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路標不會說話

字數:8727   加入書籤

A+A-


    空氣仿佛是凝固的。
    蘇明心的“普通人敘事訓練營”更名為“傾聽工作坊”後,第三節課的氛圍,比前兩節課更加沉悶,像一塊吸滿了水的海綿,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心上。
    學員們不再是來學習“如何講述”,而是被迫“如何傾聽”。
    他們帶來的“不願說話的人”,像一件件沉默的行李,被安放在椅子上,散發出各自不同的氣場——有的是抗拒,有的是麻木,有的是深不見底的疲憊。
    一名年輕的記者學員,李倩,第五次悄悄瞥向身邊的母親。
    老人自始至終低垂著頭,花白的頭發在頂燈下泛著一層黯淡的光。
    她的雙手交疊放在膝蓋上,手指關節粗大,皮膚是那種被歲月和勞作反複打磨後的粗糙質地。
    從進門到現在,她沒有看過任何人一眼,仿佛整個世界隻剩下她膝蓋上那一小片被磨得發白的褲料。
    李倩坐立不安。
    她想替母親解釋,想告訴蘇明心,告訴所有人,我母親不是不友善,她隻是……隻是不習慣。
    話語在舌尖滾了幾個來回,又被她強行咽下。
    這是工作坊的鐵律學員不能替自己帶來的人發言,一個字都不能。
    蘇明心沒有催促,也沒有進行任何引導。
    她隻是靜靜地坐在那裏,像一尊入定的雕像,目光溫和地掃過每一個人。
    她知道,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語言,一種比任何話語都更尖銳、更沉重的語言。
    她要做的,不是戳破這層沉默,而是給它足夠的空間,讓它自行發酵、膨脹,直到包裹在裏麵的人,再也無法承受那份真空的壓力。
    時鍾的秒針在寂靜中“哢噠、哢噠”地走著,每一下都像錘子敲在眾人的神經上。
    李倩的額頭滲出了細密的汗珠,她幾乎能聽到自己心髒在胸腔裏狂亂的擂動聲。
    她帶來的選題,是關於失獨老人的心理幹預,她以為自己能處理好,以為自己足夠專業。
    可當這個人是她的母親時,所有的理論和技巧都土崩瓦解。
    就在這令人窒息的安靜即將達到時,那個一直低著頭的老人,忽然動了一下。
    她的手指微微蜷縮,然後,一道沙啞的、仿佛很久沒有使用過聲帶而發出的聲音,清晰地在房間裏響起。
    “我女兒以前……也這樣。”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過去。
    老人依然沒有抬頭,聲音卻很平穩,像是在陳述一個與己無關的事實,“總想替我說話。怕我說錯,怕我丟人,怕我……讓她沒麵子。”
    李倩的臉“刷”地一下白了,嘴唇翕動,卻發不出任何聲音。
    那條鐵律像一道無形的枷鎖,扼住了她的喉嚨。
    “她爸走的那天,親戚都來了,她把我拉到房間裏,一句一句教我怎麽跟人說。要說謝謝大家關心,要說我會堅強,不要哭,哭了就是給別人添麻煩。”老人頓了頓,喉嚨裏發出一聲輕微的、類似歎息的滾動聲,“其實,我那時候……什麽都不想說。”
    寂靜再次降臨,但這一次,性質完全變了。
    之前的沉默是壓抑的,現在的沉默,充滿了被撕開的傷口所散發出的,血淋淋的溫度。
    蘇明心看著李倩通紅的眼眶和她母親微微顫抖的肩膀,沒有說一句安慰或引導的話。
    她隻是伸出手,輕輕按下了桌上錄音筆的暫停鍵。
    那個紅色的小燈閃爍了一下,熄滅了。
    有些聲音,不該被記錄,隻該被傾聽。
    與此同時,一百公裏外的縣城,林景深的“基層司法觀察站”裏,空氣同樣緊繃,卻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鋒利。
    三名頂尖法學院的女生,正圍著一張桌子,臉上是混雜著憤怒與激動的潮紅。
    桌子中央,攤著三頁信紙。
    紙是農村最常見的那種廉價作業本紙,字跡歪歪扭扭,是用最便宜的圓珠筆寫的,好幾處因為用力過猛,劃破了紙背。
    “林老師!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虐待了,這構成非法拘禁!那個‘陽光成長矯正中心’根本沒有資質,他們把人騙進去,斷絕和外界的一切聯係,這必須馬上立案!”帶頭的女生叫周芸,她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
    林景深靠在椅背上,雙手交叉在胸前,眼神平靜得像一潭深水。
    他沒有看那封信,而是看著眼前的三個學生,她們就像三把出鞘的利劍,閃著理想主義的寒光。
    “立案?以誰的名義?我們嗎?”他淡淡地問。
    “當然是孩子的母親,王桂香!我們替她寫訴狀,我們替她……”
    “停。”林景深打斷了她,“我們不替任何人打官司。記住觀察站的第一條準則。”
    周芸的嘴張了張,不甘心地閉上了。
    “我們的工作,是教她,怎麽自己去敲響那扇門。”林景深站起身,從旁邊拿過一遝a4打印紙和一支筆,“現在,收起你們的憤怒和同情。我們來做一件事——模擬。”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變成了一個高壓模擬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第一稿,重寫。”林景深將周芸她們精心撰寫的、充滿了法律術語和情感控訴的材料扔回桌上,“信訪局窗口的工作人員一天要看幾百份材料,你寫得像論文,誰有耐心看?第一段,必須說清楚三件事你是誰,你找誰,他怎麽了。不要超過五十個字。”
    “第二稿,還是不行。”他指著材料上的“沉痛控訴”、“泣血求助”等字眼,眉頭緊鎖,“收起這些詞。這不是文學創作。對方是公權力機構,你上來就擺出對立姿態,潛意識裏就會觸發他們的防禦機製。把‘我的兒子被他們害得不會說話了’,改成‘我的兒子進入該中心後,出現失語現象,我要求了解具體原因’。前者是情緒,後者是訴求。我們要的是後者。”
    “第三稿……格式不對。訴求要點要分條列出,一、二、三。清晰,明確。把那封手寫的信作為附件附在後麵,而不是把它揉進正文。記住,你們要遞交的是一份‘情況說明和訴求申請’,不是一封‘求救信’。”
    他讓三個法學高材生輪流扮演信訪接待人員,用最不耐煩、最敷衍的態度來應對。
    “身份證帶了嗎?”
    “這事兒不歸我們管,你去教育局問問。”
    “材料放下吧,回去等消息。”
    每一次,他都逼著她們從對方冰冷的反應裏,找到繼續對話的縫隙。
    他甚至讓王桂香本人也來參加了兩次模擬。
    那位沉默寡言的村婦,起初隻是驚恐地看著這群“城裏來的文化人”在她麵前“演戲”,到後來,她也能在林景深的指導下,磕磕巴巴地背出那幾句關鍵的話。
    “我不是來喊冤的,我是來谘詢政策,遞交材料的。”
    “我隻想知道,我的兒子現在在哪裏,他的情況怎麽樣。”
    一周後的清晨,王桂香獨自一人走進了縣信訪局的大門。
    她穿了一件被洗得發白的舊外套,懷裏緊緊抱著一個文件袋。
    當她走到窗口,將裏麵的材料遞出去時,接待人員下意識地掃了一眼,眼神裏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驚訝。
    那份材料,標題、格式、段落、措辭,甚至連附件的擺放順序,都和他桌上另一份由縣政府法製辦下發的標準文件模板,一模一樣。
    而在省城的大學校園裏,顧承宇正在進行一場更為隱蔽的“植入”。
    新版《心理學導論》的編寫邀請函放在他桌上,出版方的要求很明確內容要權威、客觀,尤其要回避那些在學界尚存爭議的理論,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輿論。
    這是一個暗示,一個讓他“安分守己”的信號。
    許多人都知道,顧承宇對主流的“幸福感量化”和“正能量心理構建”等理論,一直持保留意見。
    他沒有拒絕。
    他微笑著接受了任務,然後,在負責編寫的“情緒管理”章節的最後一頁,一個最不起眼的位置,他加上了一個腳注。
    腳注的內容是“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個體或群體表現出的長期‘情緒穩定’狀態,可能並非源於有效的自我調節,而是源於其表達真實情緒的渠道、能力或權力被係統性剝奪。”
    這行小字,像一根藏在錦緞裏的針,微小,卻足夠刺痛那些敏感的神經。
    做完這一切,他又將自己那個充滿爭議的“認知波動模型”理論,巧妙地“改裝”成了一個課堂案例。
    “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他在課堂上,用他一貫溫和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說,“假設有這樣一個社會支持係統,它的運行邏輯是自動過濾和刪除所有帶有‘後悔’、‘悲傷’、‘失望’等負麵關鍵詞的公開表述。那麽請問,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種機製在短期和長期,會對個體的自我認知和群體的集體記憶,構成怎樣的影響?這算不算一種隱性的思想壓製?”
    他沒有給出答案,隻是把問題拋了出去。
    期末考試的論述題,他把這個“假設情境”放了進去。
    批改試卷時,他欣慰地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答案中完整引用了他的課堂案例,並從不同角度,對“隱性壓製”的可能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火種,已經埋下。
    另一邊,葉小棠的行動則更加直接,也更加去中心化。
    當她收到那群高中生通過圖書館舊報紙、校友錄和廢棄的bbs論壇,硬生生拚湊出的三個前“清源計劃”研究員的名字時,她手下的團隊正摩備摩拳擦掌,組織一場精準的追查。
    葉小棠卻製止了他們。
    她隻是將這三個名字,連同孩子們簡陋的調查過程,原封不動地轉發進了那個由數千名“記憶卡牌”核心玩家組成的私密群聊裏。
    她隻附上了一句話“你們找到了,接下來,自己走。”
    沒有動員,沒有分工,沒有懸賞。
    就像往水裏投入一塊石頭,她隻是靜靜地看著漣漪散開。
    群裏沉默了片刻,隨即爆發出海量的信息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有人開始利用開源數據搜索這三個名字的論文發表記錄,有人去查他們的專利信息,有人通過校友關係網打聽他們的近況,還有人開始分析“清源計劃”被披露的零星信息,試圖構建那九個分支地點的可能分布模型。
    一個月後,葉小棠的加密郵箱裏,收到了一份來自當初那名高中生組長的郵件。
    郵件裏是一份長達二十頁的調查筆記,通過對三人早期學術軌跡和項目經費流向的交叉比對,他們竟然真的鎖定了“清源計劃”全部九個分支機構的大致地理位置。
    葉小棠看著那份詳盡的報告,沒有回複一個“讚”或者“幹得好”。
    她隻是回了一個表情符號。
    那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下,有一束光。
    所有這些或明或暗的線索,最後都像涓涓細流,匯入了蘇明玥的“聲音樹”數據庫。
    那天,她像往常一樣打開後台,一條新增的匿名錄音引起了她的注意。
    錄音來自一個聲音還帶著稚氣的初中生。
    “我昨天沒有交‘情緒周記’,班主任把我叫到辦公室,問我為什麽。我說,因為我不想假裝我很開心。”
    孩子的語氣很平靜,沒有憤怒,也沒有委屈,隻是一種單純的陳述。
    技術團隊的負責人陸子軒問她“玥姐,這條要不要置頂?很有代表性。”
    “不。”蘇明玥搖了搖頭,“不要置頂,也不要加任何推薦標簽。”
    她想了想,對陸子軒說“子軒,你把我們‘公共編輯模式’的新手引導語音改一下。把這條錄音,編進去。”
    陸子軒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她的用意。
    三天後,“聲音樹”平台更新了版本。
    新用戶在完成注冊,第一次登陸時,耳機裏聽到的不再是甜美的歡迎語,而是那個孩子清澈而堅定的聲音“因為我不想假裝我很開心。”
    緊接著,係統提示音才會響起“您正在加入一個,允許你說‘不舒服’的地方。”
    那個清晨,一切似乎都和往常一樣,又似乎有什麽東西在悄然改變。
    蘇明玥站在織光聯盟舊址的辦公室窗前。
    樓下,她的妹妹蘇明心正帶著新一批學員,在街角做著訪談練習,陽光照在他們年輕而專注的臉上。
    遠處,一輛灰色的越野車正匯入車流,駛向城郊的鄉鎮,那是林景深的車。
    她瞥了一眼手機,顧承宇的公開課表已經排到了這個月底。
    而葉小棠的加密郵箱圖標上,剛剛跳出了一個提示新線索的紅點。
    陸子軒的代碼,仍在服務器後台靜默地、不間斷地運行著。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用自己的方式,讓這個沉悶的世界,多出一些參差不齊的聲音。
    她笑了笑,轉身,將那把代表著總負責人身份的辦公室鑰匙,輕輕放在了桌上。
    手機裏,那條早已編輯好,卻遲遲未發送的群聊消息,被她最後看了一眼,然後刪除。
    那條消息寫著“我不說了——你們繼續說。”
    她推開門,大步走了出去。
    走廊的盡頭,是明亮的陽光,毫不吝嗇地灑落在她的肩頭。
    身後的大樓寂靜無聲。
    但街角那家最大的連鎖書店,櫥窗裏的巨型led屏幕上,正滾動播放著一段最新上傳的匿名錄音。
    那聲音經過處理,聽不出年齡和性別,但內容卻清晰無比。
    錄音的標題是“我不是英雄,我隻是,沒再閉嘴。”
    第一期“傾聽工作坊”的成功,讓蘇明心收到了遠超預期的報名申請。
    她花了整整兩天時間篩選,為第二期挑選了十五名背景各異的學員。
    就在開課前夜,她做最後確認時,鼠標在報名表的末尾停住了。
    一個補錄的名額。
    報名信息很簡單,姓名,年齡,職業一欄填的是“自由職業”。
    但在“希望解決的問題”那一欄,隻寫了七個字。
    蘇明心盯著那七個字,感覺一股寒意順著脊椎緩緩爬上後腦。
    那七個字是我曾是“清源計劃”的一員。
    喜歡破繭成凰前男友的追悔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破繭成凰前男友的追悔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