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新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字數:2651 加入書籤
清晨六點半,1913 年序能學堂村的王嬸家,“序能智能家居係統” 的鬧鍾準時響起。隨著一聲輕柔的 “早安” 提示音,窗簾緩緩拉開,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房間,廚房裏的智能電飯煲開始自動加熱昨晚預約的米粥,客廳的智能音箱則播放起 1967 年定製的 “晨讀伴音”—— 既有傳統的古詩朗誦,又有現代的科學小知識。“以前每天都要早起燒火做飯,現在有了這係統,省了不少事!” 王嬸伸著懶腰走進廚房,看著電飯煲上 “即將完成” 的提示燈,笑著對剛起床的孫子說,“快去洗漱,粥馬上就好,聽完音箱裏的知識,正好去學堂上學。”
這套從 1967 年引入的智能家居係統,已成為不少 1913 連家庭的 “生活助手”。係統能通過語音控製燈光、窗簾、家電,還能根據室外溫度自動調節室內供暖或通風。村民老林家的智能溫控器,在冬天會將室內溫度穩定在 18c,比傳統的炭火取暖更安全、更節能。“之前用炭火取暖,晚上總擔心煤氣中毒,現在有了智能溫控,不僅暖和,還不用天天添炭火,太方便了!” 老林邊說邊用語音指令打開客廳燈,“燈光調亮一點”,話音剛落,燈光便緩緩變亮,精準滿足他的需求。截至目前,1913 年已有 30 的家庭安裝了智能家居係統,便捷的生活方式讓村民們紛紛感歎:“這新科技真是改變了咱們的日子!”
在醫療領域,1967 年的遠程醫療技術正為偏遠地區的人們帶來福音。1938 年的西北山村,村民老張突發胸痛,家人立刻將他送到村衛生室。村醫李醫生通過 “序能遠程診療儀”,與 1967 年的心髒科專家王醫生建立連接 —— 屏幕上,王醫生清晰地查看老張的心電圖和 ct 影像,詳細詢問症狀後,確診老張為急性心絞痛,並指導李醫生進行緊急處理,同時安排 1967 娘的急救直升機將老張轉運到上級醫院。“要是沒有遠程醫療,咱們村離縣城醫院太遠,老張的病恐怕來不及救治。” 李醫生擦著額頭的汗,對老張的家人說,“現在有了專家遠程指導,咱們在村裏也能處理急症,太安心了。”
遠程醫療技術不僅能處理急症,還能為偏遠地區提供日常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1913 年的霧靈山腳下,村衛生室的 “健康監測終端” 每天都會收集村民的血壓、血糖數據,自動上傳到 1967 年的健康管理平台。平台的 ai 係統會對數據進行分析,一旦發現異常,就會提醒醫生及時幹預。村民周奶奶患有高血壓,之前每月都要步行兩小時去縣城複診,現在通過終端在家就能監測健康狀況,醫生還會定期通過視頻連線調整用藥。“以前複診太折騰,現在在家就能看病,醫生還總提醒我注意飲食,我的血壓控製得越來越好。” 周奶奶拿著終端,笑得合不攏嘴。
智能交通係統的應用,則讓 1967 年的城市交通煥然一新。早高峰的上海街頭,智能交通信號燈正根據實時車流量自動調整時長 —— 在車流量大的路口,綠燈時長延長至 90 秒;車流量小的路口,綠燈時長縮短至 30 秒,有效減少了車輛等待時間。市民李叔叔開著電動汽車,通過車載導航接收實時交通信息,導航語音提示:“前方 500 米路口擁堵,已為您規劃備選路線,預計節省 8 分鍾。”“以前早高峰上班,光在路口等紅燈就要 20 多分鍾,現在有了智能交通,通勤時間比之前縮短了三分之一。” 李叔叔一邊平穩駕駛,一邊對副駕駛的同事說,“而且路上的智能充電樁也多了,充電很方便,開電動車比開燃油車還省心。”
智能交通係統還包括 “自動駕駛通勤艙” 和 “智能停車引導” 功能。在 1967 年的科技園區,不少上班族選擇乘坐自動駕駛通勤艙出行 —— 通勤艙能自動規劃路線、規避障礙物,還能實現車與車之間的信息共享,避免交通事故。“以前開車總擔心堵車和停車難,現在坐通勤艙,上車就能辦公或休息,到了目的地還有智能係統引導停車,太高效了。” 上班族小陳說。此外,城市裏的智能停車樓能通過 ai 係統實時顯示空餘車位,車主通過手機 app 就能預約車位、自動繳費,徹底解決了 “停車難” 的問題。
江淺在考察新科技應用情況時,走進 1913 年村民王嬸家,體驗智能家居係統的便捷;來到 1938 年的村衛生室,查看遠程醫療設備的運行;坐在 1967 年的自動駕駛通勤艙裏,感受智能交通的高效。“新科技的價值,就在於能走進普通人的生活,為大家解決實際問題。” 江淺感慨地說,“從 1913 年的智能家居,到 1938 年的遠程醫療,再到 1967 年的智能交通,科技正以多樣化的方式,讓各時空的人們都能享受到發展帶來的福利,這就是科技的意義所在。”
隨著新科技的不斷推廣,各時空的日常生活還在發生更多改變:1913 年的智能農業設備讓耕種更高效,1938 年的智能教育終端讓孩子能在線學習,1967 年的智能垃圾分類係統讓環保更簡單。這些新科技就像一道道暖流,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讓生活更便捷、更舒適、更美好,也讓人們對未來科技的發展充滿了更多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