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天下之辯(4)

字數:3941   加入書籤

A+A-


    那些各種類別的工坊、各州郡的一品天下賺的利潤,自然全部進入了國庫。
    如果不是如此,朝廷哪來的錢在各地購買了海量的賑災物資?
    沒錯,“四年六災”中,從各地調撥的賑災物資,都是出自各地的“三庫”,而三庫中的物資,是朝廷出錢買下來的。
    不買不行呀。
    農莊的田產屬於半公半私。
    說是半公,是因為必須遵行官府的規定土地為朝廷所有,任何人不得買賣。
    說是半私,使用土地之人,隻需要繳納田稅,其他收成皆歸農莊所有。
    可糧食大豐收,糧食多出來了怎麽辦?
    每年秋收時,都有倉署之人在各個農莊收購農莊的餘糧和各種農副產品,農莊隻留下按人頭分配的定額口糧,並由農家樂負責發放。
    也就是說,農家樂還要幫著農戶存儲一年的口糧。
    當然,朝廷還會通過農家樂售賣糧食。
    畢竟總會有大肚漢,定量分配的糧食不夠吃,自然就需要從農家樂再買一些回來。
    不過,在“三庫”大量購買糧食的,還是那些私家商號。
    他們在“三庫”買了糧食,然後便轉賣到大漠、西域、交州和益州。
    另外,朝廷隻宣布了與江東、江南斷絕商貿往來,可沒宣布與交州、益州斷絕商貿往來。
    商隊入益州,走的是褒斜道和上庸道。
    這些年,朝廷一直在修葺褒斜道和上庸道,過路的商隊隻需要繳納一點微薄的“修路費”,便可暢通無阻。
    交多少?在這兩條道上,每輛馬車,無論載重多少,均隻需繳納十枚五銖錢。而且還隻是車馬需要繳納,行人則免費。
    這些年來,上庸道和褒斜道修葺的進程,已經開始逼近漢中郡了。
    其中的上庸道,由於沒有棧道,所以修的還都是柏油路。
    褒斜道就沒有辦法了,因為褒斜道有太多險峻的地段都是需要棧道來連接,不容易修柏油路。
    有了柏油路的便利,那些想入益州做生意的商號,自然願意繳納那一點“修路費”。
    他們的商品,在大漢內部是賺不到錢的,隻有在益州、交州、大漠、西域,才能賺到錢,而且賺得還不少。
    可前往益州能走上庸道和褒斜道,那他們是如何前往交州的呢?
    用海船,走海路。
    可見,隻要有利益,商人是真的拚呀。
    扯得太遠了。
    還是回到巡視車隊吧。
    每日,荀彧除了給蔡成講解這些年的事情之外,還利用午餐、晚餐時間,向那些前朝舊臣介紹著大漢各個方麵的發展情況,讓他們也知道了,大漢北方當前到底富裕到了一個什麽程度。
    不是國富,也不是民富,是全富。
    以荀彧的說法,大漢北方所有世家大族,當前的生活都要比過去好上很多。
    隻不過世家大族的生活與百姓生活的差距減小,世家大族的優越感沒過去那麽強了。
    這也是大漢“四年六災”都沒能掏空國庫的根本原因。
    大漢新製也因此能夠在長達四年的“天下大辯論”中屹立不倒。
    不過,這四年中,雖然內閣以強製手段壓製了官吏參與“大辯論”,但卻堵不住天下讀書人之口。
    加入大辯論的讀書人越來越多,短短半年內,就形成了明確的兩大陣容。
    “挺公子派”正式命名為“新製派”;“反公子派”正式命名為“舊製派”。
    大漢朝廷看到竟然公開分成了兩派,馬上又公布了應對措施。
    內閣公開在《漢報》上宣言
    天下治理之道,從來都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改良的。
    秦以嚴刑峻法治天下,漢立之時,則以黃老道學治天下,武帝之後以儒學治天下。
    然如今之大漢在不到十年間,便經曆了傷寒大疫、冀州大旱、黃巾之亂、張純張舉烏桓之叛、北宮伯玉、韓遂羌胡反叛等諸多天災人禍。
    這十年間,朝廷無錢糧救災、賑災,亦無錢糧建強力之軍以懾天下。整個大漢餓殍遍野、雞犬不聞,前後死亡人口逾千萬。
    可見,治理天下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這問題到底是因為儒學本身有缺陷,還是負責治國之朝臣能力不足,或者多方麵綜合因素,有待有天下人共同探討。
    但有一個結論是明確的大漢原來的治國之道,已然不適合如今的大漢局勢。
    哪怕是大漢新製,目前隻經曆了雍凉叛亂和雍凉大旱,尚未經曆更多的考驗,亦不敢說是更好的治理之道。
    然從最早實施大漢新製的青州、冀州等地來看,大漢新製可以讓青州富甲天下,可以讓更多的人富裕起來,可以杜絕出現凍餓而亡之現象,應該是優於舊製的。
    但到底如何,尚須經過未來歲月的檢驗。
    內閣向天下萬民承諾隻要發現了大漢新製之不妥之處,必然在慎重研究後進行改善。
    然現在“新製”與“舊製”之爭愈演愈烈。
    本是探討治國之道的好事,卻出現水火不容的局麵。
    期間更是出現了劣士,不顧事實,一味維護新製或舊製,甚至是口不擇言,公開謾罵,全無儒雅之風。
    故,內閣頒布詔令
    在新製優劣沒有定論之前,先按新製推行,以待實踐的檢驗。
    朝廷開放言論,天下讀書人盡可各抒己見,點評優劣,以助大漢朝廷找到更合適的治理之道。
    如舊製中的優點,亦可列舉,以助內閣將其融入大漢新製中。
    責成《漢報》社開辟兩版《治理之道》專刊,供天下學子、鴻儒寫文章,從各個角度評述大漢新製或大漢舊製。
    最後,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隻要不被禮部評為劣士、文痞或文賊,朝廷都不會追究其直言,甚至是一些過激言辭之罪。
    當然,前提是必須有事實依據,或者是合理推斷。
    在內閣的指令下,《漢報》社開設了一個有兩個版麵的專刊《治理之道》。每月一期。
    《治理之道》不偏不向,也不隱諱,一張紙正反兩麵,分別刊登“新製派”和“舊製派”的文章。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塑強漢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