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守護者參與時空修複方案的製定

字數:3818   加入書籤

A+A-


    1967 年霜降的日內瓦會議中心,全息投影在圓形會議桌上空組成巨大的時空裂隙模型。江淺的指尖劃過模型中最薄弱的區域,那裏的青銅色光絲正以每分鍾 12 次的頻率閃爍,代表著隨時可能發生的二次坍縮。“傳統方案是用電磁脈衝強行壓製,但會造成 37 的時空震蕩反彈。” 她調出科研團隊的模擬數據,三維圖表上的紅色區域覆蓋了三個時空的關鍵節點,“現在需要更柔和的方式,就像 1938 年林醫生縫合傷口,既要閉合裂隙,又不能損傷周圍組織。”
    1913 年的鐵匠突然舉起定星錘,錘頭在桌麵上輕輕敲擊,會議桌的金屬表麵立刻浮現出螺旋狀的能量軌跡。“俺們打鐵時有個法子叫‘冷鍛’。” 他的能量背包釋放出淡金色的光絲,在裂隙模型周圍織成細密的網,“燒紅的鐵器不能直接用水澆,得用特製的錘子一點點敲,讓內部應力自己散去。” 光絲接觸到模型的瞬間,閃爍的頻率明顯降低,那些狂暴的能量流竟順著螺旋軌跡緩緩旋轉,“給時空一個‘緩衝帶’,讓它自己慢慢平複。”
    會議桌另一端的張敏翻開教案本,最新一頁上自動浮現出 1938 年重慶防空洞的修複記錄。她用朱砂筆圈出其中一段“以文為引,以意為橋,讓時空自識其形。” 當筆尖劃過紙麵時,全息模型中突然升起無數個漢字,“固”“合”“補” 等字在裂隙周圍組成屏障,每個字的筆畫都與鐵匠的螺旋軌跡完美契合。“1938 年我們發現,有‘修補’含義的文字能穩定時空結構。” 她的手環與模型產生共振,“就像給迷路的人指路,文字能告訴時空‘該往哪裏走’。”
    陳守義的手掌在模型上方緩緩移動,左臂的印記釋放出銀白色的能量流,在裂隙邊緣畫出七個相互嵌套的圓圈。“這是武漢防空洞那次坍縮後,俺在醫院裏悟出來的。” 他的指尖穿過能量流,那些圓圈突然開始逆向旋轉,“時空纖維斷裂後會像亂麻一樣纏在一起,強行扯開隻會斷得更厲害。” 七個圓圈在他的操控下逐漸收縮,將紊亂的光絲一點點捋順,“得順著它的紋路轉,就像給姑娘梳辮子,順著發旋梳才不會扯疼頭皮。”
    科研團隊的成員們紛紛在終端上記錄。材料工程師馬克調出能量屏障的受力分析圖,當他將鐵匠的螺旋軌跡輸入模型時,原本高達 58 的能量損耗率驟降至 11。“這是‘自相似結構’!” 他的眼鏡片反射著數據的藍光,“每個小螺旋都包含著大螺旋的信息,就像分形幾何,能用最小的能量形成最穩定的結構。” 他突然想起 1913 年鐵匠鋪的地基設計圖,那些看似簡單的螺旋紋路,其實蘊含著與現代力學完全吻合的承重原理。
    艾倫的神經頭盔投射出守護者們的能量頻譜,1913 年的定星錘頻率、1938 年的文字共振頻率、1967 年的生物電場頻率,在屏幕上組成三條相交的曲線。“如果把這些頻率編成‘能量樂譜’呢?” 他的指尖在虛擬鋼琴上彈奏,三個時空的能量流隨著旋律起伏,在裂隙模型周圍形成和諧的共振,“1967 年的聲波發生器可以放大這個頻率,就像指揮家引導樂團,讓不同的能量‘唱’同一個調子。”
    陳守義突然按住模型中某個劇烈閃爍的光點“這裏的纖維已經‘壞死’。” 他的能量流在光點處凝結成銀白色的小球,“1938 年武漢防空洞有塊混凝土完全鬆散,俺們是先清除碎塊,再用新混凝土填補。” 小球爆裂開來,化作無數細小的修複單元,順著能量流滲入模型內部,“得先‘清理’受損的時空纖維,再用守護者的能量培育新的,就像種莊稼要先翻土。”
    張敏的教案本在這時自動生成新的方案草圖。她的朱砂筆與陳守義的能量流同步移動,在清理後的區域畫出《楚辭》中的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文字周圍立刻生長出淡金色的纖維組織。“文字是有生命力的。” 她看著那些虛擬的纖維逐漸編織成網,“1938 年我們在裂縫處貼上學生們寫的‘平安’二字,那些字真的在慢慢‘長’進時空結構裏。”
    會議進行到第七小時,融合了守護者建議的修複方案逐漸成型。第一步,由 1913 年的守護者用定星錘在裂隙周圍打出螺旋軌跡,構建能量緩衝帶;第二步,1938 年的守護者用文字符號標記穩定點,引導時空纖維自我識別;第三步,1967 年的聲波設備放大協同頻率,讓不同時空的能量形成共振;最後,由陳守義這樣能修複纖維的守護者,培育新的時空組織填補受損區域。
    “模擬成功率從 61 提升到 92。” 江淺調出最終的三維模型,原本狂暴的裂隙被金色的能量網溫柔包裹,那些代表危險的紅色區域幾乎完全消失,“最關鍵的是時空震蕩率,現在隻有 47,完全在安全範圍內。” 她的目光掃過會議桌,鐵匠的定星錘、張敏的朱砂筆、陳守義的能量流,正在全息投影中共同繪製著修複後的時空圖景 ——1913 年的江南水巷、1938 年的黃葛樹、1967 年的摩天大樓,在穩定的時空中和諧共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鐵匠突然用定星錘敲了敲會議桌“還有個法子沒說。” 他調出兩河流域的時砂樣本數據,“這些砂粒其實能‘記住’穩定的時空狀態。” 能量背包釋放出的光絲攜帶砂粒樣本,在模型周圍形成旋轉的光環,“1913 年俺們用隕鐵容器裝過穩定時砂,後來容器空了,照樣能鎮住小規模的砂暴 —— 讓時砂‘記住’該有的樣子,比強行壓製更管用。”
    科研團隊的生物學家蘇菲立刻調出時砂的分子結構“它們的晶體結構有記憶功能!” 她將鐵匠的砂粒樣本數據輸入修複方案,“可以在能量屏障中混入經過‘馴化’的時砂,讓它們像種子一樣在裂隙周圍生長,自動維持時空穩定。” 她的屏幕上,時砂晶體在能量流中分裂、增殖,形成與守護者印記相同的螺旋結構。
    當最終方案確定時,全息投影中的裂隙模型已經完全閉合,取而代之的是由三個時空能量組成的立體網絡。張敏的教案本自動打印出方案細則,封麵上用三種時空的文字寫著 “時空修複公約”,落款處既有科研人員的簽名,也有守護者們的能量印記 ——1913 年的定星錘圖案、1938 年的朱砂螺旋、1967 年的神經頭盔符號,在燈光下泛著和諧的光。
    深夜的會議中心,江淺看著守護者們與科研人員圍在一起,在全息模型上標注細節。鐵匠正教馬克如何通過敲擊頻率判斷能量穩定性,張敏與文字學家討論哪些古籍中的詞匯對時空修複最有效,陳守義則在給生物團隊演示如何引導能量培育新的時空纖維。艾倫的神經頭盔記錄下這一幕,能量分析顯示,所有人的生物電場都在向同一個頻率靠攏,就像無數條溪流匯入大海。
    “這才是最完美的方案。” 江淺在日誌裏寫下,指尖劃過屏幕上的公約落款,“不是科研團隊的方案,也不是守護者的建議,而是兩者碰撞出的新智慧。” 窗外的月光透過玻璃,在會議桌上投下銀色的光斑,那些光斑接觸到全息模型的地方,竟長出了細小的光絲,像在提前預示著修複方案的成功。
    第二天清晨,第一批根據新方案製造的修複設備運抵倉庫。每件設備上都刻著融合後的符號,既有 1913 年的螺旋,也有 1938 年的文字印記,還有 1967 年的科技標識。鐵匠的定星錘輕輕敲擊設備外殼,發出的聲音與 1938 年重慶防空洞的鍾聲、1967 年的電磁頻率完美共振,在倉庫的穹頂下回蕩成跨越時空的和弦 —— 那是智慧與勇氣共同譜寫的,關於希望的樂章。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