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這大漢的江山社稷,父皇就全權托付給你了
字數:8962 加入書籤
昌邑王乃是劉徹第五子劉髆,其母為李夫人,正是曾串聯世家謀害劉旦的那位。
其舅舅李廣利位居貳師將軍,與太子劉旦皆是仇敵。
為防後患,劉徹早早將劉髆封國就藩,嚴令無詔不得入京。
楚王之所以不拉攏昌邑王,根本原因在於其地位卑微。
一來父皇不喜,二來無兄助力。
廣陵王的處境卻截然不同!
雖然同樣不受父皇寵愛,但兄長地位顯赫啊!
兄長貴為太子,他這個胞弟自然水漲船高,位居次席。
擁有如此優勢,豈能沒有一點非分之想?
這便是劉徹所言"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潛台詞。
表麵上是猜測,實則已經給廣陵王扣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關乎皇位更迭,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足以讓人頭落地!
"此次楚王謀逆一案,朕思慮再三,為了不讓你將來背負罵名,幹脆就將罪責全部推到老四頭上。"
劉徹目視前方,語氣平淡如水,仿佛在談論一件毫無關係的閑事。
他娘的!
不愧是你劉徹啊,當年"殺母留子"的典故本已成空。
如今又要自創一段"殺弟留兄"的絕唱?
劉旦無奈地翻了個白眼,長歎一聲。
"父皇,非要如此血腥手段不可嗎?四弟、六弟,還有長兄,兒臣怎會看不清他們的威脅?"
"可您也應該看到,兒臣從未對他們下過殺手。"
劉旦心知,權力鬥爭中此類手段屢見不鮮。
朱元璋誅殺功臣,不過是擔憂朱允炆鎮不住那些開國元勳。
劉徹如今除幾位諸侯王,用意何其相似。
但有些事情未必要大開殺戒,他自有萬全之策。
此時尚不便明言,劉旦隻得含糊其辭
"父皇,此事兒臣自有分寸,早已謀劃妥當,難道父皇連這點信任都不肯給兒臣嗎?"
相信?
劉徹當然相信老三的才能!
若非深信不疑,他又怎會甘願提前退位?
然而,劉徹心中仍有一絲疑慮。
"此事…"
"哎呀,父皇,您不過是禪位而非駕崩,兒臣是否能妥善處理,您親眼看著便知。"
"若兒臣確實力有不逮,到時父皇再出手也不遲。"
劉徹眉頭緊鎖,思索片刻。
也罷!
既然已決意傳位,有些事便不宜過多幹涉。
否則適得其反,有違禪位初衷。
劉徹神情凝重,微微點頭,勉強表示認可。
"不過,此事暫且擱置,還有一件要事需與你商議。"
說這話時,劉徹的語氣變得異常古怪,令人生疑。
嘶!
劉旦心中頓時警鈴大作,預感有不妙之事將至。
"父皇,還有何事?"
劉徹轉過頭去,刻意避開兒子的目光,語氣飄忽不定。
"那個…你曾向朕講述過"殺母留子"的古事,朕思來想去,覺得確有道理。"
"近日朕在後宮陪伴你母妃幾日,也算是提前給她一些補償。"
"過幾日…"
臥槽!
劉旦瞬間如遭雷擊,驚駭萬分
"父皇,請您打住,不要再說了!"
劉旦心中怒火中燒,恨不得怒吼
你他娘的別胡說八道了!
一會兒對老四他們喊打喊殺,搞什麽"殺弟留兄"的把戲。
一會兒又對我母親李姬來個"姬你太美,陪葬去吧"。
上演什麽"殺母留子"的悲劇。
你這老匹夫怎麽這般喪心病狂!
劉旦猛然想起自己曾經調侃過,殺母留子的典故已成絕唱。
嗬!
沒想到這風水輪流轉,如今竟輪到自己身上!
鉤弋夫人換成了李姬,曆史竟在此刻重演!
此時劉旦才恍然大悟,近日父皇頻繁留宿母妃寢宮,對她格外關愛,並非什麽立後之意。
而是在進行臨終安撫!
老劉真是將女人視若衣物,想穿就穿,想脫就脫,毫無憐惜之心!
然而此刻劉旦顧不得再多憤慨,因為自己剛才那聲厲喝已引得劉徹麵色鐵青,龍顏大怒。
劉旦連忙上前,語氣放軟,麵露懇切之色,以理服人"父皇,古時的殺母留子,那是因為皇子年幼,朝臣擔憂太後把持朝政,外戚專權獨斷。"
"可您看看兒臣,何曾幼小無助?"
劉旦邊說邊拍打自己寬闊的胸膛,砰砰作響,肌肉堅實如鐵。
這般魁梧體魄,若還稱作年幼,那恐怕是一位已經度過三百個月的"孩童"了!
"再者說,那外戚專政之憂,如今早已不存,外戚連踏入朝堂的資格都被剝奪,又如何能夠專權亂政?"
"況且,父皇您不過是禪讓,並非駕崩,仍在人世。"
"若有絲毫不放心之處,您大可親自監督,哪個外戚若敢稍有妄動,您便可雷霆一擊,將其鏟除!"
劉徹原本怒發衝冠,眉頭緊鎖,聽了這番話後,神情漸漸緩和。
老三說的好像很有幾分道理。
他恐怕是太過敏感了,過度擔憂曆史重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老三在夢境中預言自己會重蹈"晚年昏聵"的覆轍,下意識就憂慮那"子弱母強"的局麵也會卷土重來。
然而,看著老三這般壯碩挺拔的身軀,劉徹忽然意識到自己確實是杞人憂天了。
見父親神色鬆動,劉旦立刻趁熱打鐵,乘勝追擊"父皇,若您覺得不放心,大可繼續坐鎮龍椅,兒臣絕無二話,全力支持!"
"若您執意要禪讓,也請不要搞得長安城內血雨腥風,一會兒要殺這個,一會兒又要殺那個,何必如此殘忍?"
"父皇!您難道不信任兒臣的能力和決斷嗎?"
"您若已將一切都妥善安排好了,何不繼續坐穩皇位,又何必急於禪讓呢?"
劉徹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釋然。
既然老三這般誠懇勸諫,那便依他所言吧。
劉徹已經下定決心要禪讓,以後的朝政自然要由老三獨自做主。
否則一國之內令出兩門,豈不是自亂陣腳?
而且老三說得極是,他隻是禪讓,又不是駕崩,仍可在側輔佐老三幾載春秋。
既然如此,那他便不再多言,未來的重擔就交由兒孫們肩負吧!
諸事處理完畢,心中的負擔驟然輕鬆了許多。
劉徹突然感到一陣倦意襲來,興致頓時黯淡下來。
他的聲音也隨之低沉了許多"朕確實老了,已不知還能撐多少個春秋,當初登基之時,朕尚且年少氣盛,弱冠之年。"
"轉眼間,已年過半百,疲憊不堪,力不從心。"
"人生五十年,已是遲暮之年,時日無多。"
"唉,老三,這大漢的江山社稷,父皇就全權托付給你了。"
劉徹拍了拍劉旦的肩膀,輕輕歎息一聲,不再多言。
他負手而立,獨自踱步向殿外走去,背影孤獨蕭瑟,宛如一代英雄遲暮。
劉徹刻意營造出一副傷感淒涼的氛圍,背影確實顯得有些落寞。
隻是那挺直如鬆的脊背,鏗鏘有力的步伐,哪裏有半分"時日無多"的衰敗之象?
劉旦麵部肌肉忍不住又是一陣抽搐。
老劉恐怕渾然不知,他可是整個漢朝活得最長久的皇帝!
五十多歲算什麽?他原本可是活到古稀之年的長壽帝王!
這個歲數,即便放眼曆朝曆代的帝王,也是極為罕見的高壽!
如今又經常與劉旦切磋交流,無疾無病,精神矍鑠,身體狀況簡直堪稱完美!
照這架勢,恐怕能活到八九十歲高齡!
至少還能在人間逍遙個二三十年!
這一點劉旦絕非胡亂猜測,而是有事實為證。
劉徹東巡的大半年時間裏,美酒沒少飲,奉承沒少聽,更重要的是,美女也沒少收入後宮!
就這般精力充沛的狀態,還好意思說"走不動"了?
嗬嗬,可笑至極!
劉旦暗自推測,漢武帝的子嗣數量恐怕還會再創新高。
自己的弟弟將來隻怕會越來越多。
老七不過是一個開端而已。
想到這裏,劉旦猛地一拍額頭,如夢初醒"對了,老四他們幾個還在殿外候著,我得趕緊去看看情況。"
事實證明,劉徹在這件事上還是很守信用的,確實沒有對劉據、劉胥幾人下狠手。
不過也並非完全放任自流,至少對他們三人下了嚴令,禁止離開長安城半步。
劉徹的用意昭然若揭,在劉旦正式登基之前,這三位皇子都必須安分守己,不得生事!
陛下禪讓的決定已成定局,百官雖然口中推辭,心有不甘,卻也無力阻擋,隻得遵命開始籌備隆重的禪位大典。
隨著這一震撼性消息的傳出,整個民間嘩然沸騰!
令人意外的是,普通百姓對此事竟是異常熱忱,沒有絲毫的抵觸心理。
一方麵,太子劉旦在民間的聲望早已如日中天,百姓們早就期盼他能早日登上帝位。
有這般仁德明君治理天下,他們何愁不能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另一方麵,正如劉徹所預料的那樣,百姓們紛紛讚歎當今陛下具有古代聖賢的風範,不貪戀權位,甘願讓賢。
民間輿論已經開始將他的地位抬升至文帝、景帝之上的崇高位置。
畢竟當今陛下不僅擁有媲美"文景之治"的內政成就,還創造了遠超"文景"的赫赫武功。
如今又表現出超越古之聖賢的高尚品德,堪稱千古一帝,無人能出其右!
百姓既讚美當今陛下主動禪讓的高風亮節,又殷切期盼太子早日登基,開創盛世。
民間輿論幾乎是一邊倒的讚許與支持。
然而朝堂之上的情況卻複雜得多,眾臣反應各異,暗流湧動。
有些人不舍得當今陛下退位,擔憂自己的仕途從此暗淡,比如原九卿中的太常、衛尉等老臣。
這些都是劉徹一手提拔起來的舊部,他們深知一旦新君即位,自己的位置勢必要被取代。
尤其是掌管禁軍的衛尉,太子登基後首要任務必然是換上自己的心腹掌控軍權。
這是任誰都能預見的後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因此,這類大臣近日來多惶恐不安,整日愁眉不展,唉聲歎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批官員,他們對太子提前登基的消息欣喜若狂,喜不自勝!
典型如運河總督張安世、輔政大臣霍光等人,他們是堅定不移的太子派。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太子一旦登基,他們的官位自然水漲船高,再進一步。
這兩類人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判若兩派。
不過朝中還有一部分人卻是兩邊通吃,左右逢源的老狐狸!
朝廷籌備禪位大典的日子裏,因為即將形成兩君並立的微妙局麵,長安城內的氣氛異常詭譎。
群臣除非處理公務,否則大多深居簡出,足不出戶。
李府內,年輕的李陵正努力克製住自己上揚的嘴角,壓抑內心的歡喜之情。
即將麵見祖父,過於喜形於色似乎不夠穩重。
李陵自從太子還是燕王時期就投奔了過去,一直在黑甲軍中效力,跟隨太子東征西討。
他是不折不扣的太子黨,忠心耿耿!
但他的祖父李廣則不盡相同,立場更為複雜。
雖然他也支持太子,但那要視對象而定。
若是對立麵是當今陛下,那祖父的處境就有些尷尬了。
太子對他有知遇之恩,陛下對他也賞識有加。
在陛下禪讓一事上,李陵實在猜不透祖父究竟是支持還是反對。
"吾既不讚成,亦不反對!"
李府書房中,李廣神色平靜地表態,語氣淡然。
這個心直口快的孫子從來藏不住心事,李廣隻需一眼便能看穿他的心思。
"太子與陛下都對我李廣恩重如山,此事我不便表態,隻需遵照旨意行事即可。"
李廣安撫地說了一句,隨即話鋒一轉"今日召你前來,是有一事要特別叮囑於你。"
李陵立刻收斂心神,恭敬地躬身行禮"祖父請示下,孫兒洗耳恭聽。"
看著這個忠厚老實的孫子,李廣滿意地點點頭,嘴角露出一絲罕見的笑意。
性格雖然耿直了些,卻純良忠誠,將來李家的門楣交到他手上,自己也算放心了。
李廣輕抿一口熱茶,沉聲道"此次禪讓大典之後,我將上疏告老,以後朝堂之上就隻有你一人獨自前行了。"
"切記一點,謹言慎行,量力而為!"
李陵聞言一怔,隨即猛然醒悟過來,祖父竟要致仕退隱?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