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新時空下的傳承與發展展望

字數:3961   加入書籤

A+A-


    中秋的 1967 年國際會展中心,一場名為 “新時空發展峰會” 的盛會正在舉行。展廳外,巨大的環形屏幕滾動播放著各時空發展的影像 ——1913 年霧靈山的地脈祭祀儀式、1938 年戰地星門修複的忙碌場景、1967 年時空科技大廈的璀璨夜景,畫麵交織成一幅跨越百年的時空畫卷。江淺身著繡有銀線地脈符文的深藍色禮服,站在展廳入口,迎接來自 1913 年、1938 年、1967 以及全球各地的嘉賓。她手中握著一本厚重的《時空發展紀實手冊》,封麵上 “傳承?創新?共生” 六個字格外醒目,“今天,我們齊聚於此,既是為了回望各時空在傳承中探索的足跡,更是為了共繪新時空下發展的藍圖。”
    峰會主會場內,來自不同領域的代表依次登台,分享傳承與發展的故事。首位發言的是 1913 年的地脈守護者周伯,他帶著一個古樸的桃木盒子走上講台,打開盒子,裏麵盛放著三代人傳承的《地脈守護手記》和一枚最新研製的 “智能地脈監測儀”。“這手記記錄了我們家族百年守護地脈的經驗,以前靠肉眼觀察山體變化、憑手感判斷能量波動,” 周伯舉起泛黃的手機,又拿起監測儀,“現在有了這台儀器,能實時監測地脈能量數據,還能和 1967 年的生態監測中心聯網,一旦發現異常立刻預警。” 他頓了頓,看向台下的年輕科研人員,“但我們沒丟了老規矩,每年清明,還是會帶著年輕人去霧靈山祭祀,告訴他們地脈守護不僅是技術活,更是要守住對自然的敬畏心。” 台下響起陣陣掌聲,1967 年的生態專家張博士起身致意“周伯的話點醒了我們,新時空的生態保護,正是要把老祖宗的生態智慧和現代科技結合,上個月我們在霧靈山布設的‘時空生態傳感器’,就融入了 1913 年的地脈符文原理,監測精度提高了 30。”
    文化領域的分享同樣精彩紛呈。1913 年的蘇繡傳承人周奶奶和 1967 年的數字藝術家林默攜手登台,身後的屏幕上展示著她們合作的 “數字蘇繡《時空瑞獸圖》”—— 傳統蘇繡的瑞獸紋樣在數字技術加持下,能隨著觀眾的手勢變換姿態,瑞獸身上的符文還會流淌出淡藍色的能量光帶。“以前蘇繡隻能繡在錦緞上,一幅作品要繡好幾年,年輕人很難靜下來學,” 周奶奶笑著說,“小林教我用數字畫板打稿,還把我的針法做成了教學動畫,現在全國有上千個孩子跟著網課學蘇繡,上個月還有外國學生來請教呢!” 林默接著補充“我們還在搭建‘時空非遺數字庫’,把 1913 年的剪紙、1938 年的戰地布藝都收錄進去,用 vr 技術讓大家‘走進’老作坊,親身體驗傳統技藝的魅力。” 台下,1938 年的戰地剪紙傳承人趙爺爺頻頻點頭,他舉起手中的剪紙作品,上麵是融合了 1938 連戰地元素和 1967 念科技符號的 “守護圖”“我也要加入數字庫,讓當年戰士們用剪紙傳遞信念的故事,被更多人記住。”
    經濟分會場裏,1913 年的序能稻種植戶周大叔、1938 年的戰後工業區負責人李科長和 1967 年的 “時空造物” 公司 ceo 王總圍坐在一起,暢談跨時空經濟的發展。周大叔帶來了一袋金黃的蓄能稻,還有一張 1913 年的手寫賬本和一台 1967 年的 “智能種植監測終端”“以前種稻全靠經驗,賬本上記的都是‘晴天下種、雨天澆水’,現在用這終端,能實時看到土壤濕度、地脈能量,還能通過跨時空物流,把稻子賣到 1967 年的城市,價格翻了一倍,村裏的年輕人都願意回來種地了!” 李科長接過話茬,展示了戰後工業區的今昔對比圖“1938 年我們重建時,隻有幾間破舊的廠房,現在和 1967 年的企業合作,引入了‘時空能量生產線’,生產的序能農具不僅供應本地,還出口到其他時空,去年工業區產值比三年前增長了兩倍!” 王總笑著補充“我們下一步要建‘跨時空電商平台’,讓 1913 年的手工藝品、1938 年的特色農產品和 1967 年的科技產品直接對接消費者,真正實現‘時空好物共享’。”
    科技領域的展示區更是人頭攢動。1967 年的時空科技大學研發團隊,帶來了最新的 “時空穿梭體驗艙”—— 相較於早期的模擬設備,新艙體融入了 1938 年的戰地能量回收技術,能耗降低了 40,還能模擬 1913 年的霧靈山、1938 年的戰地等多個場景。“我們邀請了 1938 年的老戰士參與調試,讓場景還原更真實,” 研發負責人陳博士介紹道,“現在這體驗艙不僅用於科研,還走進了學校,上個月有個 1913 年的孩子體驗後,立誌要當時空科學家,這就是科技傳承的力量。” 旁邊的醫療展區,1967 年的遠程醫療團隊正在演示 “時空全息手術係統”,通過該係統,1967 年的專家能為 1938 年的偏遠地區患者進行遠程手術指導。“這套係統傳承了 1938 年戰地醫療‘就地救治、快速響應’的理念,又加入了現代全息成像和 5g 技術,去年成功為 1938 年的山區救治了 101novel.com 多名重症患者,” 醫療團隊負責人自豪地說,1938 年的戰地醫生老張激動地握住他的手“當年我們在戰壕裏做手術,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專家指導,現在真的實現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峰會的互動環節 “時空圓桌會” 上,各領域代表圍繞 “如何讓傳承更有活力” 展開熱烈討論。1913 年的教育工作者王老師提出“我們在學校開設了‘時空文化社團’,讓孩子學唱 1938 年的戰地歌謠,用 1967 年的 3d 打印機製作傳統手工藝品模型,孩子們特別感興趣。”1967 年的企業代表補充“我們企業設立了‘時空傳承基金’,資助傳統技藝傳承人搞創新,還和學校合作開設實踐課程,讓學生在企業裏學習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 江淺認真傾聽著,不時在手冊上記錄,她抬頭說道“傳承不是守舊,發展也不是拋棄過去。就像我們在時空農業生態園區做的,用 1913 年的序能種植經驗結合 1967 年的智能灌溉技術,既保住了老味道,又提高了產量。未來,我們要搭建更多這樣的‘傳承橋梁’,讓各時空的經驗互通、技術互融、文化互鑒。”
    峰會臨近尾聲,江淺帶領嘉賓們來到展廳的 “未來展望牆” 前,牆上貼著各領域代表寫下的發展設想 ——“建立跨時空生態監測網絡,守護全球地脈”“打造數字非遺全球推廣平台”“構建跨時空經濟共同體,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研發更安全的時空穿梭技術,讓時空旅行走進尋常百姓家”…… 江淺看著這些充滿希望的文字,感慨地說“新時空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讓我們肩負起傳承文明、開創未來的責任。從 1913 年的地脈守護,到 1938 年的戰地堅守,再到 1967 年的科技探索,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傳承與發展的故事。未來,隻要我們繼續攜手,把過去的智慧化作前行的力量,就一定能在時空的長河中,讓人類文明綻放出更璀璨的光彩。”
    夕陽透過會展中心的玻璃穹頂,灑在 “未來展望牆” 上,金色的光芒與牆上的文字交相輝映。嘉賓們相互交換著聯係方式,約定著後續的合作,周伯握著張博士的手,說要帶他去霧靈山實地考察地脈;周奶奶和林默討論著下一幅數字蘇繡的主題;周大叔則和王總敲定了序能稻的線上銷售方案。江淺站在人群中,看著這充滿活力的場景,嘴角揚起微笑 —— 新時空下的傳承與發展,正像這夕陽下的光影,既帶著過往的溫暖,又向著未來的光明,緩緩鋪展開人類文明的嶄新篇章 。
    喜歡時砂遺樓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時砂遺樓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