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李籍的提議

字數:3198   加入書籤

A+A-


    張濬和田仕鞅,張公素,王處存等曾經陳從進的對手,經過一番細細的詳談後,張濬得出了一個結論。
    陳從進此人,善奇正相合,在幽州軍中,賞罰分明,頗得軍心,而更重要的是,此人在取得如今的地位,卻沒有懈怠之意。
    張濬都聽說了,陳從進因為不放心平盧戰事,在大過年的時候,還冒著風雪,奔赴戰場,這樣的人,野心實在太大了。
    雖然陳從進此刻,尚不能威脅到關中,但張濬知道,一旦中原朱全忠失敗,那麽陳從進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攻打關中。
    因此,張濬決定,一旦陳從進攻打中原,那麽朝廷上下,必將全力支持李克用,馳援朱全忠。
    張濬也知道,大唐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其實無論是陳從進,還是朱全忠,亦或是李克用,這些人對朝廷的忠心,都是極其有限。
    不同於一些無知之輩,認為朱全忠是忠心耿耿,張濬覺得,朱全忠對朝廷的恭敬,隻是實力不濟罷了。
    當然,這話張濬隻是在心裏思索,從未對他人言道,對朝廷恭順,即便是心有異心,也好過連裝都不肯的陳從進,要好太多了。
    (陳從進:“從未跋扈過,一切皆是牙軍所迫!”)
    而麵對如今局勢,張濬也想做出最後的努力,他聽聞張公素之女,被陳從進收入房中,且頗為寵愛,因此,張濬特意請張公素,書信一封,送往幽州。
    信中大體的意思,便是勸說陳從進,不要出兵攻打朱溫,信中內容,可謂是苦口婆心,連勸帶威脅。
    從汾陽王的青史留名,到安祿山的遺臭萬年,再到實際上的威脅,如果幽州大舉南下,朝廷就很可能會宣布幽州為叛逆,關中,中原,甚至征調更多的藩鎮,共討幽州。
    甚至,在信中直言,朝廷很可能還會在幽州諸多大將中,進行加封籠絡。
    隻是這封信,是以張公素個人名義送出的,並不是朝廷的正式文書,這就給雙方留下了最後一個台階。
    因為,張濬也擔心,如果朝廷的威脅太過嚴重的話,陳從進是否會直接叛亂稱帝,而一旦陳從進叛亂的話,如今的朝廷可真撐不住這麽重的打擊。
    早知道,連當年黃巢入關中後,大量的藩鎮直接就投降了黃巢,全國上下,總共加起來,共有二十餘鎮降巢,當然,這些藩鎮後續又叛巢歸唐,而且黃巢在實質上,也從未深入統治過這些藩鎮。
    但是這樣的表現,張濬如何敢相信,其餘藩鎮,是否會在幽州軍龐大的軍事壓力麵前屈服。
    在會議結束後,張濬忍不住歎息道:“心腹大患啊!”
    李克用是知道張濬的舉動,他也沒有阻止,不過,他依然認為,想靠張公素和陳從進那點微末的香火情,就會讓陳從進熄了進軍中原的心,那顯然是癡人說夢。
    就在河北大地上,兵戈雲集之時,負責送信的信使,也已經得到上官的嚴令,他雖不知信的內容,但也隱晦的察覺到,這封信,或許會影響天下大勢。
    因此,信使是日夜兼程的奔赴幽州,麵對朝廷所遣的信使,沿途無論是河中,還是洛陽,宣武,全部都是補給拉滿,要馬給馬,要糧給糧。
    僅僅十餘日的時間,這封書信便從長安一路送到幽州城。
    當然,這個速度還是不能和安史之亂時相比,那時候,隻有七天,叛亂的消息便送到長安城。
    陳從進打開信件一瞧,還真是件稀奇事,朝廷為了自己,把張公素也請出來了,陳從進也知道,這封信,僅僅是張公素代筆並且加個名頭罷了。
    就是不知道這封信是哪方勢力寫的,是原來的唐廷朝臣,還是李克用,不過,以陳從進對李克用的了解,這個李克用應該是不會寫這種信。
    而對於書信中的威脅,說實話,陳從進並不是很在乎,實力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難道還能指望朝廷繼續裝瞎子嗎?
    特別是如今朝廷感覺還能挽救一把的時候,那肯定是會拚盡全力,拉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看完書信後,陳從進秘密召見了手下文臣,而且還是分別召見,聽從眾人的意見。
    而在這其中,蕭郗的建議是,先行上書,聲討朱全忠之罪,請朝廷下旨征討,即便是朝廷不認可,也要先把話放出去。
    而陶師琯,楊建二人則表示,既然朝廷沒有明確用正式公文,而是用張公素的名義,那麽幽州就當不知道,隻是給張公素回信,讓他回幽州看看女兒,外孫。
    但是韓公望的建議,卻是出乎陳從進的意料之外,如果這個建議是李籍出的,那麽陳從進還不會詫異。
    陳從進不由自主的想到,莫非科舉不中之人,都對大唐心懷怨恨嗎?
    韓公望進言道:“大唐祚運已竭,天厭其德久矣,今朝政紊亂,權臣僭越,藩鎮跋扈,民不聊生,是為土崩瓦解之兆也,今,大王雄踞北方,兵甲精足,民心歸附。”
    說到這,韓公望顯然是有些興奮,他來回踱步,口中急切的說道:“若欲尊王,可效伊霍故事,或可言,清君之側,甚至,大王英姿蓋世,承天受命,亦無不妥!”
    這話說的,把陳從進都嚇一跳,這要是在擊敗朱溫後,那麽這些話,陳從進很可能會動心,但在這個時候,真要這麽幹,可就太激進了。
    陳從進揮退了韓公望,又召見了李籍,對於李籍的歪腦筋,陳從進還是寄予厚望的。
    而李籍看完書信後,沉吟片刻後,隨即自信的笑道:“大王,此有何難!”
    李籍的建議,很新穎,也很簡單粗暴,李籍言:“既然朝廷不想讓大王動兵,那麽也可以,隻要朝廷願意調走朱溫,並將濮,曹二州歸還天平,再分義成軍,忠武軍,如此一來,朱全忠之勢,悉數瓦解,可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陳從進聽後啞然失笑,道:“這怎麽可能,且不論朝廷會不會同意,就是朝廷同意了,朱全忠也不可能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