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小道爾

字數:3926   加入書籤

A+A-


    應天府的正陽門外,朱雄英的車駕終於出現在守城將士的視線中。
    兩日前,當朱雄英的車隊還在百裏外的官道上行進時,那名奉命迎接的錦衣衛千戶張誠便快馬加鞭趕回應天複命。
    "陛下,太孫殿下說..."張誠跪在乾清宮的地磚上,額頭沁出細密的汗珠,"說不是什麽大功勞,請陛下不必大張旗鼓地迎接。”
    “殿下隻盼著...盼著回家與陛下、太子殿下一起吃頓家常便飯。"
    朱元璋正在批閱奏折的朱筆微微一頓,抬眼看向跪在地上的錦衣衛:"真是這麽說的?"
    "千真萬確!"張誠連忙叩首,"殿下還說...說陛下日理萬機,不該為這等小事勞神。"
    老朱放下朱筆,嘴角不自覺地上揚。
    這個孫兒啊,立下這般大功還如此謙遜。
    他起身踱到窗前,望著宮牆外隱約可見的官道方向。
    "傳旨,"朱元璋突然轉身,"取消午門外的儀仗,不必準備鹵簿大駕了。"
    大太監正要領命,卻又聽老朱補充道:
    "不過明日的朝會,所有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必須到場!咱要在奉天殿上,讓滿朝文武都來迎接大孫兒!"
    城門口。
    雖然朱元璋聽從孫兒的建議沒有大張旗鼓地迎接,但城門內外早已擠滿了自發前來迎接的百姓。
    "太孫殿下回來了!"
    "聽說殿下在江南又立了大功!"
    “是啊!又鏟掉了幾個禍害百姓的世家蛀蟲呢!”
    百姓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臉上洋溢著真摯的笑容。
    奉天殿內,朱元璋端坐在龍椅上,手指不停地敲擊著扶手,眼睛時不時瞟向殿門方向。
    朱標站在一旁,雖然麵色平靜,但緊握的拳頭卻暴露了他內心的激動。
    "陛下,太孫殿下到宮門外了!"大太監快步進殿稟報。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又強自按捺住坐了回去:"快宣!"
    當朱雄英邁入大殿時,文武百官齊刷刷地行禮。他快步上前,跪倒在丹墀之下:
    "孫兒參見皇爺爺,參見父王。"
    "快起來快起來!"朱元璋連連擺手,眼睛不住地打量著孫兒,"讓咱好好看看...瘦了,也黑了!"
    朱標也忍不住上前兩步:"這一路可還順利?"
    "回父王,一切順利。"朱雄英恭敬答道,隨即轉向滿朝文武,"此次南下,承蒙各位大人鼎力相助,方能順利鏟除江南幾大世家,收服江湖門派為朝廷所用。"
    奉天殿內,兵部尚書沈溍率先出列,這位年近六旬的老臣雙手捧著象牙朝笏,激動得連聲音都有些發顫:
    "殿下過謙了!老臣拜讀殿下所作《宴群英》,當真是氣吞山河,壯誌淩雲!那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道盡我大明氣象啊!"
    說著竟從袖中掏出一張謄抄的詩稿,顯然早已爛熟於心。
    殿中幾位武將見狀,都忍不住偷笑——這老尚書平日裏最是嚴肅,今日竟也做起了追星的勾當。
    翰林學士劉三吾不甘示弱,立即上前一步,他那把花白胡子激動得直翹:
    "殿下此詩,老臣反複誦讀十餘遍,每每令人熱血沸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何等氣魄!何等胸襟!"說著竟搖頭晃腦地吟誦起來,活像個私塾裏背書的學童。
    大太監在一旁看得分明,隻見武將隊列中,大部分興奮不已,隻要個別幾個似乎沒怎麽聽懂詩中含義,隻是隨大流的拍手叫好。
    而文官那邊,幾個年輕禦史雖然嘴上奉承,嘴角卻帶著幾分不以為然。
    朱元璋高坐龍椅之上,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他看似隨意地摩挲著龍椅扶手,實則連每個人眉毛抖動的次數都數得清清楚楚。
    老朱心裏跟明鏡似的:沈溍這老家夥是真心佩服,他那張詩稿都摸出毛邊了;劉三吾雖然誇張了些,但也是實打實的欣賞;至於其他人...
    "陛下,"一個陰柔的聲音突然響起,隻見禮部右侍郎周禎笑眯眯地出列,"臣以為,太孫殿下此詩當刊印成冊,頒行天下學宮,讓莘莘學子都能沐浴殿下文采。"
    朱元璋眯起眼睛——這個周禎,去年還上折子參過雄英"結交江湖人士,有失體統"呢。
    老朱不動聲色地看向孫兒,想看他如何應對。
    朱雄英微微一笑:"周侍郎過譽了,詩詞小道爾,治國才是根本。此次南下,孤更在意的是整頓吏治、安撫百姓。"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既沒接周禎的奉承,又點出了自己的政績。
    "說得好!"朱元璋一拍龍案,震得茶盞叮當作響,"詩詞再好,不如實績來得實在!”
    三大秘書長在聽到此言後也頻頻點頭。
    他們三人都是做實事的人,但台下有不少文官聽到詩詞是小道後紛紛露出不讚同的表情。
    劉三吾聞言,手中朝笏"啪"地一聲掉在地上,這位年過六旬的老翰林顫巍巍地出列,"殿下此言差矣!詩詞乃聖人教化之道,豈能謂之"小道"?"
    國子監祭酒張顯宗也立即上前,麵色漲得通紅:"殿下!自孔聖刪《詩》以來,詩詞便是修身養性之根本。若無詩詞文章,何以明禮義、知廉恥?"
    殿內頓時一片嘩然。
    不少文官紛紛附和,有幾個年輕翰林甚至激動得眼眶發紅,仿佛聽到了什麽大逆不道之言。
    朱雄英不慌不忙,等議論聲稍歇,才緩緩開口:
    "劉學士、張祭酒,二位誤會了。”
    “孤並非輕視詩詞文章,而是認為..."他目光掃過滿朝文武,"治國平天下,光靠吟詩作賦是遠遠不夠的。"
    他走到大殿中央,聲音清朗:"諸位可曾想過,為何南宋文采風流,卻終究難逃亡國之禍?"
    這個問題如同一盆冷水,澆在那些激動的文官頭上。
    劉三吾張了張嘴,卻一時語塞。
    "孤近日翻閱史書,"朱雄英繼續道,"發現南宋一朝,光是《全宋詞》就收錄了兩萬餘首。可與此同時,他們的火器比不過蒙古,戰馬養不過蒙古,甚至連糧食產量都逐年下降。"
    工部尚書秦逵眼睛一亮,忍不住插話:
    "殿下明鑒!臣查閱過,南宋末年江南畝產竟比北宋時還低了兩成!"
    喜歡重生朱雄英,複活白起滅倭國請大家收藏:()重生朱雄英,複活白起滅倭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