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時空生態保護教育基地的建設

字數:3886   加入書籤

A+A-


    暮春的 1967 年城郊,一片曾經因時空能量紊亂而荒蕪的土地上,如今矗立起一座占地兩百畝的時空生態保護教育基地。基地入口處,兩座造型別致的展示牆格外醒目 —— 左側牆麵用複古磚石搭建,鑲嵌著 1913 年霧靈山荒蕪的老照片、1938 年戰後濕地退化的影像資料,牆麵縫隙中還裸露著些許幹裂的土壤;右側牆麵則采用透明玻璃材質,展示著如今鬱鬱蔥蔥的霧靈山實景、魚蝦成群的濕地航拍圖,玻璃上用熒光顏料繪製著時空能量流動的軌跡。江淺穿著便於行走的運動鞋,正和基地負責人李主任沿著石板路巡查,她伸手觸摸左側牆麵的老照片,感慨地說“這些資料太珍貴了,要讓每個來基地的人都能直觀看到,時空修複前後生態環境的變化有多大。”
    李主任笑著點頭,指向不遠處的 “時空生態展示館”“展示館裏分了‘生態變遷’‘時空修複’‘保護實踐’三個展廳,我們還引進了‘時空對比投影’技術,遊客站在指定區域,就能看到同一地點 1913 年、1938 年、1967 年的生態場景切換。” 走進展示館一層的 “生態變遷” 展廳,1913 年的地脈守護者周伯正帶著一群孩子,圍著一台 “時空對比儀” 觀看。當周伯按下儀器上的 “1913 年霧靈山” 按鈕時,儀器投射出的畫麵裏,霧靈山植被稀疏,山間溪流渾濁,偶爾能看到幾隻零星的飛鳥;按下 “1967 年霧靈山” 按鈕後,畫麵瞬間切換,漫山遍野的樹木枝繁葉茂,溪流清澈見底,成群的鳥類在林間穿梭。“孩子們,你們知道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變化嗎?” 周伯笑著提問,10 歲的小男孩阿明立刻舉手“我知道!爺爺說過,是因為咱們修複了地脈節點,讓時空能量穩定了,植物才能好好生長!” 周伯欣慰地點頭“沒錯,生態環境和時空能量息息相關,隻有守護好時空穩定,才能讓大自然恢複生機。”
    在 “時空修複” 展廳,1967 年的生態專家張博士正用模型演示 “地脈修複技術”。他手中的沙盤上,代表地脈節點的紅色指示燈忽明忽暗,“這就像 1938 年戰後的地脈狀態,能量紊亂導致周邊土壤貧瘠,植物難以存活。” 說著,他將代表 “修複裝置” 的藍色模塊放在沙盤上,紅色指示燈逐漸穩定,沙盤上的小草模型慢慢 “生長” 出來。“我們通過在關鍵地脈節點安裝能量穩定裝置,調節時空能量流動,讓土壤恢複肥力,生態環境才能逐步改善。” 張博士講解道,來自 1938 年的小女孩莉莉好奇地問“張博士,那我們現在還能為生態保護做些什麽呢?” 張博士笑著說“接下來咱們去‘保護實踐’展廳,那裏有很多普通人也能參與的生態保護方法,比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這些小事都能為保護生態出一份力。”
    基地的戶外區域,更是開展生態保護實踐活動的絕佳場所。在 “時空植樹區”,工作人員為每個參與者準備了不同時空的特色樹苗 ——1913 年的 “序能鬆”、1938 年的 “戰地柳”、1967 年的 “環保杉”,每種樹苗都附帶一張 “成長卡片”,記錄著樹苗的生長習性和對應的生態作用。周末的植樹活動中,1967 年的張先生帶著兒子小宇,選了一棵 “序能鬆” 樹苗。小宇拿著小鏟子,費力地挖坑,額頭上滲出了汗珠。“爸爸,這坑要挖多深呀?” 小宇問道。張先生指著 “成長卡片” 說“你看卡片上寫著,‘序能鬆’的根係要紮進含有地脈能量的土層,所以坑要挖 50 厘米深。咱們一起加油!” 父子倆齊心協力,終於把樹苗栽好,小宇還在樹苗旁立了一塊小木牌,寫上 “小宇的時空守護樹”。“爸爸,我們什麽時候能再來看看它呀?” 小宇問,張先生笑著說“等下個月,咱們來給它澆水,看看它是不是長高了。保護生態就像照顧小樹,需要長期堅持。”
    “濕地保護實踐區” 則還原了 1938 年戰後濕地的修複場景,這裏設置了水質監測、水生植物種植、垃圾清理等實踐項目。在水質監測點,1913 年的村民王嬸正跟著工作人員學習使用 “時空水質檢測儀”。“您看,這個檢測儀能同時檢測出水中的時空能量殘留和汙染物含量,數值超過 100 就說明水質需要改善。” 工作人員一邊演示一邊說,王嬸接過檢測儀,放入水中,屏幕上顯示數值為 85。“還好,水質達標了!” 王嬸鬆了口氣,又問,“要是數值超標了怎麽辦呀?” 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 “序能淨化裝置”“我們會用這個裝置,通過時空能量將水中的汙染物分解,讓水質恢複正常。您也可以在生活中節約用水,減少汙水排放,從源頭保護水質。”
    基地還定期組織 “時空生態考察隊”,帶領參與者前往 1913 年的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938 年的濕地修複區進行實地考察。在 1938 年的濕地考察中,生態專家帶著大家觀察濕地中的動植物。“大家看,那是‘戰地鴨’,1938 年戰後一度瀕臨滅絕,通過這些年的濕地修複,它們的數量已經增加了三倍。” 專家指著遠處水麵上的水鳥說,1967 年的高中生小林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著“專家,濕地修複除了種植水生植物,還有其他方法嗎?” 專家笑著說“我們還會利用時空能量,改善濕地的土壤結構,同時建立‘生態緩衝帶’,減少周邊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這些方法,你們在學校也能宣傳,讓更多人了解濕地保護的重要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為了讓生態保護教育覆蓋更多人,基地還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了特色活動。針對小學生,開展 “時空生態小衛士” 夏令營,通過繪畫、手工、情景劇等形式,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生態知識;針對企業員工,舉辦 “綠色辦公” 講座,講解如何在工作中減少能源消耗、推行垃圾分類;針對社區居民,組織 “生態市集”,展示各時空的綠色農產品和環保手工藝品,傳播可持續生活理念。
    在一次 “生態市集” 上,1913 年的農戶周大叔帶來了自家種植的 “序能稻”,1967 有的環保企業則展示了用廢舊塑料製作的花盆。“周大叔,您這水稻不用化肥,怎麽長得這麽好呀?” 一位遊客好奇地問。周大叔笑著說“這多虧了基地教的‘時空能量種植法’,通過調節地脈能量,讓土壤更肥沃,種出來的水稻不僅產量高,還特別健康。” 環保企業的工作人員則向遊客介紹“這些花盆用廢舊塑料回收製成,既能減少垃圾汙染,又能透氣保水,特別適合養花。” 遊客們紛紛駐足購買,在交流中學習環保知識。
    隨著基地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1938 年的戰後社區,組織居民定期到基地參觀學習,將學到的生態保護方法運用到社區建設中;1967 年的學校,把基地作為課外實踐基地,每個學期組織學生開展兩次生態保護活動;甚至有海外的環保組織前來考察,希望借鑒基地的經驗,開展跨國生態保護合作。
    江淺在基地的年度總結會上,看著前來參與活動的人數統計和公眾生態保護意識調查數據,欣慰地說“時空生態保護教育基地,不僅是展示生態變化的窗口,更是連接不同時空、不同人群的生態保護紐帶。未來,我們要繼續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教育形式,讓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共同守護我們的美好家園。”
    夕陽下,基地的 “時空生態長廊” 裏,遊客們還在認真觀看生態保護知識展板;植樹區的小樹苗在微風中搖曳,仿佛在向人們招手;濕地旁,孩子們正和工作人員一起清理水麵的落葉。這座融合了時空特色與生態理念的教育基地,正以獨特的方式,讓生態保護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推動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不同時空中傳播、蔓延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