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調查晉西南四縣
字數:5358 加入書籤
王嘉胤率領三萬多義軍從府穀渡河到河曲後,加上早些日子就來山西的劉處直和高迎祥兩營,農民軍東路軍正式形成。王嘉胤和老回回他們吸收了山西本地土賊後,東路軍有接近七萬的可戰之兵了。雖說戰力不及官軍十分之一,可那是在陝西。到了山西,除了宣大以外,對於其它明軍來說那都不是輕鬆能解決的。
從府穀過來的的義軍們知道晉北挨著大同那邊容易碰到強兵,所以選擇了和劉處直、高迎祥一樣的位置發展。在渡河後一路南下來到平陽府。高迎祥在石樓、永和、蒲縣、隰州活動。
劉處直在吉州、河津、稷山、絳州一帶活動。而王嘉胤部包括老回回、曹操、上天猴在二月初來到山西後,直接跨南北上千裏從河曲到平陽府蒲州、解州、臨晉一帶。
平陽府一帶真可以說的亂成一鍋粥了。王嘉胤帶著一大群掌盤子在蒲州搶掠士紳,甚至還帶著人假裝圍攻平陽府,嚇得平陽知府李時興一日三驚。
這些都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高迎祥活動的永和縣,那邊有個永和王是晉王一係的郡王。高迎祥雖然暫時沒打算殺豬吃肉,但永和王確實被嚇壞了,向平陽府請求增援,向京師求增援。
雖然永和王和崇禎皇帝已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了,可畢竟是姓朱,太祖皇帝的後代。因為小時候爹不疼娘死的早爺爺也不愛,所以崇禎很珍視親情,是一個講親親之誼的人。聽到永和王哭訴上萬流寇天天在他藩封地劫奪王莊和士紳後,怒不可遏。
紫禁城內,乾清宮的燭火徹夜未熄。崇禎皇帝將奏疏狠狠摔在地上:"豈有此理,誰能告訴我,陝西流寇為何全跑到山西去了?"
劉廣生和杜文煥明明說的是已將流寇大部分人消滅在了府穀,那山西的流寇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嗎。
兵部尚書梁廷棟跪伏於地:"陛下,山西按察使杜喬林彈劾陝西巡撫劉廣生故意撤除黃河防務,縱賊東竄..."
"楊鶴呢?他這個三邊總督是怎麽當的?"崇禎臉色鐵青,"傳旨念在劉廣生以前剿賊有功此番過錯罰俸一年,楊鶴戴罪剿賊!還有洪承疇接任延綏巡撫已經一個月了怎麽還沒有作為,另外山西官軍務必把流寇堵在山西別讓他們跑到京畿了,這東虜還沒退走呢。"
退朝後,周延儒悄悄攔住梁廷棟:"梁部堂,杜喬林這奏折來得蹊蹺啊。山西官紳對流寇入山西恐慌不已,此番怕是要借題發揮..."
梁廷棟說道:"玉繩明鑒。陛下正在氣頭上,我們最好不要再招惹他,但我有預感要是山西賊寇處置失當,楊鶴這三邊總督就當到頭了,甚至還有可能被處斬。"
在龍門山紮寨立營的劉處直最近非常高興。下山後從吉州到河津這一片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幾條黃河支流繞著境內流動,這裏土地也很肥沃。
雖然這幾年開始山西的氣候也慢慢變差了,但是對靠近河流的土地影響還不大。而且這裏的士紳們又多又肥,家裏還沒啥防守力量。在陝西打一些士紳的宅院,哪怕現在的克營實力都得死人,山西這邊基本上很難碰到塢堡。
隻要後續調查清楚這一片的佃戶和自耕農,就不會再像第一次來山西那樣發糧食給一些自耕農他們都要不要。
劉處直執著於發糧也是有原因的。現在不是剛起兵那會需要當個小透明,想在百姓中有好名聲,還得靠這些人口口相傳。這次來山西待的時間會比較長,所以在當地和他們搞好關係是必要的。
劉處直決定明天去了解下吉州附近的風土人情。這次他打算和李狗才一起,前兩天他說他傷已經好了,正好自己也想熟悉下環境。當然靠自己走不完這麽多土地,偵察營全體都出動了,留了李茂、高櫟他們負責看家訓練隊伍。
他們帶著幾個親兵裝成行商,走訪附近的村莊。所見所聞看到的場景和陝西差別已經不大了。村莊十室九貧,田地沒有陝西那麽旱,每畝應該能多收幾鬥糧食,但是遇到的農民個個麵黃肌瘦,眼神沒有什麽活力了。
一個老農告訴他:"我們山西這幾年雖然冷了點,可是雨水還是有的,可我們種地的日子卻一年不如一年。"
"為啥?我看你們這土地可比我們陝西強多了。你是不知道我們那邊除了河邊的水澆地,其它土地每次能收個三五鬥都是好收成了。"說完遞給老農半塊白饃,"來嚐嚐,這是我們陝西的白饃。"
老農狼吞虎咽地吃完,舔著手指說:"地都不是自個兒的了。俺家祖上原本有二十畝地,這些年為了交稅,陸續賣給了城裏的吳老爺。"
"現在種的是吳家的地,收成對五五分,這都沒啥,剩下的糧食再弄點野菜啥的也夠吃了。可吳家那關過了,官府那邊還有啊。每年都要另收修渠錢,還有徭役免除費用,可是不管去不去這筆錢都要交。七扣八扣,剩下的連糊口都不夠。"
"修渠收錢也沒啥吧,拓寬後不是有更多的土地可以灌水嗎,這應該算是善政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唉,你是不知道。如果真的修了也是好事,可是這錢俺們交了有好些年了。這些水渠還是我父親那輩修的,要不是大河的水從壺口那邊過來,這裏早就沒有水來澆地了。"
"像你這樣的多嗎?"
"多咧!"老農苦笑,"俺們村一百多戶,自個兒有地的不到十戶,還都是些山坡薄地。好地全在幾個大戶手裏。"
聊的差不多了,劉處直和李狗才趕著馬車準備走了。臨走前給了老農一個完整的白饃,問了問這吳家在哪裏,想賣掉這兩車貨物。
"吳家就往前走個半個時辰吧,俺們這個村叫北光村,大戶就是吳家,他們家有親戚是州裏巡檢司的。"
牽著馬車繼續上路了,一路上看到的光景和老農說的差不多,土地看著並不貧瘠,但大部分人都麵黃肌瘦。
李狗才忍不住的說道:"我們陝西那是真的旱,所以當官軍那會我都沒怪過當官的克扣我們餉銀。那會我覺得能吃飽就不錯了。我大哥說的朝廷發下來的糧餉本來就少。而山西這裏才是真正看到了這些當官的貪,這裏土地比我們陝西好太多了都能搞成這樣。"
劉處直點點頭說道:"如果以前自己當軍戶那會有這些能收個八九鬥甚至一石糧食的土地種,可能自己也不會鋌而走險去打劫王府長史,說不定現在還在百戶所裏麵種地呢。"
回憶感慨完了,兩人繼續往前走。走了一刻鍾多一點,來到了一所大宅院,和之前看的的泥土稻草房那完全不一樣了。
劉處直上前敲響了門。不多時來了一個小廝問他們何事。劉處直指著後麵兩輛馬車說道:"來賣貨的,想請這家家主掌掌眼。"
見不是來討口子的,這個小廝說道:"等等吧,我去跟家主說說。"
不多時,那個小廝又來了,打開了大門讓劉處直把馬車趕了進去。進去之後看到的是個三進的院子,看來又是個違背大明律的家夥。明太祖規定隻有考取功名的人才能住三進院子。
不過這些不關劉處直的事了,反正要不了多久營裏沒糧就得拿他們開刀,提前進來看看也好。
這吳家的仆人是真多,得有好幾十個。走到中院時,幾個仆人正被吊在架子上毒打,想必是觸犯了家法。這些簽訂了賣身契的人生殺大權就掌握在家主身上了,看的劉處直搖了搖頭。
而除了這個聲音,李狗才這耳朵還聽到了行房事的聲音,悄悄附在劉處直耳朵那裏說著。聽完後劉處直露出一個笑容,悄悄說道:"過些天讓弟兄們來這裏體驗體驗。"
到了後院,那個姓吳的大戶正坐在一個涼亭裏麵喝茶。見馬車來了,站起身來說道:"裏麵有什麽好家什?"
劉處直掀開蓋著的牛皮紙,裏麵都是些碗還有瓷器,玉做的旱煙杆、宣紙還有茶葉。
"吳家主,這裏麵這些瓷器和碗都是成化爺那會的東西,這茶葉也是江南那邊的。你要買的話給你便宜點。"
這些東西在吉州可不好買到,都是克營打土豪時獲得的,除了茶葉其它的都用不上。丟了也覺得可惜,這次出來調查也想著順便處理了。除了自己,劉處直還給陸雄派了指標,把那些瓶瓶罐罐都給賣了。
吳財主看到後眼睛都紅了,這些都是好東西啊,自己拿到州裏一賣那得掙多少錢啊。於是詢問了一下價格。劉處直也懶得還價討價,每車五百兩白銀,給一千兩直接帶走所有貨物。
吳財主摸了摸胡須,看到劉處直身邊隻有三個人,心裏的貪欲有點蓋不住了。但還是裝模作樣的說:"太貴了,一車五十兩我要了。"
聽完後,劉處直搖了搖頭:"看來你沒有誠意買,我們就走了。"
吳財主大笑道:"剛才我還願意給五十兩,現在我一兩也不想給了。"突然他大喊:"來人啊!"十幾個護院圍住了劉處直四人。吳財主獰笑著說道:"現在給你們幾個一個機會,留下東西放你們走,不然殺了你們也沒人知道。"李狗才當即就要拔刀,劉處直按住了他,帶著所有人離開了吳家。
出了吳家大門後,李狗才憤憤不平的說道:"這什麽世道,難怪現在看不到什麽行商了,幾個人在外太容易被打劫了。"
"沒事,暫時寄存到這裏,過些日子我們取回來就行。剛才你要是拔刀我們就真的跑不掉了。"
"回去吧,大概知道這附近啥樣的了。回去等偵察營其他兄弟們的消息。"
第二天黃昏,偵察營的人陸陸續續都回來。劉處直把他們叫上開會,匯總一下情況。
偵察營分成了三十隊,走訪了平陽府西南的四縣上百個村莊。自耕農僅占兩成,八成農民都是佃戶。幾十家士紳卻擁有七成以上的土地。劉處直讓陸雄記錄他們所去的地方有多少士紳,這樣後麵才好一鍋端。
偵察營還帶回來一些消息,這些士紳大戶很多都有血債。提高租息、強占民田都是小事,對佃戶草菅人命也是常態。
"這不就對了嘛,我就不信這些窮人也不要我們的糧食,反對我們打這些大戶。想來之前在興縣碰到的都是還有自己土地的,他們自然不會配合我們。而我們在陝西打大戶總是有很多人指路。"
"好了,今天就這樣了。明天開始練練兵,我們上次大規模練兵都是半年前了。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得練一下了,等糧草缺了我們就挨個打過去。"
喜歡流賊也可以燎原請大家收藏:()流賊也可以燎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