長得更加茂盛。文明也是如此,真正的對話不會消除差異,而是在交流中產生新的多樣性。”
    他停頓了一下,補充道:“恐懼差異是本能,但擁抱差異是智慧。往生司最初害怕外來文化影響,後來才明白,文明如活水,不流則腐。”
    學生們若有所思地點頭。蘇明遠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如此自然地提到了往生司,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小心翼翼。楚老的出現,似乎讓他更加接納自己的過去與現在的連接。
    ——
    傍晚,開學慶典進入高潮。在書院的中庭,一場特別的燈光秀開始上演:中國傳統書畫與西方現代藝術通過光影技術交織共舞,象征著文明的對話與融合。
    蘇明遠被邀請做閉幕致辭。他站在台上,望著台下不同膚色的麵孔,心中湧起一股跨越時空的感動。
    “四年前,我站在往生司遺址前,說那裏曾是誤解的終點,今為理解的起點。”蘇明遠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今天,明遠書院倫敦分校的開幕,標誌著這個起點已經拓展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他稍作停頓,繼續道:“我們不要文化的搬運工,盲目地將一種文化照搬到另一種環境中;我們要文明的翻譯官,能夠理解不同文明的內核,並在新的語境中賦予其新的生命。”
    掌聲如潮水般湧來。蘇明遠看到楚老在人群中微笑著點頭,那眼神仿佛在說:這就是往生司未能完成的使命。
    “讓每個走出書院的人,都能在自己的文化根脈上,嫁接世界文明的枝葉。”蘇明遠以這句在分校奠基儀式上的話作結,“因為文明的真諦,從來不在固守堡壘,而在打開窗戶,讓風吹進來,讓光透進來。”
    典禮結束後,許多人都留下來繼續交流。蘇明遠注意到那個英國女生正在與一位中國學生熱烈討論著什麽,兩人手舞足蹈,眼中閃著光。
    阿林走到蘇明遠身邊,感慨道:“看,對話已經開始了。”
    蘇明遠點頭,忽然想起四百年前,他作為狀元郎在宮廷宴會上即興賦詩,讚美大啟王朝的文明輝煌。那時的他,何曾想過有朝一日會站在泰晤士河畔,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融合?
    “蘇先生,有人送來一件禮物,放在您的辦公室了。”助理艾瑪過來小聲說。
    蘇明遠告辭後走向辦公室。桌上放著一個長形木盒,打開後,他屏住了呼吸——裏麵是一卷古老的畫卷,附有一張紙條:
    “在家中發現此物,據祖父記載,乃往生司第七號成員蘇狀元之作。今物歸原主,願文明之火,永傳不熄。——楚”
    蘇明遠雙手微顫地展開畫卷,那是他四百年前親手繪製的《萬國來朝圖》,描繪了各國使節到大啟朝貢的盛況。那時的他,懷著天朝上國的自豪感,將外來文化視為朝貢與臣服。
    如今再看此畫,他有了全新的感悟:文明之間的交流,不應是單向的朝貢,而應是雙向的饋贈。
    窗外,夕陽西下,泰晤士河被染成金紅色。蘇明遠卷起古畫,微微一笑。
    往生司的使命結束了,但文明守護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新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