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生態環境的逐步恢複與改善

字數:2386   加入書籤

A+A-


    暮春的 1913 年霧靈山,晨霧像輕紗般籠罩著山林,陽光穿透枝葉灑下斑駁的光點。護林員老秦背著巡山包,沿著新修的木棧道行走,手中的 “序能植物監測儀” 正實時記錄著周圍植被的生長數據。“嘀 ——” 儀器發出提示音,屏幕上顯示 “油鬆林覆蓋率 65,較去年提升 8;霧靈龍膽存活量 1200 株,新增 300 株”,老秦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對著對講機說:“小王,東邊的油鬆林長勢很好,霧靈龍膽也新增了不少,咱們的保護措施沒白費!”
    對講機那頭傳來年輕護林員小王的聲音:“秦叔,我剛在北邊的亂石坡看到兩隻北方豹貓,還帶著幼崽呢!之前紅外相機好久沒拍到它們了,現在生態好了,它們也敢出來活動了。” 老秦加快腳步往亂石坡趕,遠遠就看到兩隻豹貓在岩石間跳躍,幼崽跟在後麵嬉戲。他悄悄拿出相機拍下這一幕,心中感慨:“之前因為時空能量波動,森林植被受損,豹貓幾乎絕跡,現在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人工培育珍稀植物,總算把它們的家園搶回來了。”
    為了進一步改善生態,1913 年還組織村民開展 “序能植樹活動”。每年春季,村民們都會帶著蓄能樹苗上山種植,這些樹苗經過 1967 經科技改良,成活率比普通樹苗高 40,還能吸收空氣中的微量濁能。村民老林扛著鐵鍬,將一棵序能鬆苗種進土裏,笑著對身邊的孩子說:“咱們多種一棵樹,山裏的動物就多一個家,以後你長大了,還能看到這麽多好看的花和可愛的小動物。” 孩子點點頭,認真地幫樹苗澆水:“我以後也要當護林員,保護這片森林。”
    與此同時,1938 年的戰場遺跡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初夏的華北平原,曾經布滿彈坑的土地上,如今長滿了綠油油的紫花苜蓿,遠處的刺槐林已長到一人多高,風吹過,枝葉沙沙作響。生態修複工程師小張蹲在田埂上,用土壤檢測儀測量土壤肥力,屏幕顯示 “有機質含量 1.8,重金屬含量 0.3g\kg,達到耕作標準”,他興奮地對當地村民老周說:“周叔,這片土地已經恢複得差不多了,下半年就能種小麥,咱們之前種的紫花苜蓿不僅改良了土壤,還能作為牛羊的飼料,一舉兩得。”
    老周捧著一把鬆軟的泥土,眼眶有些濕潤:“之前這地硬得像石頭,連草都不長,現在能種小麥了,真是沒想到啊!多虧了你們的生態修複工程,還教我們用序能肥料,以後咱們的日子肯定越來越有盼頭。” 為了防止水土流失,修複團隊還在山坡上修建了梯田和排水渠,種植了固土能力強的沙棘和檸條。每到雨季,再也看不到泥沙俱下的場景,山下的小河也變得清澈起來,偶爾還能看到小魚遊過。
    1967 年的城市環境則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秋的上海,天空湛藍,白雲朵朵,街道兩旁的梧桐樹鬱鬱蔥蔥,街頭的空氣質量監測屏上,“p2.5 濃度 28μg\3,空氣質量優” 的字樣格外醒目。市民李阿姨帶著孫子在公園散步,孫子指著天空中的小鳥,興奮地喊道:“奶奶,你看好多小鳥!之前都看不到這麽多鳥。” 李阿姨笑著說:“現在工廠都用上了環保設備,汽車也大多是電動的,空氣變好了,小鳥自然就回來了。”
    城市裏的河流湖泊也恢複了往日的清澈。蘇州河岸邊,曾經發黑發臭的河水如今碧波蕩漾,岸邊種植的蘆葦和菖蒲長勢旺盛,不時有蜻蜓在水麵點水。環保誌願者小陳正帶著團隊清理岸邊的垃圾,他一邊撿拾塑料瓶,一邊對路過的市民說:“現在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了,河邊的垃圾比去年少了 60,咱們再堅持維護,蘇州河會越來越美。” 市民們也積極參與環保行動,有的主動分類垃圾,有的參與 “河道認養”,定期清理河道雜物,形成了 “人人護環境” 的良好氛圍。
    江淺在考察各時空生態恢複情況時,看到處處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心中充滿感慨。在 1913 年的霧靈山,她看著漫山遍野的樹木和悠閑活動的動物,對老秦說:“你們用傳統方法結合現代科技,不僅恢複了生態,還讓村民們參與進來,這種模式值得推廣。” 在 1938 年的華北平原,她看著金黃的麥田,對小張說:“戰場變良田,既解決了糧食問題,又改善了生態,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在 1967 年的上海,她沿著蘇州河散步,對小陳說:“市民的參與是環保的關鍵,隻有每個人都重視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人們的環保意識也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三個時代都製定了長期的環保規劃,1913 年計劃未來五年將森林覆蓋率提升至 75,1938 年打算擴大生態農業規模,1967 年則致力於打造 “零碳城市”。不同時空的人們還經常開展環保交流活動,分享治理經驗,共同探索生態保護的新方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個綠意盎然、和諧美好的生態家園,正一步步從願景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