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朕已過知天命之年,歲月不饒人啊!

字數:7117   加入書籤

A+A-


    "呼——原來如此!陛下何不早說呢?若早知是燕王殿下的建議,我等又何必浪費這許多口舌!"
    眾人臉上的表情分明寫著這樣的心思,他們對燕王殿下的軍事才能可謂深信不疑,傾力支持!
    "他娘的!"劉徹在心中暗罵一聲,看著這群平日忠心耿耿的臣子露出如釋重負的神情,心中五味雜陳。
    你們到底是誰的臣子?朕就真的這般不靠譜,連一點戰略上的建議都不值得你們考慮嗎?
    輔政大臣們渾然不覺皇帝內心的不快,已經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站在帝座一側的燕王殿下,眼中滿是期待與信任。
    劉旦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開口道"諸位大人,此次征討匈奴,本王認為不必大規模集結天下兵馬,應當采取精兵策略,以巧取勝,而非以力壓人!"
    以往大漢與匈奴交戰,多采用騎兵與步兵相結合的混合編製,以求攻防兼備,滴水不漏。
    然而在遼闊無垠的草原戰場上,腳步沉重的步兵部隊往往成為拖累,機動性太差,難以與草原遊牧民族的騎兵抗衡!
    傳統上,大漢派遣步兵主要是用於守城固防,穩住後方,確保退路暢通。
    但此次主動出擊匈奴,劉旦認為不必再采取守勢,應當全力進攻,一鼓作氣!
    集結大漢所有精銳騎兵,組成一支輕裝簡從、機動性極強的鐵血勁旅,貴在精而不在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匈奴王庭,一戰而定乾坤!
    劉旦能夠提出如此大膽的策略,自然有其堅實可靠的底氣與憑借。
    眾所周知,老劉多年來心心念念的就是北擊匈奴,洗刷漢家恥辱。
    近年來他不惜耗費巨資,令少府庫房入不敷出,錢財如流水般湧入軍中,打造了一支戰鬥力超群的精銳鐵騎。
    若非此次匈奴主動來犯,依照老劉的性格,恐怕再過幾年也會主動向草原發起進攻,一雪前恥!
    這數年的謀劃與準備,豈是臨時起意可比?
    "諸位大臣,朕早已料到匈奴遲早會興兵犯境,所以早在數年前就開始未雨綢繆,為此次大戰做了充分準備!"劉徹一臉得意之色,仿佛已經預見到了勝利的曙光。
    "長安南、北兩軍已經全部改編為騎兵部隊,精選各地精銳戰士充實軍備,羽林軍的規模也已擴大數倍,再輔以邊疆駐軍的精銳騎兵,足以組成一支所向披靡的強大騎兵集團!"
    "朕深謀遠慮,布局多年,就是在等待今日這一戰的到來!"
    將多年來的軍備擴張美化為"未雨綢繆",劉徹暗自得意,朕這番話說得滴水不漏,簡直就是天縱奇才!
    果不其然,聽聞皇帝早有準備,殿內大臣們紛紛露出欣喜若狂的神情,如同吃了定心丸一般,心頭大石落地。
    "陛下聖明神武,洞察先機,令人敬佩!"輔政大臣們齊聲稱頌,由衷地向皇帝行禮致敬。
    劉旦見狀也不去戳穿老劉的自吹自擂,隨他去吧,反正那些精銳騎兵最終還是要交到自己手中指揮。
    此次北征匈奴,無論從能力、資曆還是威望來看,劉旦都是當仁不讓的最佳主帥人選!
    試問整個大漢朝中,還有誰比他更適合統帥大軍,深入敵境?
    劉徹則一手搭在腰間寶劍上,一手輕撫胡須,誌得意滿,意氣風發!
    看來朕的謀略還是被臣子們認可的,朕的決斷確實英明神武啊!
    "很好!既然諸位愛卿對朕提出的方略沒有異議,那此次北征匈奴,朕便決定親自統帥大軍,衝鋒陷陣!"
    "禦駕親征,以雪國恥!!"
    "嗯?什麽情況?"群臣一片嘩然,麵麵相覷,如同聽到了世界上最荒謬的笑話。
    劉旦更是愕然當場,思維幾乎凝固,完全跟不上老劉的腦回路——剛才還在討論軍隊編製和戰略方針,怎麽突然跳到了統帥人選?
    更荒唐的是這禦駕親征的提議,陛下究竟是哪根筋不對,想出如此離奇的點子?
    桑弘羊腦子轉得最快,反應過來後立即跪地進諫"陛下三思啊!您乃九五之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肩負社稷安危,係著億萬黎民福祉,豈可輕率冒險,親赴戰場?"
    "此次匈奴來犯,號稱四十萬大軍,戰場上刀劍無眼,萬一有個閃失後果不堪設想,大漢江山危矣!"
    其他幾位輔政大臣也如夢方醒,紛紛出列跪倒勸諫"禦駕親征之舉,萬萬不可,請陛下三思!"
    "陛下明鑒,我朝良將如雲,猛將如雨,衛青大將軍、霍去病驃騎將軍皆可勝任主帥之職,更有燕王殿下熟諳戰事,身經百戰,何須陛下親冒矢石之危?"
    群臣你一言我一語,說來說去就是一個意思——陛下請留在長安坐鎮,萬不可親臨戰場冒險!
    就連一向勇猛好戰的霍去病也皺起了眉頭,這次他也堅決反對陛下的冒險之舉。
    帝王金貴,天下至尊,一旦有閃失,漢室江山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作為親身經曆過無數血腥戰場的老兵,劉旦對此更是心知肚明,戰場瞬息萬變,刀光劍影間生死難料,容不得半點僥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咂了咂舌,想要勸阻,卻被老劉搶先一步打斷。
    "哼!不必多言!"劉徹重重一拍禦案,麵色一沉,語氣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此事朕已決定,禦駕親征既定,不容更改!你們隻需按照先前議定的方案籌備糧草輜重即可!"
    桑弘羊見皇帝態度堅決,仍不死心,試圖繼續規勸"陛下,臣鬥膽再諫"
    "滾!"劉徹猛然拍案而起,龍顏大怒,指著殿門厲聲喝道。
    麵對雷霆震怒的皇帝,輔政大臣們麵麵相覷,不敢再多言語,隻得無奈地躬身告退,心中各自盤算著後續對策。
    遇到如此蠻不講理、一意孤行的皇帝,他們能向誰申訴?誰又敢直麵龍顏,繼續勸諫?
    待眾臣退去後,劉徹仍覺心中不暢,臉色陰沉如墨。
    好歹朕在後世史書上被尊稱為"漢武帝",一代雄主,鐵血君王,武功赫赫,威震四海,怎能沒有親征沙場的豐功偉績?
    若無此等壯舉,豈不愧對"武帝"之名?豈能對得起後世史家對朕的評價?
    劉徹注意到身邊的三弟欲言又止,眉頭緊鎖,便不客氣地冷哼一聲"老三,你也不必再勸,朕意已決,半點不移!"
    "堂堂漢武帝,若不能親自披甲上陣,斬殺敵寇,何以配得上"武"這一字?又何以無愧於心?"
    劉旦聽聞此言,隻覺牙根發酸,頭皮發麻,原來老劉禦駕親征的根本動機竟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諡號?
    他不由得後悔當初將後世"漢武帝"的名號告訴老劉,這無異於給了他一個不切實際的追求目標。
    回顧原本曆史軌跡,劉徹雖然沒有親自統軍作戰的輝煌戰績,但也曾有過禦駕親征的嚐試。
    大約六年前,劉徹曾率軍巡邊,試圖邀戰匈奴,展現天子雄風。
    然而因為劉旦彼時正在大肆清洗士族豪強,朝中動蕩不安,劉徹不得不中斷計劃返京處理內政。
    之後又有起複百家、修建運河等一係列重大國事,匈奴征戰之事便被擱置一旁。
    如今,曆史的慣性再次顯現,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又或者說是劉徹骨子裏那股好戰的天性永遠不會改變?
    他就非得親自帶兵打一仗不可,才甘心?
    唉,都一把年紀了,還這麽衝動,劉旦真不知該說什麽好了。
    見老三頻頻搖頭,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劉徹也意識到自己方才態度過於生硬,有失體統。
    對待其他臣子,劉徹自可不予理會,但麵對這個與自己出生入死、攜手共進的弟弟,他還是有幾分愧疚之情。
    "老三,父皇決意禦駕親征,並非一時意氣用事,更不是心血來潮,這是朕深思熟慮多年的決斷!"
    劉旦聞言,臉上寫滿了"我就知道"的無奈表情——還是那個熟悉的漢武帝,一心隻想建功立業,爭奪千秋美名!
    劉徹沒有留意到弟弟的異樣神情,反而激動地從龍椅上站起身來,一把將劉旦按在禦座之上。
    他拍了拍劉旦的肩膀,語氣中滿是感慨與豪情"五年前讓你暫坐龍椅,朕那時就已經在籌備禦駕親征的事宜了,一切都在計劃之中!"
    劉旦聽到這話,渾身一震,如遭雷擊,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不由得脫口而出"竟然這麽早就開始籌劃了?"
    劉徹眉頭一挑,眼神銳利如刀,不客氣地斜睨了劉旦一眼,神情中透著難以掩飾的不耐煩。
    "你難道真以為朕讓你坐龍椅僅僅是心血來潮,一時興起的玩笑嗎?"
    "那是在為你積累威望,為你鋪墊權勢,讓百官千吏習慣你的號令,認可你的統禦!"
    "往年朕巡遊四方之時,總是命你那位太子兄長監國執政,然而事實證明,他的能力遠不及你,這點朕心知肚明。"
    "將來朕也無意讓他繼承大統,大漢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君王,而非徒有虛名的傀儡!"
    "所以才讓你提前嚐試龍椅滋味,提前適應至高權力,為日後的順利交接做好充分準備,免得措手不及。"
    劉旦心領神會,父親所言無非是廢黜太子、改立自己的那樁心事,這事雖然已經板上釘釘,卻非一日之功。
    更換太子這等重大決策絕非兒戲,不可急於求成,畢竟兄長劉據並無太過出格的過失與罪責。
    貿然廢黜太子,不僅會引起朝野上下的議論非議,更會損傷劉據的顏麵與尊嚴,甚至可能激起不必要的對抗。
    正因如此,才出現了這位坐龍椅已有整整五年之久的燕王,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權力過渡,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劉徹看出兒子心中所想,微微搖頭,示意暫緩討論此事,語氣轉為沉穩"先不提這些長遠大計,眼下還是談談此次禦駕親征的安排吧。"
    "北征匈奴之事,朕已籌謀良久,自有周全計劃,屆時會有衛青、李廣等一幹身經百戰的老將在側輔佐,確保萬無一失。"
    "朕隻需居中坐鎮,垂拱而治即可,無需親自指揮攻伐戰略,朕的職責在於震懾敵膽,提振士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有朕親臨戰場,我大漢將士必然鬥誌昂揚,氣吞萬裏;有衛青等名將指揮,戰術部署自然精準無誤,此戰必勝!"
    這番話絕非劉徹為安撫劉旦而編造的場麵話,而是他深思熟慮後的真實打算,清醒理性的自我認知。
    作為一國之君,劉徹深知自己的長處與短板,雖然勇武過人,卻從未親自指揮過大規模戰役,若貿然接掌軍令,指手畫腳,必然貽笑大方,甚至葬送大好戰機。
    正因如此,他才決意將實際作戰指揮權交給衛青、李廣等身經百戰的名將,讓專業人士做專業之事。
    他的價值在於以天子之威加持軍中士氣,讓每一個拔刀出鞘的漢家兒郎都感到無上榮光,願為天子效死命!
    在這個冷兵器爭鋒的時代,士氣往往比兵器更鋒利,比戰術更關鍵,是左右戰局的無形力量。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說的正是軍心士氣在戰場上的決定性作用,有朝廷至尊禦駕親臨,又有何敵不可克?
    劉旦思索片刻,讚同地點了點頭,不得不承認老劉的思路清晰明確,既能發揮自身優勢,又不貿然冒進,實屬明智之舉。
    劉徹忽然神色微黯,語氣中摻雜著一絲難以察覺的滄桑與寂寥,眼中竟有隱隱水光閃爍"朕已過知天命之年,歲月不饒人啊。"
    "再不親臨戰場,親眼目睹大漠黃沙,體驗那千軍萬馬的壯闊,恐怕這輩子就再無機會了。"
    "如今匈奴犯我邊境,反倒成了朕此生最後一次圓夢的契機,朕豈能坐視不理,袖手旁觀?"
    近年來,朝中故人一個個離世西去,仿佛一場無聲的離別盛宴,每個消息都是對劉徹的一記重擊。
    曾經那位才華橫溢的太史令司馬談,已然魂歸黃泉,隻留下未完的《史記》由其子續寫。
    就連以長壽聞名的大儒董仲舒,也最終抵不過歲月的侵蝕,撒手人寰,告別塵世紅塵。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