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這一屆的年輕人(一)

字數:3778   加入書籤

A+A-


    正月初七的清晨,長安城還籠罩在薄薄的晨霧中,東方的天際剛剛泛起魚肚白。楊愔緊了緊身上的棉袍,呼出的白氣在冷空氣中凝結成霜。他站在吏考考場外,看著麵前已經排起的長隊,心中既緊張又期待。
    \"楊兄,來得真早啊!\"身後傳來熟悉的聲音。楊愔回頭,看到柳慶正搓著手走過來,鼻尖凍得通紅。
    \"柳兄不也是?\"楊愔微笑拱手,\"這次吏考,可是我們出人頭地的好機會。\"
    柳慶點點頭,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漢王開國首次吏考,若能得中,前途無量啊!\"
    兩人正說著,隊伍前方突然騷動起來。隻見幾名身著官服的差役押著兩個衣衫不整的士子從考場門口走出來,那兩人麵如土色,手中還攥著幾張小紙條。
    \"又抓到兩個夾帶的!\"前麵的人議論紛紛。
    \"肅靜!\"一聲洪亮的喝令從考場內傳出,隻見一位麵容嚴肅、須發花白的官員大步走出,正是此次主考官酈道元。他身著深青色官服,腰間玉帶在晨光中泛著冷冽的光澤。
    \"諸位士子,\"酈道元的聲音如同洪鍾,在寒冷的空氣中回蕩,\"漢王求賢若渴,但絕不納奸。此次吏考,但凡發現作弊者,終身不得錄用!\"
    楊愔看著那些被趕出考場的士子,心中既憐憫又鄙夷。他摸了摸袖中的毛筆——那是父親臨終前送給他的,筆杆上刻著\"清正廉明\"四個小字。
    \"楊兄不必擔心,\"柳慶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低聲道,\"你我寒窗苦讀十餘載,何須這等下作手段?\"
    楊愔點頭,正要回答,隊伍已經向前移動。檢查極為嚴格,連發髻都要解開查看。輪到楊愔時,那位檢查的老吏甚至讓他脫下靴子查看。
    \"這位大人,有必要嗎?\"後麵有人不滿地嘟囔。
    老吏頭也不抬:\"此次吏考,講究個公平公正。漢王說了,寧可錯查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終於通過檢查,楊愔和柳慶被引入寬敞的考場。上千張矮幾整齊排列,每張幾上已備好筆墨紙硯。楊愔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環顧四周,發現不少熟悉的麵孔。
    不遠處,盛子新正襟危坐,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麵上輕敲,顯示出內心的緊張。他的父親是河東一個小縣城的司吏,家境貧寒,這次能來參加吏考,全靠同鄉資助。
    另一側,李穆、李遠兄弟和高季式三人坐在一起,交頭接耳。他們出身將門,衣著華貴,在一眾寒門士子中格外顯眼。高季式甚至帶了兩個家仆站在考場邊緣伺候,被差役毫不客氣地趕了出去。
    \"肅靜!\"酈道元再次高聲宣布,\"本次吏考共三道題,限時兩個時辰。現在宣讀考題!\"
    隨著差役洪亮的聲音,三道考題被逐一宣讀。第一題關於治理隴西郡縣和調和羌漢矛盾;第二題是關於一個貧寒之人偷竊錢財為母親治病的案件分析;第三題則是關於《九章算術》中的經典題目——雞兔同籠。
    考題宣讀完畢,考場內頓時響起一片低聲議論。楊愔聽到身後有人哀歎:\"我苦讀詩書十餘載,怎麽考這些?\"
    楊愔深吸一口氣,提筆蘸墨。第一題正中他下懷——父親楊津生前曾任定州刺史,常與他討論地方治理之道。他略作思索,便寫下標題:\"論隴西治理當以懷柔為主,威服為輔\"。
    筆走龍蛇間,楊愔仿佛回到了與父親秉燭夜談的日子。那時父親常說:\"治邊如治水,堵不如疏。\"他將這些見解融入答卷,又結合漢王新政,提出設立互市、鼓勵通婚、推廣農耕等具體措施。
    寫到一半,楊愔抬頭活動脖頸,恰好看見酈道元從身旁經過。老大人目光如炬,掃過他的答卷時,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這一細微動作讓楊愔心中大定,筆下更加流暢。
    不遠處,柳慶也在奮筆疾書。他曾遊曆隴西,親眼目睹羌漢衝突。他的答卷充滿實地見聞,提出設立雙語學堂、互派子弟學習等創新建議。
    而盛子新麵對第一題卻遲遲不敢下筆。他從未去過隴西,對羌漢問題一無所知。額頭滲出細密汗珠,他咬了咬牙,決定先跳過這題。
    第二題的案件分析對盛子新來說卻如魚得水。他想起父親審理過的無數案件,特別是那個偷鄰居雞給生病母親補身體的孝子。父親當時說:\"法不外乎人情。\"盛子新以此為切入點,既肯定法律的嚴肅性,又強調特殊情況下的酌情處理,最後提出建立官方濟貧機製的根本解決之道。
    \"雞兔同籠\"的算術題更是盛子新的拿手好戲。他從小幫父親計算稅賦,對這類題目駕輕就熟,不一會兒就解出了答案。
    將門子弟那邊卻是另一番景象。李穆好歹聽兄長李賢講過隴西戰事,勉強湊出幾行字。李遠咬著筆杆,半天隻憋出\"誓死為漢王效力\"幾個大字。高季式更絕,直接寫下家族顯赫身份,然後就開始東張西望。
    \"看什麽看!\"監考官走到高季式麵前,嚴厲地瞪著他。
    高季式滿不在乎:\"我爹是度支尚書,我大哥是原州刺史,我二哥是右威衛將軍,我三哥是撫軍大將軍。漢王需要的是我們這樣的人才,不是那些隻會寫字的書呆子。\"
    這番言論引得周圍士子側目而視。酈道元聞聲走來,冷冷地說:\"考場之上,隻論才學,不論出身。再喧嘩者,逐出考場!\"
    高季式撇撇嘴,卻也不敢再出聲,百無聊賴地翹起二郎腿,叼著筆杆發呆。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考場內隻聽見沙沙的書寫聲和偶爾的咳嗽聲。盛子新答完所有題目,又仔細檢查了一遍。他想起臨行前母親的叮囑:\"不求高中榜首,但求無愧於心。\"現在,他可以坦然麵對母親的期望了。
    \"時辰到!停筆!\"隨著酈道元的宣布,差役們開始收卷。有人長舒一口氣,有人懊惱地看著未完成的答卷,還有人自信滿滿地交上試卷。
    楊愔和柳慶在考場外匯合,兩人相視一笑。
    \"如何?\"柳慶問道。
    \"盡力而為。\"楊愔謙虛地回答,轉而問道,\"柳兄呢?\"
    柳慶眼中閃著光:\"隴西那道題,我提出了雙語學堂的建議。若能被采納,實乃百姓之福。\"
    盛子新也走了過來,三人結伴離開。身後,李穆、李遠和高季式大搖大擺地走出來,家仆立刻迎上去遞上暖手爐和鬥篷。
    \"考得怎樣?\"高季式大聲問道,故意讓周圍人都能聽見。
    李遠滿不在乎:\"反正我哥說了,就算考不上,也能給我謀個軍職。\"
    他們的笑聲在寒風中格外刺耳。盛子新皺了皺眉,加快腳步。他相信,漢王需要的不是這種紈絝子弟,而是真正有才學、有抱負的士子。
    遠處,酈道元站在考場門口,目送士子們離去。他手中拿著幾份特別出色的答卷,其中就包括楊愔、柳慶和盛子新的。老大人捋著胡須,若有所思:\"漢國之興,必賴此輩。\"
    夕陽西下,將長安城的屋簷染成金色。首次吏考落下帷幕,而這些士子們的命運,才剛剛開始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