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時空修複行動中的誌願者行動

字數:3233   加入書籤

A+A-


    1913 年的晨曦剛染亮廟宇的飛簷,村口的老槐樹旁就擠滿了誌願者。綢緞莊的王掌櫃帶著夥計們扛來三十匹雲錦,布料在晨光中泛著柔光,邊角料已提前剪成能量符的形狀;藥鋪的李大夫背著半人高的藥箱,裏麵艾草、薄荷、蒼術按 1967 連傳來的配方分類打包;連最調皮的孩童都提著竹籃,裏麵裝滿從田埂邊采的野菊花 —— 據說能中和反衝能量帶來的濁氣。“周先生,這些雲錦您看夠不夠?” 王掌櫃抹著額頭的汗,看著守護者們用布料覆蓋鎮砂爵,“不夠我再讓繡娘們連夜趕製,保證不耽誤儀式。” 老者握著他的手,發現對方掌心磨出的繭子還沾著絲線:“這不是普通的布,是你們裹著心意的守護衣啊。”
    運輸玄石的隊伍裏,誌願者們自發組成 “人鏈”。挑夫們的扁擔用艾草繩纏了三層,既能防滑又能穩定能量;農婦們用圍裙兜著玄石碎片,腳步雖緩卻穩,怕顛壞了這些 “地脈的骨頭”;教書先生則在隊伍前方引路,手裏的羅盤是用青銅爵碎片拚的,能避開能量紊亂的區域。“小心腳下!” 當隊伍經過布滿青苔的石板橋時,挑夫老張突然喊停,他放下擔子,用衣袖擦去橋麵的露水,“1938 年的張姑娘說,玄石怕潮,咱們得讓它們走穩路。” 橋那頭,孩童們正用朱砂在路邊的石頭上畫符,符紋連成的線條像條紅色的安全帶,護著運輸隊一路前行。後來 1967 年的監測顯示,這批玄石的能量損耗比預期低 15,江淺在報告裏寫道:“是誌願者的腳步,穩住了能量的心跳。”
    1938 年的山穀裏,誌願者們在炮火間隙搭建能量防護棚。裁縫鋪的老板娘帶著學徒們,用繳獲的日軍軍布拚接成巨大的篷布,邊角縫著 1913 年傳來的能量錦碎片;木匠們用被炸毀的房屋木料,按 1967 年的圖紙打造支撐結構,榫卯連接處特意刻上 “平安” 二字;連寺廟的僧人都扛著鋤頭,在防護棚周圍挖排水溝,溝裏種的菖蒲能吸收硝煙中的有害物質。“趙隊長,這棚子能扛住炮彈嗎?” 木匠老李敲著最後一顆釘子,木屑在能量流中凝成細小的五芒星,“我們按您說的‘戰時標準’做的,梁子都是雙層的。” 趙隊長拍著他的肩膀,指著遠處正在展開的篷布:“比戰壕還結實!你們用木頭和布,給我們搭了座能量堡壘。”
    戰地醫院的帳篷外,誌願者們的身影穿梭不息。女學生們用生理鹽水清洗銅徽章結晶,指尖凍得發紅卻沒一句怨言;老鞋匠坐在小馬紮上,為士兵們修補被能量流燒破的鞋,鞋底偷偷墊上艾草鞋墊;說書先生則在傷員床邊講故事,說的是 1913 年守護者馴服反衝能量的傳奇,讓疼痛中的士兵暫時忘記戰場的殘酷。“張姐,這位傷員的繃帶該換了!” 女學生小林舉著消毒棉跑過來,她的校服袖口沾著血漬,卻笑得格外明亮,“我們昨天學了 1967 年的包紮法,保證又快又好。” 張姐看著她熟練的動作,突然想起自己的妹妹 —— 如果不是戰爭,這孩子本該在教室裏讀書,而不是在這裏學著與死神賽跑。
    1967 年的實驗基地外,誌願者們組成 “24 小時服務崗”。退休教師戴著老花鏡,在登記台核對跨時空物資清單,每筆記錄都用三種筆跡標注 ——1913 年的毛筆字、1938 年的鋼筆字、當代的電子筆,確保三方信息無誤;程序員們自發開發 “誌願者調度 app”,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分配任務,比如讓有駕駛經驗的人負責運輸,學醫的人支援醫療組;甚至還有寵物主人帶著訓練有素的搜救犬,這些狗能通過嗅覺發現能量泄漏的區域,比儀器還靈敏。“江博士,這是今天的誌願者排班表,” 退休教師遞過打印好的表格,上麵用熒光筆標出重點任務,“有三十個大學生申請夜間巡邏,說想為修複行動守夜。” 江淺看著表格上密密麻麻的簽名,突然覺得這些名字比任何能量晶體都耀眼 —— 那是普通人用熱情點亮的希望。
    物資分發點的誌願者們發明了 “時空接力” 模式。1913 年的誌願者將艾草、雲錦打包好,通過跨時空信道傳給 1938 年;1938 年的誌願者加上銅徽章結晶和戰地藥品,再轉交給 1967 年;而 1967 年的誌願者則附上玄石塗層和能量檢測儀,形成完整的支援鏈。“注意,這批 1913 年的艾草要優先給戰地醫院,”1967 年的誌願者小吳對著對講機說,他的手指在全息屏幕上劃過物資流向圖,“1938 年的張姐說,傷員們用了艾草熏洗,傷口愈合速度快了一倍。” 當最後一批物資抵達 1913 年時,誌願者們發現包裝上貼著不同時空的便簽 ——1938 年的士兵畫了個笑臉,1967 年的大學生寫著 “加油”,1913 年的孩童則蓋了個朱砂手印,像顆跨越時空的紅心。
    反衝能量最強烈的那天,誌願者們沒有退縮。1913 年的挑夫們用身體護住玄石,任憑能量流掀起衣角,卻沒讓一塊石頭落地;1938 年的女學生們衝進搖晃的防護棚,將散落的銅徽章結晶緊緊抱在懷裏;1967 年的程序員們守在服務器前,用身體擋住掉落的設備,確保通訊不中斷。“快躲起來!” 當能量衝擊波襲來時,1913 年的老鞋匠突然將孩童護在身下,自己的後背卻被能量流灼傷,留下淡淡的印記,“這些娃是未來的希望,不能出事。” 後來江淺在整理誌願者檔案時,發現每個受傷的誌願者都笑著說:“這點傷算啥,能為修複時空出份力,值了。”
    時空裂縫閉合那天,三個時空的誌願者們通過全息投影相遇。1913 年的王掌櫃展示著新織的能量錦,1938 年的老李舉起修複好的銅徽章,1967 年的小吳則播放了誌願者們的合影視頻。“我們來自不同時代,卻做著同一件事,” 江淺的聲音在虛擬空間裏回蕩,看著屏幕上無數張笑臉,“你們用雙手、用汗水、用心意,證明普通人的力量也能照亮時空的裂縫。” 誌願者們同時舉起右手,1913 年的雲錦手套、1938 年的帆布手套、1967 的橡膠手套在光中重疊,形成巨大的 “心” 形 —— 這是時空修複行動中,最溫暖的能量符號。
    夜幕降臨時,誌願者們的身影仍在忙碌。1913 年的孩童在稻田裏插下寫有誌願者名字的木牌,1938 年的女學生在防護棚上係滿紅綢,1967 年的程序員們則在 app 上寫下祝福。江淺站在實驗基地的頂樓,看著三個時空的燈光連成線,突然明白:“修複時空的不僅是無怨器和能量晶體,更是這些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誌願者,他們用最樸素的奉獻,編織了一張跨越時空的守護網,讓每個時代都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