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
字數:2604 加入書籤
暮春的 1967 年科技園區,一座融合了 1913 年中式飛簷、1938 連工業風線條與 1967 連現代玻璃幕牆的建築拔地而起 —— 這便是各時空共同建設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中心廣場上,由三個時空藝術家聯合創作的 “時空文化雕塑” 格外醒目:底座是 1938 年的軍工鋼材,雕刻著戰地文化符號;中層是 1913 年的桃木,鑲嵌著序能符文;頂層是 1967 年的透明亞克力,內置 ed 燈串,夜晚會投射出不同時空的文化影像。江淺站在雕塑前,看著來自 1913 年的老者、1938 年的藝術家與 1967 年的設計師共同為雕塑揭幕,感慨道:“這座中心不僅是建築,更是不同時空文化交融的載體,以後這裏會成為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中心建成後的首場活動,便是 “跨時空國際電影節”。放映大廳內,來自全球 20 多個國家和三個時空的影片輪番上映:1913 年的《序能農耕記》記錄了傳統農耕與序能技術結合的場景,黑白影像中,農民們用序能犁耕種的畫麵充滿生活氣息;1938 年的《戰地家書》以紀錄片形式,展現了戰士們在戰火中堅守與思念的溫情;1967 年的《時空漫遊》則用科幻手法,暢想了人類探索時空的未來。
電影節首映禮上,1913 年的影片導演老陳緊張地坐在觀眾席。當影片播放到村民們用序能稻種收獲豐收的場景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放映結束後,1967 年的導演莉莉走到老陳身邊,激動地說:“您的影片太有感染力了!傳統農耕文化與序能技術的結合,給了我新的創作靈感,以後我們可以合作一部‘跨時空農耕’主題的電影,讓更多人了解不同時空的農業文化。” 老陳笑著點頭:“太好了!我也想學習現代電影技術,讓 1913 年的故事以更鮮活的方式呈現。”
除了電影節,“國際音樂節” 同樣成為中心的亮點活動。中心的露天舞台上,1913 年的民間藝人用嗩呐演奏《序能歡歌》,歡快的旋律中融入了地脈能量的波動;1938 年的戰地歌手演唱《守護家園》,沙啞的嗓音裏滿是對和平的渴望;1967 年的樂隊則用電子樂器演繹《時空交響》,現代節奏與傳統音符碰撞出獨特的韻律。
台下,1913 年的嗩呐藝人阿明正認真聆聽 1967 年樂隊的演奏。演出結束後,他主動找到樂隊主唱:“你們的電子音樂太神奇了!能不能教我用電子設備改編傳統嗩呐曲?我想讓老祖宗的音樂被更多年輕人喜歡。” 樂隊主唱立刻答應:“我們正想嚐試融合傳統樂器,下周可以來中心的音樂工作室,咱們一起創作!” 這樣的跨時空音樂合作,在音樂節期間屢見不鮮,不少藝人還現場組建 “臨時樂隊”,即興演繹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曲目,讓觀眾大飽耳福。
“國際藝術展” 則讓中心成為文化創意的展示平台。中心的展廳內,來自不同時空、不同國家的藝術作品琳琅滿目:1913 年的序能符文木雕,將傳統雕刻技藝與序能文化結合,木雕表麵的符文在燈光下泛著淡青色微光;1938 年的戰地素描,用簡潔的線條記錄了戰爭中的人性光輝;1967 年的 3d 打印藝術裝置,以 “時空融合” 為主題,將不同時空的建築元素濃縮在一件作品中。
在展廳的互動區,1913 年的剪紙藝人林巧正現場教學,遊客們圍坐在一起,跟著她學習剪 “跨時空文化符號”—— 將 1913 年的祥雲、1938 年的五角星、1967 年的衛星圖案融合在一張剪紙上。“這樣的剪紙既能展現不同時空的文化,又能讓大家親手體驗傳統技藝。” 林巧一邊示範,一邊對遊客說。來自法國的遊客安娜拿著自己剪好的作品,興奮地說:“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中國剪紙,太有趣了!我要把它帶回國,讓朋友們也了解這種神奇的藝術。”
隨著各類活動的開展,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逐漸成為傳播文化、增進友誼的重要平台。中心還設立了 “文化交流工作室”,為不同時空的藝術家、學者提供創作和研討空間;開設 “文化體驗課程”,讓遊客親身學習傳統手工藝、傳統音樂等;建立 “文化商品展示區”,展銷各時空的特色文化產品,如 1913 年的序能艾草製品、1938 年的戰地文創、1967 年的科技文創等。
江淺在中心舉辦的 “文化交流論壇” 上發言時說:“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讓不同時空、不同國家的文化在這裏相遇、相知、相融。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台,讓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得到尊重和發展,讓友誼之花在文化交流中綻放。” 論壇上,來自各國的代表紛紛表示,將繼續支持中心的建設,推動更多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讓中心成為連接世界文化的橋梁。
夕陽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玻璃幕牆反射著金色的光芒,廣場上仍有遊客在欣賞 “時空文化雕塑”,展廳內的藝術展還在繼續,音樂工作室裏傳來悠揚的創作旋律。這座承載著文化交流使命的建築,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時空的文化,推動人類文化在交流中不斷發展,在融合中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