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不必讓年輕人過早地承擔這血與火的洗禮!

字數:6909   加入書籤

A+A-


    目睹這麽多故交老友相繼離去,劉徹心中難免升起幾分傷感,幾分觸動,幾分對生命脆弱的感悟。
    "唉,那個老頑固董仲舒,臨終前還不忘給朕上一道遺表,滿篇都在痛斥儒家子弟不思進取,行為不端,有辱聖賢教誨。"
    "他說自己晚年曾嚴厲整頓門徒,卻仍憂心忡忡,擔心身後儒風日漸衰落。"
    "老頭子臨終還不忘囑托朕要嚴加管束那些儒生,防止他們胡作非為,否則他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真是死了都不忘操心!"
    聽著父皇傷感的敘述,劉旦也不禁有幾分感慨,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老一輩朝臣,正在一個個走向生命的終點。
    看著父皇日漸蒼老的麵容,劉旦忽然明白了他為何執意要禦駕親征,那是一種對生命終將逝去的不甘與掙紮。
    麵對父親難得的脆弱時刻,劉旦輕歎一聲,語氣柔和了幾分"父皇也無需過於傷懷,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誰也無法逃脫。"
    "既然您心意已決,非要禦駕親征不可,兒臣自然不會再加阻攔,隻是懇請父皇在戰場之上多加小心,保重龍體咳,保重您的安全才是第一要務。"
    劉徹聞言,嘴角微揚,眼中閃過一絲滿足,輕輕"嗯"了一聲,語氣裏滿是欣慰"果然還是我兒懂得體諒朕的心意啊!"
    說話間,劉徹不著痕跡地勾起一抹狡黠的微笑,內心暗自嘲諷裝傷感裝得老子臉都笑僵了,這戲可真難演啊!
    這番傷春悲秋的言論,不過是他為讓老三放心留守長安而設的煙幕彈,一場精心設計的戲碼罷了。
    什麽司馬談、董仲舒,不過都是些活了大半輩子的老頭子了,他們辭世是喜是悲尚且難說,隻是順應天道循環的自然結果罷了。
    劉徹的心思根本沒在這些陳年舊事上,他所謀劃的,是這場籌備多年的北伐大業!
    為了這次征討匈奴,他積蓄力量已久,訓練了多少精銳騎兵,花費了多少國庫黃金,若不是親自率軍出征,那豈不是虧大了?
    況且,劉徹對這個敗家子兒子的揮霍能力也是心知肚明,府庫的錢糧在他手中宛如流水,轉眼便會消耗殆盡。
    若再不趁著國庫尚有餘糧,親自出征一次,日後怕是再無足夠資源支撐這等規模的戰事了!
    "既然我們父子意見一致,那此事就這麽安排吧,你在長安坐鎮後方,朕親赴前線禦敵,彼此分工明確,共保大漢安寧!"
    拍板定案之後,劉徹也不願再繼續這場傷感戲碼,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語氣恢複了平日的威嚴果斷"好了,閑話少敘!"
    "你速去城外軍營督戰操練,朕已命衛青與李廣全力協助你,務必將我大漢精兵調教得如狼似虎,所向披靡!"
    "還不快滾去辦事?!"
    劉徹話音未落,便昂首挺胸,負手而去,步伐鏗鏘有力,絲毫不見方才的"老態龍鍾",反而精神抖擻,龍行虎步。
    偌大的宣室殿內隻剩下劉旦一人,依舊坐在龍椅上發愣,一時不知該如何作想。
    殿內安靜得連根針落地都能聽見,這寂靜持續了許久,直到一聲憤怒的咒罵打破了沉默"真是個鬼扯的破椅子,硬得像塊石板,坐得腰都斷了!"
    未走遠的劉徹聽聞此言,嘴角揚起一抹意味深長的淺笑,眼中閃爍著智者的光芒。
    那所謂的破椅子可不是尋常坐具,而是權力的至高象征,是九五之尊的專屬寶座!
    老三坐這把龍椅已有五載春秋,權威也已逐漸樹立,朝中上下早已習慣了他的領導風格,是時候邁出下一步了!
    劉徹眼神深邃如淵,步伐沉穩有力,每一步都踏在大漢的國運之上,仿佛背負著千鈞重擔卻又輕鬆自如。
    這位統治大漢幾十年的明君,一生都在不斷謀劃,從一介皇子開始,步步為營,謀劃著如何成為太子。
    太子之位到手後,他又精心謀劃如何順利登基,避開各方阻力,平穩過渡。
    登基稱帝後,他本以為可以大展宏圖,施展抱負,卻發現當皇帝並不意味著掌握實權,他依然被朝中大臣和宗室牽製。
    於是他開始了更艱難的征途——與竇太後鬥、與宰相權臣鬥、與滿朝文武鬥,步步為營,寸土必爭!
    經過數十年的殫精竭慮,如今的劉徹終於成為真正的獨斷專行的至尊,一言九鼎,莫敢不從!
    在他的英明治理下,大漢國力蒸蒸日上,疆域拓展千裏,百姓安居樂業,周邊藩國紛紛來朝,臣服稱藩。
    劉徹曾一度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功成身退,高枕無憂,享受太平盛世的果實,安度晚年。
    然而,命運總是弄人,他發現自己還需要再謀劃一番,為下一代傳承做準備。
    他需要精心安排老三登上龍椅,需要謀劃如何讓老三順利取代太子,成為名正言順的儲君。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替老三扛下所有可能的非議和罵名,為他清除前行道路上的荊棘與障礙!
    此次北征匈奴,看似倉促決斷,實則用心良苦,從匈奴使者入京,到激起百姓義憤,再到百官齊聲請戰,每一步都在劉徹的掌控之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一係列精心編排的政治劇目,為的就是給這場戰爭披上一層正義的外衣,減輕百姓的抵觸情緒。
    若是在平常時期,劉徹根本不必如此大費周章,隻要匈奴陳兵關外,他便會立即下令反擊,迅速調兵遣將,幹脆利落!
    然而此時的情況特殊,正如桑弘羊所言,大漢剛剛完成數項耗費民力的大型工程,運河剛通,州道方修。
    數百萬民夫已經連年勞作,疲憊不堪,百姓也需要喘息之機,此時貿然發動全國性戰爭,必然會引發民怨沸騰。
    盡管如此,麵對匈奴的挑釁,大漢也不能坐視不理,否則將失去多年來積累的威信與尊嚴。
    劉徹的解決之道便是采納老三的精兵策略,隻調動精銳騎兵,不大規模征召士卒,盡可能減輕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這種做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民眾負擔,但絕非完全無害,畢竟再精簡的軍隊也需要十數萬人馬。
    騎兵的後勤補給更是複雜繁重,所需民夫車馬依然數量龐大,不可避免地會影響一部分百姓的生計。
    朝堂之上百餘名重臣中尚且能出現劉屈氂這樣的叛徒,更何況大漢境內的五千萬黎民百姓?
    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國家麵臨的困境,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為了國家大義而犧牲小我。
    匈奴虎視眈眈,若不主動出擊,遲早會卷土重來,到那時損失恐怕更大,然而短視之人隻會看到眼前的得失,無法理解朝廷的深遠考量。
    世人多鼠目寸光,唯利是圖,隻關心自身利益,不顧國家安危,此次出兵必然還會有人背後咒罵。
    對於這些,劉徹早已習以為常,心如磐石,毫不在乎!
    他半生征戰,動員過多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每次都有十萬、數十萬軍民參與其中。
    那些指責他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聲音從未停歇,卻從未動搖過他守衛疆土的決心!
    因為劉徹深知,他今日的征伐,是為了換取大漢數百年的安寧與繁榮,是為子孫後代打下的堅實基礎!
    即使背負罵名,即使遭人唾棄,他也在所不惜,因為這就是一國之君的責任與擔當!
    然而,劉徹可以承受這些非議,但他不希望這些負麵評價影響到他的繼承人,尤其是即將繼位的老三。
    這一點早已在劉徹心中定下基調——所有的戰爭、所有的征伐,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罵名,都由他這一代皇帝承擔!
    下一代的皇帝,必須是一位愛民如子、仁德無雙的明君,不染纖塵,光明磊落!
    隻有如此,才能確保劉氏江山萬世永固,長治久安,百姓擁戴,社稷安定!
    正因此,劉徹堅持要親自出征,而不是讓老三統軍北上,為的就是避免老三沾染上窮兵黷武的不良名聲。
    老三的使命是安安穩穩地留守長安,潛心修德,樹立仁君形象,為將來的統治奠定民心基礎。
    至於戰場上的殺伐決斷,自有他這個老皇帝扛著,不必讓年輕人過早地承擔這血與火的洗禮!
    劉徹背著雙手,目光投向太子宮的方向,輕聲自語,語氣中帶著決絕與堅定"戰場上刀劍無眼,變數無窮,為保萬全,有些事情確實到了該辦的時候了。"
    大漢與匈奴宣戰的詔書一經頒布,整個帝國立刻運轉起來,各地官府紛紛行動起來,一場舉國動員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
    與以往全麵征戰不同,此次朝廷的召集令上明確寫道隻征集糧草輜重,不征調新兵,這是一場精兵策略的戰爭。
    一石石珍貴的軍糧從各郡縣府庫中運出,裝載在寬敞的漕運船隻上,沿著縱橫交錯的運河水網,源源不斷地向北方邊境輸送。
    在這浩大的糧草運輸工程中,近年來迅速崛起的隆慶商行表現尤為突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贏得朝廷嘉獎。
    長安城外的南北兩大軍營日夜喧囂,旌旗獵獵,戰鼓聲聲,熱鬧非凡,一派備戰景象。
    無數傳令兵在營地間穿梭往返,各軍團正在進行密集的軍陣演練,那是衛青、李廣等名將在檢驗多年來的訓練成果。
    劉旦也深度參與其中,頻繁往返於各軍營之間,仔細盤點大漢境內尚有哪些精銳騎兵可以調遣,爭取將所有能用之兵盡數征調到長安。
    為了確保老劉此次北征能夠順利凱旋,劉旦可謂傾盡全力,甚至不惜動用自己的私人財庫,隻求戰事順利。
    就在兒子為父親謀劃戰事勝利之時,這位老謀深算的天子也在為兒子鋪平繼位之路,消除一切可能的障礙。
    與繁忙熱鬧的軍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漸冷清的太子宮,那裏的氣氛凝滯而壓抑,仿佛與整個朝廷格格不入。
    自從燕王劉旦的勢力日益膨脹,尤其是在那次坐上龍椅之後,太子劉據的地位便每況愈下,逐漸淪為有名無實的擺設。
    既然已失去繼承皇位的可能,卻又依然占據著太子之位,這種尷尬的處境讓劉據舉步維艱,進退兩難。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年來太子表現得相當明智,主動向燕王示好,避免了直接衝突,或許能夠在未來的權力更迭中保全性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當然,這一切都隻是朝臣們的猜測與揣度,誰也不敢確定太子的命運將如何發展,隻能靜觀其變。
    無論太子將來如何,至少有一點是確定的——朝中大臣們已經不敢再與太子走得太近,生怕被視為反對燕王的勢力。
    李廣因得罪燕王而屢次被刻意刁難,最終未能封侯的慘痛教訓,已經讓所有人記憶猶新,誰也不願重蹈覆轍。
    正因如此,近年來拜訪太子宮的人越來越少,大門前的青石板上長滿了青苔,顯得異常冷清蕭條。
    然而,就在這個尋常的日子裏,太子宮卻迎來了一位稀客,一位許久未曾露麵的老臣,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初見來人時,劉據還有些疑惑不解,隨後才想起此人早已告老還鄉,不再任職,與自己也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既然對方已經退出朝廷權力圈,那麽拜訪太子宮也就不必擔心會引起三弟的誤會或猜忌,倒也無妨。
    在太子宮正殿的主位上,劉據舉起一杯美酒,臉上掛著客套的笑容"安平侯自從致仕歸家之後,許久未曾光臨寒舍了,今日難得一聚,當浮一大白,不醉不歸啊!"
    跪坐在下首的張湯麵帶和善笑容,同樣舉起酒盞,目光中卻難掩一絲複雜情緒"殿下言重了,老臣惶恐,隻要殿下不記恨老夫的冒犯便是天大的恩典了。"
    當年張湯奉命處理"外戚之亂"一案,不可避免地觸及了衛氏家族的利益,多少傷了太子的顏麵。
    更令人難堪的是,張湯的兒子張安世後來公開倒向六皇子一方,與太子陣營針鋒相對,這無疑是將劉據得罪到了極點。
    然而,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當初那些恩怨紛爭如今看來不過是浮雲過眼,早已失去了意義。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