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廁所革命

字數:5613   加入書籤

A+A-


    “咣咣咣......”
    五城兵馬司、順天府一隊隊人馬敲著大鑼扯著喉嚨,在大街小巷宣傳起了最新旨意。
    順天府衙役也在往日張貼官府榜文的地方,貼出一張張告示,引得百姓紛紛圍觀。
    工部派出工匠於各街道安放一個個木箱子,上麵還寫著“垃圾箱”三個字。
    全城多處空地大興土木,說要修啥公共廁所。
    “奉陛下諭旨,即日起入城牛馬全部套麻袋接屎尿,未套者嚴禁進城!
    百姓不得隨地大小便,汙穢之物統一放於垃圾箱,不得亂堆亂放!
    違者罰掃大街三日,天氣轉暖,謹防瘟疫發生......”
    “......”
    銅鑼聲響遍全城各個角落,口頭與書麵宣傳雙管齊下。
    天子連這種小事都要管啊?管得也太寬了吧?百姓們無不感到納悶。
    朝廷有兵馬司、巡城禦史、順天府、錦衣衛、工部負責京師治安及市容管理。
    各衙門間權責存在些許交叉,隨著朝政荒廢,往往為一件清理排水溝之類的小事扯皮,久而久之變成了幾不管。
    可以說除了皇城之類核心區域,整個京師市容市貌並沒有後世想象般美好。
    若非有人把這一項當作生意,將地雷和尖尖收納賣給種地的,朝廷名義上也確實在管,恐怕跟中世紀的歐羅巴相差無幾。
    北方降雨匱乏,開春後風沙簡直沒得說,還夾雜著牲畜屎尿味,氣溫升高後引得無數蒼蠅蚊子,常常讓人避之不及。
    外城就更不用說了,地雷特別多,人們在犄角旮旯釋放的“尖尖”,才是最惡心的。
    或許百姓也想街邊有個規規矩矩的茅房,能夠肆無忌憚生理釋放一通,可惜沒有啊。
    隨地“放水”及布設“尖尖”,在京師包括整個大明,談不上什麽稀奇。
    天子這一回下了狠招,將五城兵馬司、巡城禦史衙門、工部都水清吏司和營繕司整合。
    以五城兵馬司、順天府衙役、巡檢為基礎,成立大明警察總局和順天府警察局。
    警察體係仍隸屬兵部,但具體執法下放給地方。
    崇禎先從順天府試點,根據情況逐步向地方延伸。
    預示著以後各地典吏、巡檢衙門就不存在了,將統一納入警察係統。
    另外三個衙門整合成順天府市政工程處、順天府城市管理處。
    朝廷中樞不再管理城池事務,一律由順天府自行處理。
    警察局主要維持治安和消防,跟以往權責區別不大。
    市政與城管,才是本次最大亮點。
    崇禎給這一回革新起了個名字,稱作“廁所革命”。
    整個京師將從興建無數公共廁所開始,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與打造全新城市環境。
    新政令規定地方稅收會留存當地一定比例,地方上有了錢,自然有相應建設資金。
    最關鍵一點,科學院水泥穩定性已經尚可,京師公廁建設便是首批試點工地。
    “陛下,此乃成型三日、七日、半月、一月之樣品。
    此乃未摻沙石,此乃摻砂,此乃砂石皆摻......”
    地上擺著幾十坨方方正正的水泥塊,上麵還寫有文字,宋應星指著一一介紹。
    “承壓能力如何?”
    “回陛下,臣實驗多次,但凡超過七日之摻砂製塊,加重千餘斤無法壓碎。
    隻有摻砂過多或成型僅兩三日者,數百斤即可壓碎。
    水泥定型後數個時辰即會發熱,需灑水降溫,否則會出現裂紋脫皮現象......”
    宋應星說了一大堆,大概意思就是成型時間越久,比例越恰當強度越高。
    還要澆水養護,要不然基本就廢了。
    對於水泥,崇禎並不了解。
    前世大學暑假期間去工地上搬過磚掙生活費,美其名曰體驗生活,略知一點點皮毛。
    這個時代沒有標準養護室,更無液壓機械設備測試強度,隻能來個簡單粗暴。
    “取大錘來!”
    “遵旨!”
    工匠將早已備好的鐵錘遞上,宋應星一把接過準備開砸。
    “慢,讓朕來!”
    “陛下......”
    王徵、宋應星等科學院高官手足無措。
    “無妨!”
    天子要幹這種低賤之事,讓他們很意外。
    不過皇帝說過實踐方可檢驗真理,人家上陣殺敵都敢,砸點水泥塊算個啥。
    一通劈裏啪啦,成型三日、七日的摻砂塊較為容易便砸碎。
    而純水泥及加了砂石的就不一樣了,隻掉了點邊邊角角,很多還紋絲不動。
    以崇禎外行眼光看,此物修房築路完全沒問題。
    若樓層超過五六層或修建混凝土橋梁之類,那就不敢保障了。
    華夏早都有了石灰和三合土,水泥明顯超出此類工藝。
    嚴格地說水泥屬於化學物,安定性、強度等涉及麵廣,還需要很長時間去探索。
    這個時代沒有發明出鋼筋,無法奢望高樓大廈跨江大橋。
    但以先前那十多錘來看,已經能夠滿足當下需求了。
    “朕看這摻砂之物稱其為砂漿,加了砂石的就叫混凝土!”
    “多謝陛下賜名!”
    石灰漿和三合土在大明很普遍,皇帝改這兩個名無比貼切,人們很容易接受。
    “卿等再接再厲持續研發,朕看就以此技藝予以量產,先滿足城中公廁建造。
    而後朕要用此物修橋補路,產量提高後亦可銷往民間!
    大明本就缺乏木材,大量好木材都在南方深山老林,如此將進一步減少我大明營建消耗,科學院功不可沒矣!”
    “臣等多謝陛下!”
    “卿等免禮!”
    皇帝說的是大實話,木結構確實是華夏文化精髓,隻是造價太高,最大缺點為不防火。
    古時候做得到火燒全城,便是這個原因。
    水泥明顯強過石灰,修建城牆之類也用不著摻和糯米了,費用將更為低廉。
    能得到天子誇獎,眾人興奮異常。
    前些日天子在朝會上嘉獎了科學院,傑出官員和工匠都得到一張蓋著大印的文書。
    文書很精美,還寫著大大的“獎狀”二字,上麵有他們的姓名與獲得的殊榮。
    有人被封了官,有的升了級,還得到相應銀兩獎勵,天子親自頒獎,一個個都倍感榮光。
    今日皇帝親臨科學院,看得出興致頗高,誰都高興得緊。
    接下來,崇禎參觀了水泥的燒製、研磨等流程。
    西山建了兩座煆燒窯,生產已經展開,科學院後院一個角落處,就是一座微縮版水泥廠。
    見在用馬匹和人力碾壓礦石粉末,崇禎又提起了蒸汽機。
    要求科學院依據蒸汽機特性,製造一種可用蒸汽機帶動的研磨石塊物件。
    如此效率將加大若幹,這便是他曾說過的工業機床。
    有時單靠語言表達不一定那麽形象,指著實物討論,科學院大佬們思路愈加明朗。
    崇禎觀看了火銃、火炮研發車間,嘴上掛著的全是勉勵。
    時間不到一年,科學院能取得今天這種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真得感謝大明工匠及牛人們有所積累,投入金錢和資源整合後,便突飛猛進。
    當然,崇禎也知道火器方麵暫時給不了他驚喜了,不可能一下子冒出子彈、開花炮彈之類產物。
    他是一個務實主義者,這些都需大量時間去鑽研,隻要在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必會形勢大好。
    崇禎還看到了火柴,這東西簡單,卻算得上跨時代產物。
    為確保城內安全,火柴廠放在了西苑官地火藥車間,不日就會委托皇家集團批量上市。
    零售價定為十文一盒,與市麵上普通火鐮價格相當。
    東西雖小,意義非凡。
    如此百姓們就不用掩埋灶灰保存火種,也無需選擇不易操作攜帶不便的火鐮了。
    (參考消息:
    明代北京、南京由五城兵馬司隸屬兵部)、巡城禦史隸屬督察院)、都水清吏司和營繕清理司隸屬工部)共同管理。
    以上衙門分屬不同機構,卻往往由巡城禦史說了算,為此常常責權不分管理混亂。
    北京城還有錦衣衛巡街,算是加強版城池管理模式。
    石灰、三合土起源於先秦時期,為華夏人民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