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新舉措
字數:2193 加入書籤
深秋的1913年京城,國子監古籍修複室裏,陽光透過雕花窗欞落在泛黃的《序能符文集》上。古籍修複師周師傅戴著放大鏡,小心翼翼地用竹鑷子將破損的書頁展開,旁邊的科研人員正操作著三維掃描儀,激光束在書頁上緩緩移動,將每一個符文的紋路、紙張的纖維結構精準記錄下來。“這冊古籍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孤本,之前因蟲蛀和水漬,不少符文都模糊了,”周師傅輕輕拂過書頁,“現在用三維掃描把它數字化,就算原件受損,這些珍貴的文化信息也能永久保存。”
科研人員小李盯著電腦屏幕上生成的高清數字影像,興奮地說:“周師傅您看,掃描精度達到了0.01毫米,連書頁邊緣的印章痕跡都能清晰看到。我們還會給每個數字文件添加‘時空文化標簽’,標注古籍的年代、內容和曆史背景,方便大家查閱學習。”這是各時空聯合建立“數字化文化遺產庫”的日常場景,從1913年的古籍、青銅器,到1938年的戰地書信、抗戰標語,再到1967年的早期科技手稿,都在通過三維掃描、vr建模等技術,轉化為可永久保存的數字資源。
數字化文化遺產庫上線後,立刻成為人們了解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1967年的中學生小林,通過家裏的電腦登錄數據庫,戴上vr眼鏡,瞬間“走進”1913年的序能學堂——虛擬場景中,他能親手觸摸數字化的序能符文木雕,聆聽ai講解員講述木雕的製作工藝和曆史意義。“以前隻能在課本上看圖片,現在能‘親身’體驗文化遺產,感覺太神奇了!”小林興奮地對父母說,“我還把數據庫分享給了同學,大家都在搶著‘參觀’不同時空的文物。”截至目前,數據庫已收錄各類文化遺產數字資源5萬餘件,訪問量突破百萬次,真正實現了“文化遺產隨時隨地可享”。
在加強數字化保護的同時,各時空也在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1938年的重慶,文物保護局的執法人員正帶著新頒布的《戰時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在老街開展巡查。條例中明確規定:“擅自拆除、損壞曆史建築者,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盜竊文物者,根據文物價值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執法人員老張拿著條例手冊,向商戶們耐心講解:“這條老街有不少民國時期的商鋪建築,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要是發現有人破壞文物,記得及時舉報。”
商戶王老板連忙點頭:“之前總擔心有人偷拆老建築,現在有了條例,還有你們巡查,我們就放心了。我還會提醒鄰居們一起保護老街,讓這些老建築一直傳下去。”不久後,執法人員就查處了一起“擅自改造曆史建築”的案件——某商戶為擴大經營,私自拆除了店鋪的民國風格門窗,執法人員依據條例,責令其限期恢複原貌,並處罰款三百元。案件的公開處理,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文物保護中的市民越來越多。
專業人才的培養,是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保障。1913年的京城,“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訓班”正火熱開課,來自三個時空的學員們圍坐在一起,學習古籍修複、文物鑒定、傳統工藝傳承等知識。課堂上,1967年的文物保護專家李教授,正用高清投影儀展示古籍修複的步驟:“大家看,修複蟲蛀的書頁時,要先用‘序能漿糊’修補破損處,再用重物壓平,這樣既能保證修複效果,又能減少對古籍的損傷。”
學員小張是1938年的曆史老師,之前因缺乏專業知識,麵對學校裏的抗戰時期黑板標語不知如何保護。“現在學會了‘數字拓印’技術,既能完整記錄標語信息,又不會對原件造成傷害,回去就能用在教學和保護中。”小張拿著自己的修複作業,激動地說,“以後我還要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教給學生,讓更多人參與到傳承中來。”培訓班已累計培養專業人才300餘名,他們分布在各時空的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學校等機構,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生力軍”。
江淺在考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看著數字化文化遺產庫裏的珍貴資源,翻閱著不斷完善的法律法規,見到朝氣蓬勃的專業人才,心中充滿欣慰。在1913年的古籍修複室,她對周師傅和小李說:“數字化技術讓文化遺產‘活’了起來,法律法規為文化遺產撐起了‘保護傘’,專業人才則為文化遺產傳承注入了‘新動力’,三者結合,才能讓我們的文化根脈永續傳承。”在1938年的老街,她對執法人員和商戶們說:“文化遺產是各時代的精神財富,保護好它們,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曆史記憶,希望大家繼續攜手,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隨著各項新舉措的落地,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迎來新的發展機遇:1913年的序能符文工藝被列入“跨時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了更多年輕人學習傳承;1938年的抗戰紀念館通過數字化技術,吸引了更多人了解抗戰曆史;1967年的早期科技展館,成為青少年學習科技文化的重要基地。不同時空的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中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為人類文明的延續寫下了生動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