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起身吧,......!”

字數:7240   加入書籤

A+A-


    太廟前廣場上,所有封賞似乎都已完畢。
    中和韶樂的餘音嫋嫋,文武百官卻無人移動,所有人的目光——敬畏的、羨慕的、探究的、期待的——都不約而同地,如同百川歸海般,聚焦於一人身上。
    那位自始至終靜立於武將最前方,身姿挺拔如鬆,麵容沉靜如水的年輕國公。
    誰都知道,東征偉業,自始至終都由他一手鑄就。
    是他暗中謀劃,定下跨海征伐之策;是他慧眼識珠,在倭島勘破金銀礦脈之秘;是他以無雙武勇與韜略,親率大軍犁庭掃穴;更是他一手錘煉出的強軍與水師,奠定了今日一切功勳的基石。
    熊文龍之勇,蘇瑾言之謀,鄭滄瀾之穩,皆為他所用,方能成就這曠世奇功。
    如今,從卒伍到勳貴,皆已論功行賞。那麽,對於這位功高蓋世,本身已位極人臣的遼國公,陛下又將如何賞賜?
    賞無可賞,乃人臣之大忌,亦是君王之難題。
    整個廣場落針可聞,連風聲似乎都停滯了。
    萬千目光在慶帝與賈玌之間無聲地流轉。
    慶帝立於香案之前,目光深沉,緩緩掃過全場,最終定格在賈玌身上。那目光中,有毫不掩飾的欣賞,有並肩作戰的信任,更有帝王獨有的深沉思量。
    他深吸一口氣,聲音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寂靜,清晰有力地傳遍四方:
    “遼國公,賈玌!”
    來了!
    所有人心中都是猛地一跳,呼吸急促不已!
    賈玌聞聲,神色依舊平靜,步伐沉穩地出列,行至禦前,依禮單膝跪地,甲葉發出清脆的碰撞聲:
    “臣在!”
    他的聲音不高,卻異常穩定,沒有絲毫居功自傲,亦無半分忐忑不安。
    慶帝凝視著他,片刻後,才緩緩開口,每一個字都仿佛有千鈞之重:
    “卿,賈玌,賈天戈。”
    他罕見地直呼其名與其字,語氣中帶著親朋摯友間的慨歎。
    “自遼東初定,至今日倭島臣服,卿為國家,立下不世之功!”
    “獻策定策,慧眼識礦,是為國之幹城;練兵選將,運籌帷幄,是為三軍統帥;親冒矢石,決勝千裏,是為朕之肱骨!此戰之功,卿居其首,無人可及!”
    這番評價,可謂高到了極致。
    可眾君臣均無反駁之意,因為慶帝所言,句句屬實!
    之後,群臣屏息,知道最關鍵的時刻即將到來。
    慶帝略一停頓,目光掃過丹陛下方的太上皇,見太上皇依舊閉目,並無表示,便繼續沉聲道:
    “卿已貴為國公,食邑萬戶,位極人臣,賞無可賞......”
    這話讓不少人的心提了起來。
    然而,慶帝話鋒一轉,聲音陡然拔高:
    “然,功必賞,過必罰,乃朝廷法度!朕,絕不使功臣寒心!”
    此言一出,如同驚雷炸響在每個人心頭!
    所有深知朝堂規矩的大臣都瞬間明悟——陛下這是要行那“賞無可賞”之賞,賜那“封無可封”之榮!
    遼國公,今日怕是要更進一步,踏入那非皇族而不可企及的尊崇領域了!
    整個太廟廣場的空氣仿佛徹底凝固,無數道目光死死盯住禦前那道跪著的挺拔身影。
    慶帝的聲音再次響起,莊重、緩慢,每一個字都如同銘刻在金石之上,回蕩在天地之間:
    “谘爾遼國公賈玌,字天戈。秉資英武,賦性忠良。少懷壯誌,弱冠而平遼;長策宏才,及冠而滅倭。宣威於海外,拓土於萬裏。功蓋寰宇,德服四方。茲以其不世之功,特進封為——”
    他刻意停頓,目光掃過全場,將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然後才用盡全身力氣,宣告出那石破天驚的兩個字:
    “——遼王!”
    “賜九旒冕,服九章服,乘金輅,駕駟馬!賜金冊金寶,建遼王府,永鎮北疆!”
    “欽此——!”
    ——遼王!
    這兩個字如同九天驚雷,轟然炸響在每一位朝臣的耳邊,震得他們心神搖曳,幾乎站立不穩!
    非秦氏而王,非功莫屬!本朝異姓封王之事,已然追溯到開國之初!
    這是何等的殊榮?這是何等的恩寵?
    然而,慶帝的封賞還未結束,他的聲音繼續如同洪鍾大呂,宣告著對賈玌的無比恩澤:
    “遼王之父賈敬,教子有方,家風嚴謹,特晉封光祿大夫(正一品文散官)!”
    “遼王之母賈梁氏,慈範宜家,訓成令子,堪為天下母儀之典範,特加賜九翟四鳳冠,準用王妃儀仗!”
    “遼王妃林氏,淑德賢良,懿範遐播,輔佐遼王,功在闈幄。特加賜王妃金寶,增歲祿一千石,賜蘇杭織造特供錦緞百匹,東海珍珠十斛!”
    “遼王之妹賈惜春,聰慧敏秀,特封為長安縣主,賜邑五百戶!”
    這一連串的封賞,不僅將賈玌推上了人臣的極致巔峰,更是恩澤其全家,尊榮其父母妻妹,真正實現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其恩寵之隆,曠古爍今!
    賈玌深深叩首,並不意外,因為他知道,曾經那位敢於親率八百鐵騎直麵數萬大軍隻為救他的男人,絕對不會虧待他的!!!
    “陛下天恩,臣......萬死難報!然王爵之重,非臣所敢妄居!且此戰之功,實乃陛下聖明燭照,廟堂運籌,三軍將士效死之果!臣懇請陛下收回王爵成命!”
    “朕意已決,天戈不必再辭!”慶帝的語氣斬釘截鐵,帶著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嚴,“此乃汝應得之榮,亦是朕與天下,對卿之功業的認定!”
    言罷,慶帝目光如電,掃視全場文武百官,聲音沉穩而洪亮,清晰地傳入每一個人耳中:
    “朕今日於此太廟之前,告慰列祖,封賞功臣。諸卿皆為國柱石,於遼王之功、於朕之封賞,可還有異議?”
    聲音在廣場上回蕩,卻無一人出聲反駁。
    短暫的寂靜之後,以首輔李青鬆為首,所有文武大臣,無論是真心敬服還是略有微詞卻不敢言者,皆齊齊躬身,聲浪匯聚成一股洪流:
    “陛下聖明!”
    “遼王殿下功高蓋世,臣等心服口服!”
    “臣等並無異議!”
    這山呼海嘯般的讚同,並非全然出於畏懼,更多的是出於一種近乎公認的認知。
    在場的文武百官,尤其在座皆是經曆過當年義忠親王叛亂風波的老臣,心中都如明鏡一般。
    他們清楚地記得,眼前這位遼王,當年是如何在宮變危急關頭,親率三百親衛死戰,護住了當時還是太子的陛下;
    是如何僅率八百鐵騎便敢直下江南,穩定局勢;又是如何在那等險境之中,孤身犯險,最終將陛下與太上皇雙雙救出!
    更不用說,他甘願在奉天殿上親手了結義忠親王,為陛下擔下了那“弑殺兄弟”的惡名,自身卻在那場潑天功勞中未取一分封賞,將所有功勞與聲譽盡歸於陛下。
    此等救駕護國之功,此等忠貞不二之心,此等不居功、不矜傲的品性,早已超越了尋常的君臣之誼。
    今日這遼王爵位,在許多人看來,不僅是酬謝東征滅國之功,更是對往昔那場被刻意淡化的救駕之功的一次總清算和——遲來的補償!
    陛下將兩次不世之功並賞,誰又能?誰又敢有半分異議?
    慶帝將百官的反應盡收眼底,滿意地微微頷首。他重新看向依舊跪地的賈玌,語氣放緩,卻帶著不容拒絕的力度:
    “天戈,看到了嗎?文武百官,天下人心,皆認為汝當得起此榮爵!朕,又豈能虧待於你?”
    “所以......”
    他頓了頓,情不自禁的伸出手,聲音中帶上了一絲難得的、幾乎可稱為私誼的真摯:
    “起身吧,遼王!”
    這五個字,如同洪鍾巨呂,重重地敲擊在太廟廣場的每一塊金磚上,回蕩在每一個人的心頭,餘音嫋嫋,經久不息。
    萬千目光聚焦之下,賈玌終於緩緩抬起頭。
    灑落在慶帝身上陽光,似為他明黃的龍袍鍍上一層耀眼奪目的金輝,那十二旒玉藻之後的目光,深邃、溫暖,卻又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此刻真宛如神明降世,向他伸出手!!!(在這裏應該要生成一張圖片,神明係列的慶帝!)
    賈玌的目光與慶帝的目光在空中交匯。
    那一刻,無需言語,過往的生死相托、並肩作戰、絕對的信任與毫無保留的支持,盡數在這對視中洶湧流淌。
    縱是心誌堅毅如鐵如賈玌,此刻鼻尖亦是不由得一酸,眼底難以抑製地泛起一層薄薄的水光。
    古往今來,出身帝王而能待臣推心置腹者,非漢昭烈帝爾。今於賈玌心中,複有一人——當今大慶皇帝——至治帝——秦戩!!!
    萬千心緒,最終隻化作一個動作。
    賈玌並未去握那隻代表無上榮寵的手,而是再次深深俯首,抱拳行禮,聲音清晰地響徹廣場:
    “臣,賈玌——領旨謝恩!”
    這簡潔有力的回應,一如他往日風格,卻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表達他此刻的決心與忠誠。
    “呼——”
    直到此刻,那些一直屏息凝神、緊張觀望的文武百官,仿佛才被允許呼吸一般,不約而同地、長長地舒出了一口氣。
    緊繃的氣氛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見證曆史的激動與釋然。
    慶帝看著再次行禮後堅定表態的賈玌,龍顏大悅,那由衷的欣喜和滿意幾乎要溢出眼眶。
    他就勢收回手,撫掌朗聲笑道:
    “好!好!得此柱石,乃朕之幸,亦是我大慶之幸!”
    他的笑聲爽朗開懷,感染了整個現場。
    丹陛之下,龍椅上的太上皇,不知何時已微微睜開了眼睛。
    他看著禦前那對君臣相得的景象,看著皇帝毫不掩飾的欣悅,看著賈玌沉穩領命的姿態,那蒼老憔悴的臉上,竟也緩緩浮現出一絲極其微弱、卻真實存在的笑意。
    他什麽也沒說,隻是靜靜地望著,心中忽然湧起一絲惡趣味,眼中閃過一絲玩味光芒。
    隨著賈玌終於接下王爵,正式站起身來。
    整個太廟廣場在短暫的寂靜後,瞬間爆發出更加熱烈、更加由衷的山呼海嘯般的朝賀聲,聲浪一浪高過一浪,直衝雲霄:
    “臣等恭賀陛下!恭賀遼王殿下!”
    “陛下聖明!遼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天佑大慶,國運永昌!”
    中和韶樂再次高奏,與這萬千歡呼融為一體,將這太廟獻俘封賞大典的氣氛推向了最頂點!
    陽光普照,旌旗招展,在這莊嚴肅穆的太廟之前,一代異姓親王,就此誕生!
    ......
    一口氣,準備享受這見證曆史後的餘韻之時——
    禦階之上的慶帝,卻並未宣布禮成起駕。
    他臉上的笑容微微收斂,轉而將目光投向了那張一直靜默的紫檀龍椅。
    與此同時,侍立在禦階旁的太子殿下,也似乎早有預料般,唇角含著一絲期待和玩味的笑意,同樣將目光望向了自家的皇祖父。
    一些敏銳的大臣立刻察覺到了這不尋常的動向。
    陛下和太子這是……?
    而那些剛剛從遼王封爵的震撼中緩過神來,甚至有些進入“賢者模式”、覺得今日再無大事的官員,見狀不由得再次提起了心神,疑惑地順著皇帝和太子的目光望去。
    隻見龍椅之上的太上皇,正饒有興致地打量著禦前剛剛受封的遼王,以及周圍那些麵露茫然或疑惑的臣子。
    慶帝對著太上皇的方向,微微提高了聲音:
    “父皇,遼王已受冊封。您先前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