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的持續推進

字數:2432   加入書籤

A+A-


    深秋的 1967 年航天發射中心,銀白色的 “深空探索者一號” 探測器矗立在發射架上,箭體上印著來自 12 個國家和三個時空的標誌 —— 這是國際科研合作在宇宙探索領域的裏程碑項目,由 1913 年的序能技術團隊、1938 年的機械工程團隊與 1967 年的航天科技團隊聯合研發,目標是探測太陽係外的 “宜居行星”,尋找宇宙生命存在的痕跡。
    發射前兩小時,江淺與各國科研負責人聚集在控製中心,盯著屏幕上的各項參數。來自 1913 年的序能工程師老周,正緊張地調試探測器的 “序能動力係統”:“這係統能將以太序能轉化為推進力,比傳統燃料效率高 3 倍,確保探測器能突破太陽係引力限製。”1967 年的航天專家艾倫補充道:“我們還在探測器上安裝了‘多光譜觀測儀’,能同時分析行星的大氣成分、地表溫度和水資源分布,數據會實時傳回地球。”
    隨著倒計時歸零,探測器在轟鳴聲中升空,拖著橘紅色的尾焰衝破雲層。控製中心內掌聲雷動,老周激動地握住艾倫的手:“成功了!咱們的探測器終於飛向深空,以後就能一起探索宇宙奧秘了!” 艾倫點頭:“這隻是開始,後續我們還要在 1938 年建立‘深空數據接收站’,結合他們的機械製造優勢,提升數據處理效率。” 據計劃,“深空探索者一號” 將在三年內抵達距離地球 4.2 光年的比鄰星,為人類揭開太陽係外行星的神秘麵紗。
    在生命科學領域,一場跨越時空的 “基因研究聯合攻關” 也在火熱進行。1967 年的基因實驗室裏,來自 1913 年的中醫、1938 年的戰地醫生與 1967 年的分子生物學家圍坐在一起,共同研究 “罕見遺傳病基因圖譜”。實驗室的大屏幕上,顯示著患者的基因序列,紅色標記的片段正是致病基因。1913 年的中醫陳大夫,拿著一本《序能本草圖譜》說:“我們發現某些草藥中的序能成分,能抑製致病基因的活性,之前在民間治療中已初見成效。”
    1967 年的基因專家李博士立刻眼前一亮,安排團隊提取草藥中的有效成分:“我們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序能成分的作用機製,研發針對性的治療藥物。”1938 年的戰地醫生趙大夫則補充道:“我們收集了大量戰時罕見病病例數據,能為研究提供臨床支持。” 經過半年的合作,團隊成功研發出治療 “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的藥物,在 1938 年的醫院臨床試驗中,有效率達到 85。患者家屬握著科研人員的手,淚水直流:“之前醫生說這病沒法治,現在有了你們的合作研究,孩子終於有救了!”
    材料科學領域的合作,同樣為工業技術升級注入新動力。1938 年的太原機械廠,國際科研團隊正測試 “序能複合鋼材” 的性能 —— 這種鋼材由 1913 年的桃木纖維、1938 年的軍工鋼材與 1967 年的納米塗層複合而成,強度比普通鋼材高 5 倍,重量卻減輕 40。1938 年的機械工程師劉廠長,用液壓機測試鋼材的抗壓能力:“之前我們生產的機床床身,用普通鋼材容易變形,換成這種新材料,精度能提升一個等級。”
    1967 年的材料專家張教授解釋道:“納米塗層能增強鋼材的耐腐蝕性,桃木纖維中的序能成分則能提升韌性,三者結合實現了‘高強度、輕量化、耐腐蝕’的突破。” 這種新材料很快在各時空推廣應用:1913 年用它建造 “序能橋梁”,解決傳統木材易腐爛的問題;1967 年用它製造 “時空穿梭艙外殼”,提升安全性;1938 年更是將其用於民用農具生產,使農具使用壽命延長 3 倍。劉廠長笑著說:“以前咱們各時空都在各自研究材料,現在合作起來,才能實現技術突破,真正推動工業發展。”
    為了保障國際科研合作的持續推進,各時空還聯合成立了 “跨時空科研基金”,為優秀合作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建立 “科研人才交流機製”,每年選派科研人員到不同時空學習;搭建 “科研數據共享平台”,實現實驗數據、文獻資料的實時互通。江淺在 “國際科研合作峰會” 上表示:“科學沒有國界,也沒有時空界限。隻有通過聯合攻關、資源共享,才能攻克一個個科技難題,為人類進步貢獻力量。”
    如今,國際科研合作已結出累累碩果:宇宙探索領域,“深空探索者二號” 即將發射;生命科學領域,針對癌症的 “序能基因療法” 進入臨床試驗;材料科學領域,“可降解序能塑料” 研發成功,有望解決白色汙染問題。在各時空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科技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