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六章 反擊

字數:3341   加入書籤

A+A-


    杜讓能緩步出列,對著禦座和楊複恭的方向分別微一欠身,姿態從容不迫:
    “聖上,楊公所慮社稷安危,拳拳之心,臣感佩。” 他先肯定了楊複恭的表麵立場,隨即話鋒一轉,聲音平和卻字字清晰,“然,臣以為,朝廷行事,首重‘信’與‘法’。薛知籌過往如何,自有公論。
    然此次襄助睦王討逆,牽製之功,睦王奏表言之鑿鑿,若無確鑿反證,朝廷斷不可因噎廢食,無視其功。
    擢其入京,授以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等清貴散秩,既顯聖上寬仁不忘舊勳之德,亦無實權之擾,於朝廷體麵無損,反增恩義。此乃‘信’。”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群臣:
    “至於高仁厚,睦王為國舉薦賢能,此乃臣子本分。隴州防禦使,職權所限,上有朝廷兵部,下有州府牧守,其責僅在整軍防務,並非裂土封疆。
    若因舉薦者身份而疑被舉者之才,因噎廢食,則‘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之古訓何存?朝廷選官任能之法度何存?此乃‘法’。臣愚見,聖上依法度用人,酬有功,任賢能,方是正途,可安天下之心。”
    杜讓能的發言,不卑不亢,引經據典,牢牢扣住“信”、“法”二字,將楊複恭扣上的“威脅論”大帽子巧妙地化解於無形。
    杜讓能話音未落,司空孔緯已然出列。他麵容方正,眼神銳利,聲音清朗,帶著不容置疑的鋒銳:
    “臣附議杜相!賞功罰過,乃朝廷綱紀!薛知籌之功,當賞!若因其舊過便抹殺新功,則天下有功者誰不寒心?日後誰還肯為朝廷效命?
    高仁厚之能,睦王保舉,朝廷自當核驗。然核驗未行,便以‘藩鎮串聯’之名橫加阻撓,此非老成謀國,實乃因私廢公,阻塞賢路!
    聖上,” 孔緯目光炯炯,直視禦座,“當此之時,正需聖上乾綱獨斷,依法度而行,以彰朝廷公正!豈可因無端猜忌而自毀長城?”
    孔緯的言辭,比杜讓能更加直接鋒利,尤其“因私廢公”、“阻塞賢路”八字,如同利劍,直指楊複恭阻撓背後的私心,雖未點名,卻已鋒芒畢露!
    殿中一些原本沉默的官員,眼神中開始閃爍。
    楊複恭臉上的肌肉幾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那層謙恭的憂慮麵具似乎裂開了一道細縫,眼窩裏掠過一絲冰冷的慍怒。
    他沒想到杜讓能、孔緯二人配合如此默契,一個以理服人,一個以勢逼人,將他的“大義”論調拆解得體無完膚,反而將他隱隱置於了“因私廢公”的位置。
    朝堂陷入一種微妙的僵持。
    李曄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杜、孔二位相公的據理力爭,為他撐起了場麵;楊複恭雖未再強辯,但那陰沉的臉色說明他絕未放棄;而朝中許多大臣則是瑟縮觀望,更讓李曄意識到朝中騎牆者眾多。
    他需要快刀斬亂麻!
    “眾卿之言,朕已了然。” 李曄的聲音適時響起,帶著一種最終裁決的沉穩,他目光掃過楊複恭,刻意放緩了語氣,帶著一絲“體諒”:
    “楊卿心係社稷,老成持重,其憂朕心甚慰。杜卿、孔卿所言,亦乃煌煌正道,深合朝廷法度。
    朕意已決:薛知籌擢升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少保,著即卸任隴州,入京陛見。
    高仁厚,授隴州防禦使,即日赴任。至於楊卿所慮…” 李曄的目光轉向吏部尚書和兵部尚書,“著吏部、兵部,對薛知籌在京職司、高仁厚在隴州權責,依朝廷規製再行細勘,務求周詳穩妥,報朕知曉。如此,可保萬全。楊卿以為如何?”
    這最後一句,如同一個精心準備的台階,輕輕放在了楊複恭麵前。
    既肯定了杜、孔的意見,準了奏請,又給了楊複恭一個“細勘”的由頭,保全了他的顏麵,更暗示後續仍有操作空間。
    楊複恭的眼窩裏,幽光急速閃爍。他明白,杜讓能、孔緯的聯合發聲,天子的最終裁定,以及這看似留有“細勘”餘地的安排,已成定局。
    若再強行反對,不僅難以成功,反而會顯得自己跋扈無狀,徹底撕破臉皮。
    今日看來這年輕天子早有準備,這一套組合拳打的自己是措手不及,楊複恭抬起眼皮,深深的看了一眼李曄,見他神色自然,毫無懼色,楊複恭明白今日交鋒自己是敗了。
    但來日方長,隻要禁軍還掌握在自己手裏,這位他親手推上來的皇帝就翻不起什麽大的風浪。
    李曄自以為今日在朝堂上勝過自己一籌,那自己就好好教教他,有些時候朝堂上失敗的可以從其他地方拿回來。
    他極其緩慢地吸了一口氣,臉上那點慍怒迅速斂去,重新掛上那副謙恭的麵具,對著禦座深深一揖,聲音聽不出絲毫波瀾:
    “聖上聖慮周詳,明察秋毫。老臣…謹遵聖諭。”
    一場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藏機鋒的朝議落下帷幕。
    杜讓能、孔緯麵色平靜地退回班列。楊複恭垂手侍立,仿佛一切從未發生,但他陰沉的臉色表明了他內心的不甘。
    殿角銅壺滴漏那單調的水滴聲,記錄著方才無形的角力。
    李曄端坐禦座,珠簾後,他緊握的拳頭緩緩鬆開,掌心已是一片濕冷汗漬。
    第一步,總算邁出去了。借著弟弟的奏表,借著杜讓能、孔緯的清流風骨,他第一次在楊複恭的威壓下,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並成功地讓旨意發了出去。
    然而,他清楚,楊複恭那最後一句“謹遵聖諭”裏,藏著多少不甘與冰冷的算計。吏部、兵部的“細勘”,便是他留下的後手。
    前兩份奏表關於薛知籌和高仁厚的任命,在杜讓能、孔緯的據理力爭和李曄強作鎮定的“朕意已決”下,艱難通過。
    楊複恭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就在這時,鄭虔捧出第三份奏章:
    “聖上,鳳翔節度使、睦王李倚另有加急表奏:為絕後患,安定地方,奏請朝廷授逆酋李茂貞為武定節度使,令其即刻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