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陳元康舌戰漢廷
字數:3966 加入書籤
長安未央宮,金殿之上。
魏國使者陳元康站在大殿中央,身姿挺拔如鬆。他身著深紫色魏國官服,頭戴進賢冠,腰係玉帶,麵對漢國滿朝文武,神色自若,不卑不亢。陽光從高大的殿門外斜射進來,在他身上鍍上一層金邊,更顯氣度非凡。
\"外臣陳元康,奉大魏丞相高王之命,特來遞交國書,請求與漢國議和。\"陳元康聲音清朗如泉,雙手奉上國書,\"大魏願贖回沙苑大戰中被俘的五萬將士及各營大將。\"
著作郎庾信上前接過國書,呈遞禦前。劉璟卻沒有看,隻是輕輕一推,示意將國書傳給三省長官。這個細微的動作讓陳元康心中一凜——漢王這是要群臣先發難啊。
中書令酈道元率先接過國書,這位以剛正不阿著稱的老臣掃了一眼,便怒目圓睜,花白的胡須因憤怒而顫抖:\"好個魏國!既有盟約在先,卻背信棄義,趁我漢周大戰之際偷襲關中!如今敗於沙苑,損兵折將,卻又想求和,豈不是可笑至極!\"
陳元康微微一笑,從容應對:\"酈中書此言差矣。自古以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何來正義之說?漢魏結盟不假,但萬事萬物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三國之間,互相攻伐是常有之事,結盟不過是一種策略罷了。\"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群臣,語氣平和卻字字誅心:\"漢國強大,我大魏為求自保,自然要設法遏製。就如漢王攻打巴蜀,不也是假借驅逐蕭寶夤的幌子,實際卻行占據巴蜀之實嗎?這等手段,與我大魏偷襲關中,又有何本質區別?\"
這番詭辯氣得酈道元吹胡子瞪眼,還要再罵,卻被尚書令長孫儉攔住。
長孫儉緩步上前,語氣平和卻暗藏鋒芒:\"沙苑一戰,二十萬魏軍灰飛煙滅,還不足以讓高丞相明白與我漢國為敵的下場?若高丞相有此雄心壯誌,那你何故在此遞交國書請求議和?\"
陳元康麵不改色:\"長孫尚書誤會了。漢魏互相攻伐,兩國百姓皆受其苦。高王仁慈,願與漢王修好,化幹戈為玉帛,各自休養生息。此乃為民請命,非為怯戰也。\"他微微躬身,姿態謙恭卻言語犀利,\"若漢王執意要繼續戰爭,我大魏雖新敗,但仍有帶甲百萬,糧草充足,足以再戰三年五載。\"
\"好個為民請命!\"門下侍中高翼忍不住罵道,\"高王說戰便戰,說和便和,當我漢國是自己的後花園,想來便來,想走便走?沙苑之戰,我漢軍兒郎血染沙場,這筆血債豈是你說和就能和的?\"
陳元康冷笑一聲,終於露出鋒芒:\"高侍中言重了。戰爭難免死傷,若論血債,我大魏沙苑捐軀的將士又何嚐不是?況且...\"他故意停頓,環視四周,\"你漢國人口不及我大魏一半,若真要戰,隻怕是你漢國先撐不住。高王願和,是憐惜百姓,非不能戰也。\"
朝堂上一片嘩然。陳元康這話雖是實情,但如此直白地說出來,無異於當麵打漢國的臉。幾位武將已經按捺不住,手按劍柄,怒視陳元康。這個魏國使者實在太囂張了,在漢王麵前竟敢如此放肆!
劉璟坐在主位上,手輕輕撫摸著扶手,心中暗忖:這陳元康果然名不虛傳,頗有點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架勢。句句在理,卻又句句歪理。高歡派他來,真是選對人了。
這時,右軍師劉亮出列,他深知陳元康的辯才,決定避開虛詞,直擊要害。
\"魏國使者不用在此詭辯。\"劉亮聲音平靜卻有力,\"兩國相爭,無關道義。魏國既然輸了,就要付出代價。這一點,元康兄可有異議?\"
陳元康微微一怔,知道遇到了對手。劉亮不務虛,光務實,這是要直奔主題了。他點點頭:\"沒有異議。外臣此來正是為商議贖回事宜。\"
劉亮嘴角微揚:\"你也說了你大魏實力強盛,沙苑兵敗二十萬人也不過是九牛一毛。但我漢國貧瘠,要點錢糧補助,不過份吧?\"
\"理當如此。\"陳元康謹慎回應,\"敢問多少錢糧?\"
劉亮掰著手指算道:\"五萬俘虜,在我們這也住了快一個月了,人吃馬嚼的,怎麽著也得付點夥食費。糧草先給個一百萬石吧。\"
朝堂上一陣騷動,連劉璟都挑了挑眉。一百萬石糧草,這可是關中一季的產量。劉亮這開口真是狠啊!
陳元康臉色微變,但還沒等他開口,劉亮繼續說:\"至於贖金嘛,一個人給個十兩黃金足矣,也就五十萬金,一點也不多。\"
\"五十萬兩黃金?\"陳元康終於忍不住失聲,\"這...這未免...\"
劉亮不理他,繼續說:\"至於貴軍大將嘛,有道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大將就按一千人的贖金計算,可還妥當?至於像韓軌、封隆之這樣的高官,自然可比萬人啦!\"
陳元康隻覺得眼前發黑。一個普通大將要一萬兩黃金,韓軌、封隆之要十萬兩黃金!漢軍俘虜魏軍中高級將領近百人,這簡直是天文數字!他強壓怒火,沉聲道:\"劉軍師如此漫天要價,毫無誠意!\"
劉亮卻笑了:\"誠意?魏國背盟偷襲時,可曾講過誠意?沙苑之戰,我漢軍將士血染沙場,他們的撫恤金難道不該由戰敗方承擔?\"
陳元康咬著牙,終於使出了殺手鐧:\"劉軍師別忘了,繡衣衛指揮使張嶽還在我們手中!若漢王不願誠意談判,那張指揮使的安危...\"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寂靜。所有人都看向劉璟。張嶽是漢王欽點的河北繡衣衛指揮使,若有什麽閃失...
劉璟緩緩起身,目光如刀:\"陳元康,你是在威脅本王?\"
\"外臣不敢,隻是提醒漢王,談判需要誠意。\"陳元康躬身道,但語氣中仍帶著威脅。
劉璟冷笑一聲,聲音冰寒刺骨:\"好,那我也提醒你。若敢動張嶽一根汗毛,我便切下高歸彥身上一塊肉贈予你。你說,高丞相是更在乎一個侄子,還是更在乎一個文士?\"
陳元康臉色瞬間蒼白如紙。高歸彥是高歡最寵愛的侄子之一,若真有閃失,他回去無法交代。他沒想到劉璟竟然如此強勢維護下屬,更沒想到漢王會以如此直接的方式反製。
\"漢王息怒,\"陳元康連忙道歉,額上滲出細密汗珠,\"外臣失言了。張指揮使在我大魏備受禮遇,絕無性命之憂。\"
劉璟冷哼一聲,重新坐下:\"今天就議到這裏吧。元康先回去好好想想,明日再議。\"他揮揮手,\"退下吧。\"
陳元康躬身行禮,退出大殿時腳步略顯慌亂。這位能言善辯的使者,終於在這場舌戰中敗下陣來。
陳元康雖然才思敏捷,卻忘了一句話: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休想拿到。
待魏使走後,劉璟並沒有散會。他看向偏殿方向,嘴角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請周國使者尚書左仆射楊侃。\"
在偏殿等候多時的楊侃早已將大殿內的對話聽得一清二楚,此時額上滲出細密汗珠。他整理衣冠,深吸一口氣,感覺一場更加艱難的談判正在等著他。
楊侃步入太極殿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與陳元康截然不同的氣氛。如果說魏使麵對的是憤怒與指責,那麽他麵對的就是冰冷的審視與毫不掩飾的優越感。
\"周國使者楊侃,拜見漢王。\"楊侃躬身行禮,心中快速盤算著對策。剛才陳元康的下場他看得分明,漢王劉璟絕非易與之輩。
劉璟俯視著殿下的楊侃,緩緩開口:\"楊仆射想必已經聽到方才的談話了。不知周主對議和之事,有何誠意?\"
楊侃抬頭,正對上劉璟那雙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睛。他知道,這將是他外交生涯中最艱難的一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