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你這狗東西,竟也學會窺伺帝王心思了?

字數:6885   加入書籤

A+A-


    "沒有俘虜!"校尉絲毫不加掩飾,語氣中帶著一絲西北漢軍特有的倔強與冷硬,他朝西北方向鄭重一拱手,聲音鏗鏘有力"陛下有令,此戰不留俘虜,除卻交戰時斬殺的八萬匈奴人,其餘十七萬戰敗被俘的匈奴人,已經盡數坑殺,一個不留!"
    "嘶——"殿內眾人齊齊倒吸一口涼氣,仿佛被人當胸一拳,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盡數坑殺?十七萬人?這這豈不是違背天道人倫?陛下怎可如此行事?
    此舉大不利於社稷啊!眾臣心中驚濤駭浪,麵麵相覷,不知所措。
    上溯數百年曆史長河,坑殺降卒的名將屈指可數,僅有兩位赫赫有名。
    一個是秦國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震驚天下,遺臭萬年!
    另一個是霸王項羽,坑殺秦軍二十萬,手段狠辣,令人發指!
    白起因此被世人唾罵,甚至被稱為"人屠",成為千古罵名!
    項羽雖因坑殺對象是天下共恨的秦軍而免於背負惡名,但兩人的結局卻驚人地相似——均未得善終!
    世人皆信天道輪回,因果報應,坑殺降卒此等大逆天道之舉,必將招致天譴,遭受報應!
    白起被賜死,項羽自刎,這不正是最好的明證嗎?
    如今,陛下也坑殺了十七萬匈奴降卒,難道不怕遭受同樣的報應嗎?
    見群臣臉色難看,劉旦心中了然,他知道這些老臣在擔憂什麽,不禁輕笑一聲,隨即聲音陡然變得嚴肅而堅定"諸位愛卿,孤以為父皇所為,不僅無錯,反而大快人心,做得極好!"
    "匈奴乃我大漢百年宿敵,有滅其族、掘其根的機會,豈能放過?多死一個匈奴人,就能少死一個漢人,將來就能少些漢家兒女流血犧牲!"
    "坑殺十七萬又如何?即便二十七萬、三十七萬,若換作孤來決斷,一樣會毫不猶豫地殺!無需手軟,無需憐憫!"太子的聲音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話音剛落,那位一直肅立的校尉立即躬身附和"殿下聖明!"此言擲地有聲,振聾發聵。
    作為親曆戰場的軍人,誰比他們更清楚戰場的殘酷?誰比他們更了解匈奴人的凶殘?
    為了在戰場上血灑疆場的戰友兄弟,為了被匈奴屠戮的無數漢家百姓,他們恨不得將匈奴人殺光,讓這個民族從此在曆史長河中消失殆盡!
    校尉冷冷地掃視殿內那些麵露憂色的文臣,心中不屑一群隻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有本事你們去戰場上與匈奴人血戰一場,被敵人砍下一刀、斷去一臂,然後再來談什麽仁義道德!
    輔政大臣們自然不會與一個小小校尉爭辯,隻當沒看見他挑釁的眼神,畢竟涉及朝廷大政方針,豈是一個武夫所能置喙的?
    霍光作為輔政首席,看向上座的劉旦,眼中帶著憂慮道"殿下明鑒,我等絕非袒護匈奴人,隻是陛下坑殺降卒一事畢竟有傷天和,日後恐怕會"
    "沒有什麽恐怕!"劉旦毫不客氣地打斷霍光的話,語氣堅決而不容置疑"孤很清楚你們在擔憂什麽,無非是擔心重演白起、項羽死於非命的悲劇。"
    "孤可以明確告訴諸位,這些擔憂全是無稽之談,純屬扯淡!"
    坑殺降卒就會有傷天和,就會損陰德,招天譴?對此,劉旦嗤之以鼻,根本不信這些迷信說法!
    大臣們如此憂慮,一方麵是受當時普遍迷信思想影響——占卜、卦算、天意,這些不過是巫祝們用來裝神弄鬼、蠱惑人心的把戲罷了。
    另一方麵,確實有客觀事實支撐他們的擔憂——曆史上坑殺降卒的白起與項羽,確實都沒能善終,命運悲慘。
    但是,這隻是大漢之前的例子,若放眼更廣闊的曆史長河,還有一位大規模坑殺降卒卻善終的名將。
    此人不僅坑殺異族降卒十三萬,還壽終正寢,活到了七十高齡,備受後世尊崇——唐朝名將薛仁貴!
    薛仁貴坑殺鐵勒族降卒後,非但沒有遭到詛咒與唾罵,反而得到賞賜嘉獎,受到大唐百姓的愛戴與追捧!
    殺敵國異族,有何錯之有?作為一個漢人,殺匈奴就是天經地義,絕無任何過錯可言!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古訓千古不易,尤其是麵對像匈奴這樣明目張膽與大漢為敵的異族,更無需講什麽仁慈憐憫!
    父皇的決斷英明神武,不僅沒有錯,反而值得歌頌與傳揚!
    拚著性命為餌,親冒奇險,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卻還要背負殺俘的罵名?天理何在?公道何存?
    劉旦絕不允許任何人質疑或詆毀父皇的功績,轉頭對身後的中常侍張讓吩咐道"速令皇家日報緊急刊載此事,務必讓大漢的每一個百姓都知曉,他們的皇帝在北疆取得了何等輝煌的勝利!"
    "將匈奴人的凶殘與禍害詳盡記述,免得一些不明事理的人在背後妄加評論!此事交由蕭掌儀親自負責,務必辦得妥當!"
    張讓連忙躬身應命"是,主子!老奴定當速辦!"隨即又陰惻惻地補充道"老奴還會派人密切關注,若有人膽敢在此事上妄加議論,說陛下的不是,哼哼——老奴保證讓他後悔來到這個世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聽聞太子與中常侍一唱一和,殿內大臣還有誰敢多言?一個個默默低頭,恭敬退回原位,不敢再置一詞。
    霍光默然收斂了勸諫之意,雙眸中閃過一絲了然的光芒。
    他方才出言相勸,不過是擔憂民間會有不明事理之輩對陛下大肆非議,畢竟坑殺降卒之事,自古便引人非議。
    然而太子殿下祭出皇家日報這柄無形利器,便如同在長安城中布下天羅地網,任何不敬之言都將被扼殺在萌芽之際。
    這些年來的朝堂沉浮,讓霍光早已洞悉皇家日報那股足以翻雲覆雨的恐怖力量。
    誰掌控了這支筆,誰就掌握了天下輿論的風向標,就如同握住了引導萬民思想的無形韁繩。
    皇家日報背後的主人自然是皇家,歸根結底,這是皇權的延伸與顯現。
    而今這柄利器被太子交予蕭掌儀掌管,那個巧笑倩兮卻心機深沉的女子。
    一想到那紅唇如火,媚眼如絲,實則心狠手辣,毒性堪比三步倒的女人,霍光心中便生出一股難言的寒意。
    "將皇家日報交予此女,倒真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如虎添翼。"霍光心中暗自感慨,麵上卻不動聲色。
    殿內另一側,劉旦處理完宣傳事宜,目光轉向眾位輔政大臣,嘴角含著自信的微笑"此戰告捷,陛下料想一月後便可凱旋還京,屆時孤當親率百官出城十裏恭迎,諸卿務必要"
    話未說完,一道突兀的聲音竟不合禮數地打斷了太子的話語,令滿殿朝臣俱是一驚。
    "呃恕末將直言,太子殿下,恐怕一月之後,陛下無法回鑾。"那位方才匯報戰況的校尉竟鼓起勇氣,打斷了當朝太子的諭令。
    殿內頓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劉旦鳳眸微眯,眉頭輕蹙,語氣中帶著幾分疑惑與威嚴"何出此言?細細道來。"
    群臣的目光齊刷刷投向那個大膽的校尉,心中俱是不解,這等曠世大勝之後,皇帝不歸京城享受萬民慶賀,還欲何為?
    隻見那校尉腰背挺直,胸膛微微挺起,言語中透著難掩的自豪之情"陛下有令,此戰必要徹底根除匈奴這個百年心腹大患,不將草原掃蕩一空,誓不班師!"
    劉旦眉梢微揚,鳳眸中閃過一絲了然,似乎已經猜到了父皇的意圖,他輕聲問道"所以?"
    "所以陛下已率大軍繼續深入漠北大漠,直撲龍城而去,誓要將匈奴徹底鏟除!"校尉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對天子的崇敬之情。
    龍城,匈奴人神聖的祭祀之地,承載著他們的精神信仰與民族圖騰崇拜。
    漠北匈奴兩大核心領地,一為單於庭,一為龍城,各自擔負著政治與宗教兩大支柱的重任。
    若以大漢朝廷為喻,單於庭相當於未央宮,處理日常政務龍城則如同太廟,承載著祭祀祖先與神靈的神聖職責。
    兩者雖區別明顯,卻各具重要性,不同的是,它們是兩座獨立城池,而非如漢室那般是同一宮城內的不同建築群。
    不管這些匈奴聖地有何功能,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它們都曾在大漢鐵騎的鐵蹄下顫抖臣服過!
    在衛青統帥的那場著名北伐中,單於庭被年少英勇的霍去病血洗占領,龍城則被衛青親自攻陷。
    這些年來征戰不休,通往匈奴腹地的道路,漢軍將士早已熟稔於心!
    正因如此,劉旦並不過分擔憂父皇率軍深入漠北追擊殘敵的行動。
    茫茫大漠,最令人畏懼的並非敵軍,而是迷失方向的絕望與恐懼,有經驗豐富的將領帶路,則無需顧慮。
    值得一提的是,曆史長河浩瀚無邊,龍城終將湮滅於風沙之中,隻餘斷壁殘垣供後人憑吊。
    單於庭則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水草豐美,氣候宜人,即便朝代更迭,依然是草原霸主們爭相占據的理想王庭之所。
    不過,此次武帝親征,雷霆手段,或許連單於庭這座屹立千年的草原政治中心也將在曆史上提前走向湮滅與解體。
    劉旦安坐長安,靜待佳音,內心深處卻隱隱泛起一絲不安的漣漪。
    父皇不在的日子,太子監國的日常倒也清閑自在,頗有幾分平和恬淡之感。
    每三日參加一次小朝會,處理緊要政務五日一次的大朝會上稍作姿態,聆聽百官奏事,日子就這般不緊不慢地流淌而過。
    常常在批閱奏章時,劉旦內心不由升起對後世那三位建立票擬批紅製度的帝王發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票擬、批紅這套官僚體係運作流程,實在是統治者的一大良器,極大提高了朝廷行政效率。
    閑暇之餘,劉旦偶爾會漫步於這座巍峨壯觀的皇宮之中,感受著帝王腳下這片千年積澱的曆史厚重。
    當然,未央宮除了前殿與宣室殿這兩處處理政務之地,其餘區域劉旦是絕不輕易涉足的,那是父皇與後宮嬪妃們的私人領地。
    大漢皇宮由數個宮殿群組成,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未央宮與長樂宮兩大主體建築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未央宮除了朝政場所外,大多區域是皇帝的起居寢宮以及嬪妃們的生活區域,對太子而言並無特別吸引力。
    劉旦更偏愛遊覽長樂宮,那座承載著後宮權力浮沉的神秘宮殿群!
    每當踏入長樂宮那片靜謐的宮苑,劉旦總會油然而生一種曆史滄桑感,忍不住感歎道:"大漢外戚勢力的根深蒂固,由此可見一斑!"
    長樂宮名為太後所居,實則其規模與未央宮主宮幾乎不相上下,彰顯著太後與皇帝分庭抗禮的政治現實。
    這片富麗堂皇的宮殿群曾承載著呂太後、薄太後、竇太後等幾位太後的後半生,而這些女子個個都不是善男信女之輩!
    漢朝初期,長樂宮中尚有部分區域供皇帝日常起居使用,但到了中後期,整座宮殿群幾乎被曆代太後占據殆盡!
    "嗬,幸虧如今外戚勢力已不能入仕為官,否則後患無窮。"劉旦望著眼前空蕩蕩的宮殿群,再次發出意味深長的感慨。
    若非改製,當外戚們看到自家女眷居住的宮殿竟與天子行宮比肩,怎能不生出淩駕天子之上的非分之想?
    身旁的中常侍張讓察言觀色,鷹般銳利的眼睛微微眯起,附耳低聲建言道:"主子,日後登基即位,不妨對此宮稍作改製,如此廣闊的宮殿閑置無人,實在可惜。"
    "哼哼,你這狗東西,竟也學會窺伺帝王心思了?"劉旦冷哼兩聲,目光深處卻閃過一絲讚許。
    他確實早有此意,將長樂宮的規模適當縮減,以彰顯皇權至上的理念。
    大漢以孝治天下,太後自當尊崇,然孝道亦有度,過分的尊崇隻會助長不該有的野心,滋生後宮幹政的禍患。
    此事關乎國本,不可操之過急,自當細細籌謀,從長計議。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