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字數:4152 加入書籤
李世民聽完這話,心裏頭那根一直繃著的弦總算鬆了一大截。
能不動刀子,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他肩膀微微塌下來一點,感覺輕鬆了些。
與此同時,楚天青又提了一嘴。
“不過,老爺子這病,根子上除了體質,很大因素是因為心中長期鬱結著一股氣兒。這肝氣鬱結,最易化火,上衝頭目,擾動心神,血壓自然難平,血脈也容易淤堵。所以說這鬱氣不解,即便治好了,日後也很容易再次發作。”
聞言,李世民神色微動
他如何不知父親心中的“鬱氣”?
自玄武門之變後,父親李淵被迫禪位,移居這深宮別苑,名為太上皇,實則形同軟禁。
李世民比誰都清楚,父親心中那份不甘,怨憤與失落,在日積月累之下,怕是早滿的快溢出來了。
而且又沒地兒發泄。
所以他沒事兒隻能......
給自己生弟弟妹妹玩兒。
但這也都是沒辦法的事兒,他得防著那些可能借太上皇之名,行“複辟”之實的殘餘勢力。
他得確保權力平穩過渡,江山穩固。
這份冷酷的政治考量與為人子的孝道,如同兩道枷鎖,時刻勒在李世民的心上。
帝王之路,本就荊棘遍布,難求兩全。
片刻後,李世民搖了搖頭,將思緒從家事、病事中抽離出來,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解決,他看向楚天青,隨之問道。
“行了,太上皇的病情你回去配好藥差人送來,眼下,咱們繼續談論一下生產力的問題。”
楚天青撓撓頭。
“道理是這麽個道理,但關鍵是要把‘生產力’真正地、大幅度提升上去,不能光盯著地裏那點糧食畝產。各行各業。像種地、織布、冶鐵、造船、製鹽、造紙......所有能產出東西、創造價值的行當,效率都得全麵提高才行。
“就是格物致知、巧思精工之術。”
楚天青解釋道:“隻有不斷革新技術、發明新工具、掌握新方法,才能讓同樣的人、同樣的時間,創造出十倍、百倍的財富!這才是動搖世家根基、富國強民的根本。”
李世民眉頭緊鎖,手指無意識地在案幾上輕輕敲擊著,楚天青那番話在他腦海中反複激蕩。
“科技......格物致知、巧思精工之術?”
他心中默念著這個略顯陌生卻又能理解的詞。
同樣的人,同樣的時間,十倍、百倍的財富?
若真如楚天青所言,那這科技所匯聚起來的力量,將是何等恐怖?
這絕非僅僅是賬麵上財富的增加,而是整個國家筋骨血肉的強健!
如果朝廷能掌握並推廣這“科技”,讓天下各處工坊、田地、礦山的產出效率都飛躍提升,那百姓對世家土地的依賴必然大大降低。
朝廷掌握了能讓“物產豐盈”的鑰匙,世家賴以生存的資源壟斷,豈不是真的要被這“巧思精工之術”給撬動了?
這比單純依靠政令打壓,似乎更加釜底抽薪,也更加......堂堂正正!
但問題是......這怎麽做得到啊!
李世民心中的澎湃激情稍稍冷卻,被一個更現實、更沉重的難題所取代,少奇他站起身,在殿內緩緩踱步,隨即歎道。
“天青,自堯舜禹時代,曆代聖君賢相,哪一個不想國富民強?哪一個不盼著百業興旺,倉廩充實?”
“勸課農桑、輕徭薄賦、招徠工匠......這些道理,這些舉措,史冊上記載得還少嗎?先賢們殫精竭慮,所為的不也是提升這‘產出’之力?”
他的目光變得深邃而凝重。
“可時至今日,田畝產量雖有起伏,何曾有過十倍、百倍之增?”
“工匠技藝代代相傳,精益求精,卻也多在‘巧’字上做文章,能省幾分力、增幾分色已屬不易,十倍,百倍,怕隻是妄言。”
“因為重點搞錯了。”
楚天青不由的說道。
“周朝定鼎,分封諸侯,禮樂製度森嚴,看似秩序井然,卻也定下了一個綿延千年的格局。”
“重‘道’而輕‘器’。”
“重‘人倫’而輕‘物性’。”
“聖賢之道,治國之策,人倫綱常,被奉為至高圭臬。而探究自然之理、鑽研器物之巧、提升百工之技,卻被視為‘奇技淫巧’,是‘小道’,是‘末流’,登不得大雅之堂,更入不了廟堂之眼!”
楚天青語氣帶著剖析的冷靜。
“曆代王朝提升‘產出’,不外乎幾條路。”
“第一,‘勸課農桑’、‘輕徭薄賦’。”
“這是給農人喘息之機,讓他們在舊有的耕作方式上,憑借老天爺賞臉,多收那麽三五鬥。”
“第二,‘招徠工匠’。”
“但大多是為了滿足宮廷奢靡或軍備所需,聚集的是已有的‘巧匠’,讓他們在原有技藝上精雕細琢,做出更精美的器物,卻極少鼓勵、也缺乏機製去推動他們突破性的‘創造’新工具、新方法。”
“第三,便是依賴地方官吏的勤勉和能吏的‘小修小補’,比如趙過的代田法,已是難得的進步,但也隻是在現有農具和耕作方式上的改良,遠談不上顛覆性的‘十倍、百倍’之效。”
“這是為什麽?”
楚天青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穿透性的力量。
“因為整個國家的重心,朝廷的精力,士大夫的追求,都放在了如何管理人、如何維係秩序、如何解讀經典、如何平衡利益上!”
“但對‘物’本身呢?”
“土地如何更肥沃?那種子如何更優良?織機的結構如何能自動往複?這些真正能撬動‘產出’飛躍的根基性問題,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它們被視為‘匠人瑣事’,不入流,不值得朝廷重臣、飽學鴻儒去傾注心血,去係統研究!”
“其導致的結果,就是技藝的傳承,隻能依靠工匠家族內部口耳相傳,極易斷絕。”
“些許的改進,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緩慢而隨機,難以積累成巨大的突破。”
“即便偶有驚才絕豔者發明出神妙之物,也往往被視為‘奇物’束之高閣,或淪為權貴玩物,難以推廣普惠天下。”
“朝廷的目光,始終聚焦在分配現有財富和維係統治穩定上,卻未曾真正將‘創造前所未有之財富’的‘格物致知、巧思精工之術’,視為國家存續強盛的命脈,予以最高規格的重視、投入和引導!”
說到這兒,楚天青歎了口氣,看向李世民道。
“老李,後世有一句至理名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