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守護者在時空坍縮預測中的作用
字數:4189 加入書籤
1967 年秋份的東京地鐵控製室,熒光屏上的時空能量曲線突然跳出正常範圍。1967 年的山田摘下神經頭盔,額頭上的冷汗在控製台燈光下泛著油光,他左手腕的手環正發出持續的蜂鳴,七圈螺旋紋路中,代表 “時空張力” 的第三圈已經亮成刺眼的紅色。“不是設備故障。” 他的指尖在虛擬鍵盤上顫抖,調出 1938 年陳守義的能量感知日誌,“這種波動頻率和 1938 年武漢防空洞的坍縮前兆完全一致,隻是強度高出 11 倍。”
通訊器裏傳來江淺的聲音,背景中混著 1913 年鐵匠鋪的打鐵聲“讓張敏同步感知,她的教案本對時空異常的文字映射更敏感。” 三分鍾後,東京與重慶的全息投影同時亮起,張敏攤開的教案本上,“坍縮” 二字正在被青銅色的沙粒吞噬,筆畫間滲出的淡金色光絲,在紙麵組成了精確的經緯度坐標 —— 北緯 35 度 41 分,東經 139 度 46 分,正是東京新宿區的地下管線交匯處。
“文字不會說謊。” 張敏用朱砂筆沿著光絲描繪,坐標周圍浮現出 1938 年重慶防空洞的結構圖,“1938 年我們發現,時空坍縮前,所有帶‘土’字旁的字都會變形,就像土地在提前發出警告。” 她的手環突然與山田的產生共振,兩個投影中的能量曲線重疊在一起,在坍縮臨界點處形成尖銳的峰值,“預計 72 小時內會發生首次坍縮,範圍可能覆蓋三個地鐵站。”
1913 年的鐵匠正在兩河流域修複裂隙,定星錘的錘頭突然自發震顫,在地麵投下的螺旋光影中,代表東京的光點正在快速變暗。他將定星錘插入能量背包的接口,實時傳輸的感知數據在全息屏上展開“砂粒在‘哭泣’。” 他的聲音透過時砂的幹擾帶著雜音,“就像打鐵時鋼材斷裂前的顫音,頻率越來越高,說明內部應力快繃不住了。”
日內瓦科研中心的分析室裏,艾倫將守護者們的感知數據輸入預測模型。屏幕上,1913 年的能量震顫頻率、1938 年的文字映射軌跡、1967 年的手環監測波形,正在融合成三維的坍縮預警圖。“傳統儀器隻能捕捉到 53 的異常信號。” 他指著模型中閃爍的紅色區域,那裏是守護者們共同標記的 “時空薄弱帶”,“但他們的生物感知能穿透幹擾,就像 1938 年的發報機能在電磁風暴中傳遞摩爾斯電碼。”
材料工程師馬克突然指著屏幕角落“這裏有個 03 赫茲的微小波動,設備檢測到了但判定為噪音,守護者的感知數據卻一致將其標記為‘關鍵信號’。” 他調出 1913 年鐵匠祖父的手劄,泛黃的紙頁上畫著類似的波形圖,旁邊批注著 “地脈喘息,三日後必崩”—— 那是 1907 年江南地震前的感知記錄。
24 小時後,東京新宿區的地麵開始出現細微的裂縫。陳守義戴著增強感知頭盔,跪在裂縫旁的柏油路上,他左臂的印記貼在地麵,青銅色的沙粒從裂縫中滲出,在他掌心組成跳動的心髒形狀。“能‘看見’地下 37 米處的時空纖維正在斷裂。” 他的聲音通過神經互聯係統同步給所有成員,“就像 1938 年武漢防空洞的混凝土裂紋,隻是這次斷裂的是時空本身的結構,每秒鍾有 101novel.com00 根纖維在崩解。”
科研團隊根據他的描述,調整了地下雷達的探測頻率。當雷達波穿透到 37 米深度時,屏幕上果然出現了蜂窩狀的黑色區域,每個孔洞都是正在形成的微型坍縮點。“這就是守護者感知的‘時空空隙’。” 江淺放大其中一個孔洞的圖像,邊緣處閃爍的光絲與陳守義掌心的沙粒軌跡完全吻合,“傳統雷達會將其誤判為地質斷層,但生物感知能識別出那是時空結構的潰爛。”
張敏的教案本在這時有了新變化。“坍縮” 二字被完全吞噬後,紙麵浮現出 1967 年東京的地鐵線路圖,青銅色沙粒在三條線路的交匯處堆積成小山,旁邊用朱砂寫著 “72 小時 x3 次”。“數字不會錯。” 她的指尖撫過紙麵,沙粒小山突然崩塌,在圖上壓出三個深淺不一的印記,“第一次最輕微,第三次可能達到 8 級坍縮,會影響地麵建築。”
艾倫將這些信息轉化為數學模型,通過神經頭盔傳輸給所有守護者進行驗證。1913 年的鐵匠在兩河流域感知到的 “砂粒哭泣” 頻率,恰好對應模型中第一次坍縮的能量釋放強度;陳守義 “看見” 的纖維崩解速度,與第三次坍縮的預測破壞範圍完美匹配。“誤差率低於 07。” 艾倫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吻合度數據,“這比單純依靠儀器的預測精準度提升了 41 倍。”
72 小時倒計時的最後 10 分鍾,東京地鐵已經完成緊急疏散。守護者們按照預測的坍縮中心站成三角,鐵匠的能量背包提前釋放儲備能量,在地麵織成銀白色的防護網;張敏的教案本投射出動態的文字屏障,“固”“穩” 等字在空氣中組成實體符號;陳守義的手環與地下的時空纖維同步共振,試圖用生物電場延緩崩解速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科研團隊的監測儀顯示,首次坍縮的實際發生時間比預測晚了 1 分 17 秒。“是守護者的能量幹預產生了緩衝。” 江淺看著屏幕上的延遲曲線,“但這也證明預測模型的基礎是準確的,就像 1938 年的戰士能根據敵人的腳步聲預判進攻時間,守護者的感知為我們爭取了關鍵的反應窗口。”
當第三次坍縮結束時,新宿區的地麵隻出現了直徑兩米的塌陷坑,遠小於模型預測的五米範圍。陳守義癱坐在防護網邊緣,手環的第三圈紋路已經暗了下去,他掌心還殘留著時空纖維斷裂的灼熱感“最後時刻,那些纖維好像猶豫了。” 他看著坑底滲出的淡金色光絲,“就像知道我們在守護什麽,崩解速度明顯放慢了。”
後續分析會上,艾倫展示了對比數據在守護者參與預測的 17 次時空危機中,預警準確率達到 92,應對措施的有效率提升 67,而傷亡人數下降了 89。“最珍貴的不是預測本身。” 他調出 1913 年鐵匠的感知日誌,其中用炭筆勾勒的砂粒運動軌跡,與現代流體力學模擬的時空能量流完全一致,“是他們能將抽象的感知轉化為可量化的數據,架起了生物本能與科學分析的橋梁。”
張敏的教案本在這時自動翻開新的一頁,上麵用三種時空的文字寫著相同的句子“時空會呼吸,會疼痛,會提前發出警告,隻要有人願意傾聽。” 她的手環與陳守義、鐵匠的同時亮起,在會議室的空氣中組成完整的預警符號 —— 這個由守護者感知數據與科研模型共同創造的符號,後來被刻在了日內瓦時空監測中心的穹頂之上。
深夜的東京街頭,山田的手環突然發出柔和的綠光。他抬頭看見,新宿區的夜空裏,青銅色的沙粒正在組成巨大的螺旋,其中閃爍的光點,正是所有參與預測的守護者的能量印記。科研團隊的無人機拍攝到,這些光點的排列軌跡,與最終的坍縮範圍圖形成了完美的互補 —— 就像守護者們用自己的感知,在時空中提前畫出了防護的輪廓。
江淺在日誌裏寫下“儀器能測量能量的強度,卻測不出時空的‘情緒’;模型能計算坍縮的概率,卻算不出生命的意誌。” 她看著屏幕上守護者們的感知數據正在自動優化預測算法,1913 年的經驗、1938 年的智慧、1967 年的技術,正在融合成更敏銳的 “時空觸覺”,“或許所謂的預測,本質上是不同時代的守護者與時空本身的對話,而我們隻是有幸聽到了這些對話的內容。”
當第一縷陽光照亮東京的塌陷坑時,坑底的淡金色光絲正在編織成新的時空纖維。山田的手環顯示,這裏的時空張力已經恢複正常,七圈螺旋紋路都亮著溫和的白光。他想起 1913 年鐵匠說過的話“就像打鐵要聽聲,守護時空要用心,它們總會提前告訴你該怎麽做,隻要你願意靜下心來聽。”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