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時空修複行動中的未來展望

字數:3853   加入書籤

A+A-


    1967 年實驗基地的觀測台頂,江淺的指尖撫過全息投影的時空模型。銀藍色的能量網絡在虛擬空間裏舒展,1913 年的地脈節點、1938 年的戰場防線、1967 年的科研站點,已連成閃爍的星圖。“你們看,” 她指著模型中交匯的能量流,那裏正生成新的光點,“這些是修複後自然形成的時空通道,未來能實現有限度的跨時空資源共享。”1913 年的老者湊上前,青銅杖輕觸虛擬的通道口,杖端銅鈴的鳴響與通道的能量頻率產生共振:“老祖宗說‘天下大同’,原來不是空想,是要靠不同時代的人一起搭起這座橋。”
    1913 年的稻田邊,守護者們正與村民們規劃 “能量農耕區”。小周展開 1967 年傳來的生態農業圖譜,上麵標注的作物輪作周期與《齊民要術》的記載完美契合。“按這個方案,咱們的稻穀不僅能增產,還能淨化地脈能量,” 他指著圖譜中的紫色區域,那是 1938 年戰地作物與 1913 年本土作物的雜交品種,“1938 年的張姐說,這種‘時空稻’在戰場上都能生長,抗逆性特別強。” 老嫗蹲在田埂上,將能量錦碎片埋進土裏,碎片在陽光下泛出微光:“等稻子熟了,要送些給 1938 年的士兵,讓他們也嚐嚐太平年的米香。” 遠處的孩童們用竹竿劃出能量灌溉渠的輪廓,渠水在能量作用下自動分流,像條會思考的銀色絲帶。
    1938 年的山穀裏,趙隊長和誌願者們正改建廢棄的碉堡。木匠老李按 1967 年的圖紙,將碉堡內部改成 “時空文化展覽館”,牆麵鑲嵌著 1913 年的青銅爵碎片和 1967 年的能量晶體,既展示曆史又能穩定地脈。“以後這裏要擺上咱們的‘鎮厄套件’,” 他用鑿子在木梁上刻下 “和平” 二字,木屑在能量流中凝成五角星,“讓後人知道,當年咱們用鐵器和勇氣,守護過整個時空。” 張姐則在展覽館旁開辟 “記憶花園”,種植著從 1913 年引來的艾草和 1967 年培育的 “希望花”,每種植物旁都立著石碑,刻著不同時空誌願者的故事。“等戰爭結束,” 她撫摸著剛栽下的花苗,花瓣上的露珠映出三個時空的景象,“這裏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地標。”
    1967 年的科技園區裏,陳老板的新材料公司正籌建 “時空技術民用實驗室”。技術員們用玄石粉末研發的新型建築材料,既能抵抗能量衝擊,又能調節室內溫度,首批產品將用於 1913 年的廟宇修繕和 1938 年的戰地醫院重建。“這是‘和諧磚’的樣品,” 陳老板遞給江淺一塊泛著藍光的磚塊,表麵的能量紋融合了 1913 年的雲錦圖案,“按 1967 年的標準生產,卻保留著老祖宗的工藝精髓,做到‘古今通融’。” 實驗室的另一側,程序員們正開發 “時空教育平台”,將 1913 年的私塾課程、1938 年的戰地教學、1967 年的在線課堂整合在一起,學生們能通過全息投影與不同時空的老師互動。“以後 1913 年的孩子能學量子物理,1967 年的學生也能學傳統榫卯,” 項目負責人笑著說,屏幕上的虛擬課堂裏,1913 年的先生正用青銅爵演示能量原理。
    跨時空經濟論壇的現場,各國企業家圍著全息投影的 “時空貿易模型” 討論。1913 年的綢緞莊老板提出 “能量織物跨國供應鏈”,計劃將雲錦賣到 1967 年的時尚界,再引進現代設計理念改良傳統工藝;1938 年的李鐵匠之子則展示了 “時空工具包”,裏麵的手工鐵器與智能配件結合,既能滿足複古需求,又具備現代功能。“這是‘文化附加值’的新體現,” 江淺指著模型中流動的金色數據,“不同時空的特色產品通過能量通道交易,既能保護傳統文化,又能推動經濟發展。” 某國際品牌的 ceo 當場簽下訂單,要將 1913 年的能量錦用於高端服飾設計,“我們要讓全世界知道,來自過去的智慧,能定義未來的時尚。”
    三個時空的教育工作者通過跨時空信道製定 “時空融合課程體係”。1913 年的私塾講 1967 年的能量科學納入 “格物” 課程,用青銅爵演示能量轉換;1938 年的戰地小學開設 “時空曆史課”,讓學生們通過 1967 年的全息影像了解戰爭背後的能量危機;1967 年的學校則增加 “傳統工藝實踐課”,學生們用 3d 打印技術複雜 1913 年的青銅器,再用傳統方法上色。“看這個教學計劃,”1967 年的退休教師調出課程表,上麵的 “古今對話” 模塊標注著三個時空的同步上課時間,“下周我們要讓 1913 年的孩童和 1938 年的學生,通過全息投影一起種‘時空稻’。” 屏幕上,1913 年的先生正用毛筆寫下 “知行合一”,1938 年的李教授用鋼筆補充注解,1967 的教師則用電子筆添加能量公式,三種筆跡在虛擬黑板上和諧共存。
    反衝能量殘留區的生態修複工程啟動時,三個時空的環保團隊共同製定了 “百年計劃”。1913 年的村民們負責種植本土植物,用傳統堆肥技術改良土壤;1938 年的士兵們清理戰場遺留的彈殼,將其熔鑄成能量監測裝置;1967 年的科研人員則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抗汙染的微生物,加速土壤淨化。“按這個進度,五十年後這裏會恢複成原始森林,” 江淺指著生態模擬圖,圖中 1913 年的古樹、1938 年的新苗、1967 年的人工林已形成完整的生態鏈,“而且這些樹木會成為天然的能量緩衝帶,防止未來再出現時空危機。”1938 年的李教授突然指著模擬圖中的小鳥:“看,這些鳥的遷徙路線,與 1913 年的地脈圖譜完全一致,它們在用自己的方式驗證我們的成果。”
    時空裂縫閉合一周年那天,三個時空同時舉辦 “未來展望大會”。1913 年的廟宇前,能量錦製成的巨大橫幅上,用三種字體寫著 “跨越時空,共創未來”;1938 年的展覽館裏,孩子們用 1967 年的 3d 打印筆製作 “未來城市” 模型,其中既有傳統的飛簷鬥拱,又有現代的能量塔;1967 年的科技園區,全息投影的時間膠囊被封存,裏麵裝有 1913 年的稻穀、1938 年的彈殼、1967 年的能量晶體,計劃百年後開啟。“我們今天埋下的不是物品,” 江淺站在時間膠囊前,看著三個時空的代表同時按下封存按鈕,“是不同時代的智慧與希望,是留給未來的邀請函。”
    夜幕降臨時,三個時空的燈光同時亮起。1913 年的油燈、1938 年的火把、1967 年的霓虹,在能量流中組成巨大的 “未來” 二字。江淺站在觀測台頂,看著 1913 年的稻田泛起金色的麥浪,1938 年的花園綻放出七彩的花朵,1967 年的實驗室仍在為新的時空技術忙碌。“修複時空隻是開始,” 她對著通訊器輕聲說,聲音裏充滿對未來的期待,“真正的奇跡,是讓每個時代的人都能在時光長河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用智慧與善意,共同編織一個更和諧、更美好的世界。”
    遠處的能量晶體突然閃爍,投射出三個時空人們的笑臉 ——1913 年的孩童在田間奔跑,1938 年的士兵在展覽館前敬禮,1967 年的科研人員在實驗室裏歡呼。這些笑臉在夜空中連成璀璨的星河,像無數顆跳動的心髒,在時光的長河裏,為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