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借題發揮

字數:5994   加入書籤

A+A-


    翌日。
    崇禎起了個大早。
    今日是九年第一次朝會,預示著一個嶄新的開端。
    大明就像一艘四麵透風的破船,崇禎一年來將漏洞補上了不少,暫時遏製住沉入水中的趨勢。
    他將用他勤勞的雙手,繼續為大明巨艦持續注入動力,以期乘風破浪、繼往開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卿等平身!”
    “謝陛下!”
    皇極殿中,近百名文武向天子行君臣之禮。
    都大半年了,今日總算有了麵君的機會,很多臣子一肚子話想對皇帝說。
    天子精神煥發,給人的感覺愈發霸氣側漏,那份帝王威嚴仿佛不容絲毫挑釁。
    當中的臣子不論以前經曆過多少盤剝,甚至想過諸多法子玩小九九,幸好最終選擇屈服。
    如今看來順從皇帝,皇帝便道貌岸然一副賢君模樣,如若不然,分分鍾秒變暴君。
    “陛下,臣有本啟奏。”
    孫承宗手持奏本,輕咳一聲出班拱手。
    “孫先生請坐下說!”
    “多謝陛下!”
    自去年將朝會改在皇極殿起,就賜於孫承宗端坐奏報之權。
    老孫這四朝元老夠辛苦,皇帝離京都是他一個人將大梁挑起,無不鞠躬盡瘁。
    此人從不搞拉幫結派也不濫權,兢兢業業實幹家一枚,崇禎對他非常滿意。
    孫承宗攤開奏本,朗聲對去年相關事務進行總結匯報。
    都三月了才開年第一奏,誰都不敢跟他搶。
    從老孫稟報的一係列數據中,可知曉大明已經探底回升。
    去年三月推出永不加賦田稅一稅製,同步重振商業稅等,全麵落實到地方已經臨近夏收。
    總體稅收收入近1300萬兩,較崇禎七年下降約四成。
    田稅減少商業稅增加,三餉及各項等同於殺雞取卵、促就不穩定因素的加派全沒了。
    雖整體稅收出現下降,那是因為調整所導致。
    當下甩掉了百姓加派包袱,從長遠與現實而言反倒更加健康,商業稅將成為新的經濟引擎。
    稅收收入暴跌,若論總體國庫收入,那就另一番景象了。
    一年來查處貪官汙吏、文武捐獻、藩王“納捐”等共計近萬兩,這些錢糧足夠崇禎去浪。
    如今衛所已全麵清理完畢,讀書人特權取消,隱田投獻不斷被挖出,大量土地被釋放出來,相當於白送給農民。
    陝西、河南、山西今年仍舊處於免除田稅序列,但今年全國田稅必定會高過前年。
    商業稅、礦產稅、關稅等更不用提,以往根本沒法比。
    少量人承擔大部分稅收的日子一去不返,納稅人由少數變成眾人拾柴,這才是合理稅收模式。
    今年再努力一年,所有稅製都將進一步走向規範化,大明將越來越充滿活力。
    孫承宗匯報完畢,王承恩走下來接過奏本,恭敬地放於禦案。
    年前崇禎就知曉一些大概數據,今日更為詳盡和全麵,一切都在預料之中。
    而很多臣子第一次聽說,心中久久無法平靜。
    “諸位愛卿,去歲取得如此佳績,內閣六部功不可沒,朝堂諸公皆有份,朕心甚慰矣!”
    “臣等慚愧!”
    沉寂被打破,文武百官表情都顯得很興奮。
    其實他們清楚得很,若沒有皇帝衝鋒在前,是什麽結果不言而喻,他們僅僅屬於執行者。
    “陛下,臣有本啟奏!”
    畢自嚴出班,跟孫承宗一樣,手中持著奏本。
    “準奏!”
    “啟稟陛下,臣與戶部製定出今歲全國財政預算,現已由內閣初步審定,請陛下定奪!”
    “嗯。”
    緩了緩,崇禎望向百官。
    畢自嚴提出一個新名詞,他得表達點心中所想。
    “諸位愛卿,有誰知道財政預算乃何物嗎?”
    大多數官員將頭微微低下,顯然對這新概念還不太了解。
    有的大致能猜出意思,卻又害怕答錯惹得天子不快,幹脆閉口不提。
    內閣和戶部經辦官員自然清楚,但明顯皇帝並不是問他們,大家都沒有吭聲。
    十餘息功夫後,崇禎再度開口:
    “神宗朝曾有《萬曆會計錄》,記載每年財政收支總賬,涵蓋國庫總體收入與支出。
    會計錄相當於決算,然對於朝廷實施某種策略前該作何開支,該開支多少,曆朝曆代並無係統性預見,常常穿頭不顧尾。
    故朕要求戶部作出宏觀性籌劃,往後每年均需作出預算,還要對未來五年、十年各項投入進行預估,此便稱之為財政預算!”
    文武們紛紛點頭,這樣做似乎沒問題。
    他們當中收入平平與腰纏萬貫者,往往也會在每年年底時,對家庭明年開支作出預估,更何況這麽大一個國家。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皇帝把它變成文字,此舉大善矣。
    “諸位,張江陵依據曆年會計錄,掌握各項財稅數據,方以此為基礎推出一條鞭法。
    張江陵之策略極好,僅僅觸及皮毛卻為神宗朝攢下莫大基業,讓我朝多出數十年苟延殘存!”
    說到這裏,崇禎頓了頓,還露出一絲痛心疾首。
    這段話不太好聽,聽其意思若無張居正改革,說不定大明早些年就亡了。
    “張江陵為大明嘔心瀝血,到頭來差點被開棺鞭屍!
    朕看還是滿朝自私自利者太多,難道革新者都該惹怒上天嗎?都應該下場淒慘嗎?”
    這句話更惱火,哪裏是啥惹怒上天,分明就是天怒人怨。
    關人家上天什麽事,還不就一群自私者明爭暗鬥幹出來的。
    “陛下,臣鬥膽唐突,多謝陛下謬讚老祖,臣感激涕零,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錦衣衛指揮僉事張同敞快速出班跪下,向禦座深深拜了一拜。
    皇帝提到張家祖宗,太爺爺張居正獲罪令子孫飽受苦難,卻也是張家莫大的精神標杆,由不得張同敞有感而發。
    “你張家老祖居功至偉,朕隻是說了句大實話,愛卿平身!”
    “臣多謝陛下!”
    看得出張同敞神情激動,眼中飽含著淚花。
    自天啟哥上位為張居正平反,崇禎繼位後也在三年時來了場徹底平反。
    恢複張居正“文忠”諡號,允許張家後裔出仕做官。
    張同敞以前是錦衣衛副千戶,為人剛正作風頗佳,已經成為堅定的保皇派。
    崇禎去年離開京師出征天津時,經李若鏈推薦,幹脆將他提拔成錦衣衛指揮僉事。
    李若鏈隨天子南下,張同敞留守京師協助內閣維持局勢穩定,表現力可圈可點。
    崇禎起身離開禦座,在禦案前踱起步來,走了幾步凝視整個大殿。
    “朕一年來實施之所有新政,均為受曆代革新者感化,隻不過做得更加全麵且徹底。
    想想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哪一個不下場悲慘,離得最近的張江陵同樣未能幸免!
    然朕恢複他名譽有實際意義嗎?革新成果早已付之一炬!
    恐怕這些人放在今天,也有不少人認為乃斯文敗類吧!”
    “臣等不敢!”
    崇禎提高了音量,語氣中帶著強烈不滿。
    一聲附和後殿中安靜得可怕,內閣諸臣倒覺得沒啥,不太親近的臣子心中深感不安。
    出去這麽久崇禎一直掌握著朝堂動向,但心中不滿者不可能沒有,這樣說算是再次闡明態度,也談得上是一種威脅。
    改革絕非一朝一夕,要讓人們徹底轉過彎,把很多事理解成理所當然,還需一個漫長過程。
    而過程最熬人,曆史上不少好事無疾而終,就是沒能百折不撓持之以恒。
    他的改革絕不容半途而廢,所以回京第一場朝會必須借題發揮,充分釋放出信號。
    “禮部尚書何在?”
    “臣在!”
    劉宗周出班拱手。
    “傳朕旨意,將商鞅、範仲淹、王安石、張居正四人牌位請入太廟,限五日內落實完畢!
    之後朕要率百官祭拜,不得有誤!”
    “臣......臣遵旨!”
    劉宗周大腦發懵,要論保守他曾經就是最大的保守派之一。
    隻不過當初選擇站隊天子,很多新鮮事物不得不去接受。
    通過這麽久以來親身體會,天子做作大方向絕對沒問題,他其實早都釋然了。
    可將這幾人請入太廟,還是讓他無比意外,以至於差點沒反應過來。
    殿中文武神態各異,崇禎冷眼旁觀各自反應。
    過了好一陣,想通者或被迫隨波逐流者都變成了齊聲高呼:
    “陛下英明!”
    崇禎淺笑,嘴角微微上揚,他贏了,革新派已經占據主流。
    管他英明不英明,起碼形式上就是這樣,借題發揮表露決心的目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