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今天,注定是屬於新君劉旦的榮耀時刻!
字數:8666 加入書籤
他驚慌失措地問道"祖父,何至於此啊!"
李廣一向是李家的定海神針,突聞他要告老致仕,李陵頓時手足無措,亂了方寸。
"莫非是因為陛下與太子恩情交織,祖父難以抉擇?此事"
"住口!"
李廣抬手打斷孫子的猜測,語氣嚴厲。
"切莫妄言,祖父並非因恩情躊躇不前,而是另有緣由。"
李廣示意孫子坐到對麵,待他平靜下來後才徐徐解釋道
"告老之事,也是因陛下禪讓而有所觸動,我確實老了,已經難以上陣廝殺。"
"是時候退下來休養生息了。"
這次北征匈奴,不隻是劉徹有所頓悟,李廣同樣感觸良多。
他確實已經年邁,力不從心了。
北征一役已經耗盡了他最後一絲勇力,歲月無情,非人力所能抗拒。
聽著祖父語氣低沉,李陵默然不語,仔細端詳祖父的容顏。
滿頭銀絲,皺紋密布,確實已是風燭殘年的老者。
一時間,他竟不知該說什麽,隻能沉默以對。
李廣並未在感傷情緒中沉浸太久,很快振作精神,正色道
"此次我上疏致仕,年邁力衰隻是一部分原因。"
李廣神情凝重,目光灼灼地盯著孫子"另一個更重要的緣由,是為太子再做最後一件貢獻,也是為你謀劃一份難得的恩惠!"
新君繼位,必然要提拔自己的心腹親信。
然而朝廷之上一個蘿卜一個坑,各部門早已人滿為患。
新君若想重用新人,勢必要先罷黜一批老臣。
這樣一來,難免有損新君聲譽,也會讓那些被罷免的舊臣心懷怨恨。
不如由李廣帶頭,主動請辭。
坦言自己年事已高,力不勝任,請求致仕歸隱。
為老臣們樹立一個榜樣,也給新君一個借口,號召效仿李廣,讓那些年邁的老臣自動告退。
如此一來,朝堂上自然會騰出大量空缺!
這樣做,李家在太子心目中的情分必然再上層樓。
將來李陵的仕途也會平步青雲,一帆風順。
李廣說完後,李陵久久無言,內心感慨萬千,激動不已。
祖父的遠見卓識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隻是有一點疑慮"祖父,如此行事,豈不會得罪一大批人?"
李陵擔憂地問道,怕祖父這一舉動會為李家樹敵過多。
李廣卻搖了搖頭,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得罪的不過是一批即將退場的老臣,卻能結交一大批新晉重臣,孰輕孰重,不言自明。"
"況且,陛下也會樂見這一幕的。"
陛下既然自願退位,不貪戀權勢。
豈會容忍那些老臣們賴在官位上不肯離去?
新君想扶持心腹,舊君想為繼承人騰出空間。
他李廣投其所好,自然能在兩邊都留下美好印象,李陵將來的仕途必定一帆風順。
他能為孫子做的助力,也隻有這些了。
最後,李廣鄭重其事地叮囑道
"李陵,你務必記住一點,緊跟太子,也就是未來的陛下,萬萬不可首鼠兩端,搖擺不定!"
"孫兒謹記祖父教誨!"
這是李廣經曆坎坷一生後,用鮮血和淚水換來的寶貴教訓。
慘痛至極啊!
李廣跌跌撞撞一生才悟出的道理,有些人早已心知肚明。
可惜,時不我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衛青雖然早就明白這個生存法則,卻苦於無人可以傳承。
三個兒子皆不成器,孫輩也隻是差強人意,將來即便襲爵,也不過是個守成之輩,難成大器。
衛青仰望蒼穹,喃喃自語道
"等太子登基之後,我也該上疏告老了,能為兒孫留下更多遺澤總是好的。"
隨著禪位大典的日期越來越近,長安城內那種微妙的氣氛漸漸被濃厚的喜慶氛圍所取代。
那些心有不甘的老臣們已經接受了現實。
早有謀劃的老臣們則胸有成竹,信心滿滿。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他們都選擇了保持沉默,不發一言。
老臣們偃旗息鼓,長安城自然而然地成為新臣的天下!
街頭巷尾處處可見拱手相賀的場景,百姓慶賀仁德明君即將登基,官員慶祝自己即將高升。
人人喜笑顏開,歡欣鼓舞!
按照以往的慣例,新君繼位本應是悲痛的日子。
即便內心不悲,也得表麵裝出一副痛徹心扉的模樣。
因為新君繼位,往往意味著上一位帝王已經駕崩!
但是這次情況截然不同!
當今陛下開創了史無前例的先河,主動禪讓皇位!
而且天子仍然活得好好的,生龍活虎!
因此,這次大典歡笑不必掩藏,歡慶也無礙禮法。
這本就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盛事!
長安城的熱鬧氛圍在各番邦使節陸續抵達時達到了頂峰!
據說是陛下特意下旨,要求此次新君登基典禮必須隆重非凡,氣勢恢宏!
同時邀請萬國來朝,以震懾周邊宵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震懾效果如何尚未可知,但這"萬國"的陣仗確實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因為這些"國",確實數量龐大!
韓、趙、衛、魏、楚、燕、陳、齊、魯
數都數不清!
這正是西域那些名存實亡的彈丸小國!
太子宮中,劉旦正在更換華麗的禮服,張讓在一旁低聲稟報
"主子,朝廷大軍剿滅匈奴後,西域各國無不心驚膽戰,聞風喪膽。"
"此次被命令前來觀禮,各國都乖乖派出了使臣,無一敢怠慢。"
劉旦一邊點頭,一邊淡然吩咐"給他們安排在偏僻的角落就好,畢竟大漢並未正式承認他們的國家地位。"
"遵命,殿下。"
這群西域使臣其實正是劉旦精心安排邀請而來,絕非偶然所致。
震懾周邊蠻夷隻是表麵理由,太子心中另有大棋謀劃。
宮人為劉旦仔細整理好莊重華貴的登基禮服,他輕輕甩動寬大的衣袖,氣宇軒昂地踏出宮門。
經過整整兩個月的精心籌備,這場史無前例的禪位大典已經準備就緒,萬事俱備。
新君登基的曆史性時刻,就在今日華麗揭幕!
太初三年,大漢帝國的天穹下,一場震驚寰宇的權力交接儀式在長安城隆重舉行,文武百官、諸侯王爺、四方使節齊聚一堂,共襄盛舉。
太子劉旦神情莊重地邁上祭壇,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曆史的長河中,激起層層漣漪。
天子劉徹親手為愛子戴上象征至高權力的金冠,儀式簡潔而莊嚴。
沒有慷慨激昂的演說,也沒有故作矯情的依依惜別,劉徹隻是按照禮製完成了必要的程序。
該說的話、該囑咐的事,父子二人早已在私下詳盡交談,無需再在眾人麵前重複。
今天,注定是屬於新君劉旦的榮耀時刻!
況且,劉徹又不是垂垂老矣、命懸一線,他們父子以後相見的日子還很漫長,根本無需弄得太過煽情。
劉徹本就不是那種感情外露的人,一生征戰沙場,鐵血手腕,向來以實用理性著稱。
依照古製,禪位的劉徹被尊為太上皇,高居廟堂之上。
漢朝沿襲秦製,這裏所謂的"古製",實際指的就是秦朝的舊例。
曆史上第一位被稱為太上皇的帝王,乃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
劉徹則是曆史長河中第二位享此尊榮的帝王!
不過與秦莊襄王的決定性區別在於,劉徹是健在的太上皇,活生生地享受著這份榮耀。
而秦莊襄王則是死後追封,未能親眼見證這一幕。
劉徹在完成禪位儀式後,徑直帶著三宮六院的美人們搬往了建章宮,徹底告別了權力中心。
禪讓大典的後半部分則完全由劉旦主導,成為他展示威儀的舞台。
由於這場權力交接並非因先帝駕崩,劉旦全程無需裝出一副悲痛欲絕的姿態,隻需按部就班地遵循禮製即可。
倒是一些年邁的老臣們偷偷抹著眼淚,卻不知他們究竟是在懷念已經退位的天子劉徹,還是在為自己搖搖欲墜的官位暗自傷神。
不過在這普天同慶的大喜日子裏,那些掃興的愁容終究隻是少數。
新君登基之際,趨炎附勢、歡欣鼓舞之人才是主流,登基大典在百官山呼萬歲的恭賀聲中繼續進行。
祭天、祭祖、接受百官朝拜,一整套繁複的儀式完成後,大漢新君的地位終於正式確立!
老實說,以劉旦的主觀感受,登不登基實際上帶來的變化並不如想象中那麽巨大。
小朝會的龍椅他早已習慣了常坐,如今不過是再添一個大朝會的龍椅罷了,似乎沒什麽本質區別。
當然,這不過是劉旦日常的凡爾賽式自謙,根本不必當真。
實際差別自然是天壤之別,猶如溝壑。
首當其衝的變化,就是正式入主輝煌壯麗的未央宮,成為這座權力中心的唯一主人!
小朝會的召開地點也隨之搬回了傳統的宣室殿,一切按照帝國規製運行。
宣室殿內,劉旦高踞龍椅,俯視殿下人數明顯減少的臣子,心中還有些不太適應這種新局麵。
哎呀,沒了老劉坐鎮的小朝會,終於沒人敢對他呼來喝去、指手畫腳了!
這種自由自在、呼風喚雨的感覺,劉旦一時竟有些不習慣!
美滋滋的感覺,如蜜般甜!
"殿…呃,陛下。"桑弘羊差點口誤稱呼錯了。
以往劉旦坐在龍椅上,他們稱之為殿下;如今依然是劉旦端坐於此,卻要改口為陛下。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一位之差,天壤之別!
聽到臣子的呼喚,劉旦連忙從飄飄然的喜悅中回神,收斂笑容。
"咳咳,桑愛卿有何要事稟奏?"嘿!不得不說,這"愛卿"二字叫起來當真是別有一番帝王風範!
桑弘羊心中泛起一陣異樣感覺,但他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恢複專業。
他恭敬地呈上兩封奏疏,躬身行禮道"陛下,大將軍衛青、車騎將軍李廣兩位元老上疏,均言稱年事已高,體力不支,無力繼續效命朝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懇請陛下恩準他們告老還鄉,光榮致仕。"
聽聞此言,劉旦立刻神情凝重起來,伸手接過奏疏,細細審閱。
殿內其他大臣也紛紛聚精會神地望過來,每個人臉上都流露出微妙的神情。
太上皇剛剛退位,他的兩大軍事支柱卻同時請求辭職,這其中的意味耐人尋味。
這多少有些打新君的臉麵,難道是在暗示他們不願侍奉新天子?
若僅一人請辭,或可視為偶然;兩位重臣同時告退,其中必有深意。
更要命的是,麵對這兩份辭呈,陛下的處境十分尷尬。
總不能真的同意他們辭職吧?那豈不是將太上皇的顏麵置於何地?
人家剛剛離開,你就迫不及待地清理他的親信,未免太不講情麵。
以上種種複雜考量,迅速地在上官桀敏銳的頭腦中閃過。
作為一位年僅三十出頭的年輕官員,他自認是新君時代的新臣,與那些老臣截然不同。
眼見陛下陷入兩難的尷尬境地,上官桀眼珠一轉,靈機一動,當即起身高聲奏道
"陛下,大將軍與車騎將軍皆為國之棟梁,社稷支柱,立下赫赫戰功,不可輕言辭去!"
"不錯,臣附議!"他話音剛落,霍光立即站出來表態支持
"兩位將軍年齡雖高,但遠未到力不從心的地步,請陛下派遣禦醫入府為其診治調養。"
"大漢帝國不能沒有衛、李兩位元老坐鎮!"
"當前不能沒有他們"——至於將來嘛,那就另當別論了。
霍光在心中默默補充這最後半句。
陛下新登大寶,朝局尚需穩定,不宜貿然大規模更換要員。
若是衛青、李廣中的一位請辭,倒也無妨;偏偏兩人同時請退,反而讓陛下騎虎難下。
若是換作其他剛即位的帝王,或許會欣然接受,借機提拔自己的心腹親信。
但當今陛下的情況特殊,他上麵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太上皇!
一位活生生的、精力旺盛的太上皇!
有些情麵還是必須顧及的。
"嗯,此事朕已知曉。"劉旦微微頷首,神情沉穩。
同意衛青和李廣請辭?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選項。
他們一個是大將軍,一個是車騎將軍,都是萬石高官,朝廷重臣。
喜歡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劇透大漢未來,漢武帝連夜削外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