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長平關迎戰孫顯祖(1)

字數:4089   加入書籤

A+A-


    孫顯祖選擇駐紮觀望的地方叫長平關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西北),就是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的地方。
    這位置能被趙括和白起用來做最後的主力決戰,肯定不是啥溝溝坎坎的地方。
    長平關旁邊就是丹水,過了丹水就是丹朱嶺。孫顯祖去年因為戰敗丟失了山西總兵的職位,讓王國梁上了。
    如果不是王國梁死了,他現在還在家裏蹲。
    所以這次剿賊一路上他十分謹慎,生怕再大敗。一切都按照軍律行事,每天行軍不超過六十裏,到地方立馬紮營。
    他紮營時一定要選擇背山臨水這種能有所倚托和憑靠的地方。
    如果沒有山和水,官軍就在平坦的曠野紮營,選擇的都是進退方便有利的地方。
    在還沒到下一站時,夜不收就前出尋找靠近水源和草地的營地,以及地勢較高可以觀察的位置,方便隊伍樹起中軍大營的旗幟。
    到了長平關後,孫顯祖按照軍律在靠近丹朱嶺和丹水的地方紮下營寨。
    這個位置離流寇的距離已經很近了,他在安營的地方大肆伐木,構建木城做好防禦姿態。
    駐紮的這三天時間,每天差不多到了夜間,他要等到偵察哨兵四麵登高遠望確認沒有敵情,並且將手中的信號旗連揮三次再連卷三次不再展開,才允許部下休息。
    除此之外,軍營和他的營地分為兩層,若有流寇來夜襲,外層各方位的士兵聽到放一聲號炮,內層的軍士看到後就要樹起黃旗,再將大鼓用力敲響以聚兵。
    營中不可能攜帶很多木料,到了長平關後,孫顯祖又讓民夫全都分頭各自向長有竹子和樹木的山林裏去采伐竹木。
    每個人要采兩根豎著用的木頭,粗一寸左右,長八九尺都可以;一根橫著用的木頭,略微細長一點,大約一丈左右;再砍一根竹子,
    如果竹子多樹木少,就用竹子代替樹木;樹木多竹子少,就隻用竹子做成尖條當成陷坑。如果沒有竹子,就用堅硬的樹木削尖了做地釘,用細軟的樹條削尖了做蓮花簽,用軟草搓成繩子來捆紮聯接軍營外圍的柵欄。
    孫顯祖不惜弄得這麽麻煩,還是害怕再敗自己官職不保性命不保,寧肯無功也不能有錯。
    沁水竇莊離長平關六十裏,劉處直早上從竇莊出發,下午就到了長平關南二十裏的寺莊鎮。
    待義軍紮完營後也沒看到官軍的動向,劉處直就和李狗才帶上二十個好手親自前往他們營地偵測情況。
    來到官軍營地後,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一丈多高的營寨,四周有鹿角和各種陷阱。
    營寨外麵還有七八座箭塔以及了望塔。李狗才和劉處直不約而同的\"臥槽\"。
    剛剛從竇莊那裏出來,原本想著偷襲一波官軍,沒想到他們居然縮在了營寨裏麵不出來,整的好像義軍變成了官軍,前去剿滅他們一樣。
    話分兩頭,官軍那邊也比較憂愁。
    暮色籠罩下長平關,孫顯祖的中軍大帳內燭火搖曳。
    帳內擺著一張粗糙的木桌,上麵鋪著已經泛黃的地圖,幾個重要位置被朱砂筆重重圈出。
    帳外傳來軍士巡邏的腳步聲和遠處丹水潺潺的流水聲。
    孫顯祖雙手撐在桌邊,眉頭緊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現在對宋統殷很不滿。
    連流寇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就讓他來支援竇莊。
    雖說張家幾代都是大官,但張五典、張銓都死了,張道浚隻有官階還是待罪之身,憑啥自己來救。
    \"總鎮,探馬回報,流寇已在寺莊鎮紮營,距此不過二十裏。\"
    他麾下的千總李國英掀開帳簾大步走入,抱拳告知他敵情。
    李國英剛剛二十出頭,看著很是英武有朝氣。他是大同衛的人,十六歲從軍和父親援遼,後麵父親死後回山西繼承父職後實授千總。
    孫顯祖沒有立即回應,手指在地圖上寺莊鎮的位置輕輕敲打。\"他們有多少人?\"
    \"探馬估計至少七八千,有克賊、過賊和爭賊的旗號。\"
    李國英眼中閃過一絲輕蔑,\"但屬下覺得他們不過都是些烏合之眾,我們在此深溝高壘徒增笑話。\"
    \"烏合之眾?\"孫顯祖冷笑一聲,直起身子,去年我帶領潞安營兵二千就是被這樣的烏合之眾擊潰了。
    二千官軍一個都沒跑回去,還讓本鎮丟了總兵之位。
    想到這裏他的聲音突然提高,王國梁是怎麽死的,不也是這些烏合之眾幹掉了嗎。
    帳內陷入短暫的沉默。一個把總輕咳一聲打破寂靜:\"總鎮,我軍在此紮營已有三日了,若一味避戰,恐撫院大人不滿啊。\"
    若是宋撫院參我們一本,我們可要吃不了兜著走。
    \"宋統殷他知道個啥。\"
    孫顯祖打斷他,\"陛下要的是勝利,不是屍體!\"
    他指向帳外,我建的營寨就是為了打贏流寇,這一丈多高的木牆,三層鹿角,陷馬坑、鐵蒺藜一樣不少,流寇敢來攻就叫他們有來無回!\"
    李國英從來沒有和陝西的農民軍交過手,不知道他們都是啥配置,忍不住的反駁道:\"總鎮,我軍有三千多人,流寇都是些饑民也沒啥裝備,若主動出擊,必能殺的他們心驚膽戰。\"
    \"必能什麽?\"孫顯祖猛地拍桌,\"李千總,你可知兵法雲"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我軍在此據險而守,流寇遠來疲憊,糧草不濟,日久必亂。那時再出擊,方為上策!\"
    參將周子善捋著胡須點頭:\"總鎮高見。流寇所恃者,不過一時銳氣。
    我軍深溝高壘,消其銳氣,待其糧盡,可不戰而勝。\"
    李國英卻不依不饒:\"總鎮,若流寇繞過我軍直撲潞安府,要是沈王殿下有失,我們如何向朝廷交代?\"
    孫顯祖眼中閃過一絲猶豫,但很快又堅定起來:\"我已派斥候監視流寇動向,若他們敢繞過長平關,我軍可斷其後路,與潞安守軍前後夾擊。\"
    他環視眾將,\"傳令下去:嚴守營寨,不得擅自出戰。違令者,軍法從事!\"
    \"國英啊,我知道你年輕氣盛可望建功立業,但仗不是這麽打的啊。
    你真以為那些饑民能從陝西一路殺過來啊?
    我告訴你,橫賊王嘉胤的隊伍披甲率不比咱們的鎮兵低,都是些見慣仗的老兵,咱們這些鎮兵幾個月前還在衛所裏麵種地呢。
    我也就看在李實的麵子上,你今天以下犯上我就不追究了,按我的方略行事就好。\"
    眾將麵麵相覷,最終齊聲應諾退出大帳。隻有李國英臨走時回頭看了一眼,眼中滿是不甘,心裏想著孫顯祖真的是暮氣沉沉,混吃等死,他要是一直跟著孫顯祖不知道啥時候才能出人頭地。
    夜色漸深了,營寨外圍的箭塔上,哨兵警惕地掃視著黑暗。
    忽然,遠處草叢中傳來輕微的沙沙聲。
    \"什麽人?\"哨兵舉起火把,但黑暗中再無動靜。他搖搖頭,以為是野兔之類的小動物,繼續履行他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