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天威浩蕩止幹戈
字數:8911 加入書籤
西遼,虎思斡耳朵,王庭。
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來。
自宰相斡裏剌風塵仆仆趕回王都,匆匆入宮稟報後,阿剌木沙汗便即刻召集了所有核心重臣。
此刻,殿內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略顯疲憊的斡裏剌身上,空氣中彌漫著不安與焦灼。
阿剌木沙汗身子前傾,眉頭緊鎖,率先打破了沉默,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沙啞:
“斡裏剌,你......你回來得如此之快,莫非......莫非此次出使大慶,並不順利?可是那慶國皇帝,不願接納我等?”
他話語中充滿了擔憂,似乎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幾位大臣也紛紛附和,麵露憂色。
斡裏剌深吸一口氣,拱手道:“回稟大汗,並非如此。大慶皇帝陛下,已準允我西遼內附之請!”
“什麽?準了?!”
此言一出,如同在死水中投入一塊巨石,殿內瞬間響起一片壓抑不住的驚呼和抽氣聲。
阿剌木沙汗猛地睜大眼睛,身體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臉上瞬間湧上狂喜之色:
“好!好啊!天不亡我西遼!宰相,你立下大功了!”
群臣亦是麵露喜色,仿佛在無盡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線曙光。
然而,這喜悅並未持續太久。
一位大臣像是忽然想起了什麽,急聲追問道:
“宰相大人,既然天朝已準我所請,那......那天兵何時可至?援軍幾何?由哪位將軍統帥?”
這個問題瞬間將所有人從狂喜中拉回現實。
是啊,稱臣隻是第一步,關鍵的援軍呢?
所有目光再次灼灼地盯住斡裏剌。
斡裏剌麵對眾人期盼的眼神,喉頭滾動了一下,略顯艱難地開口:
“慶國陛下......並未即刻派遣援軍。”
“什麽?未派援軍?”開口的那位大臣臉上的喜色瞬間僵住,聲音陡然拔高,“那......那他們是何意?莫非隻是口頭應允,實則坐視不理?”
另一位性急的武將忍不住踏前一步,語氣帶上了幾分不滿和焦躁:
“不出兵?不出兵如何能退蒙古鐵騎?難道指望我等殘兵自己能守住嗎?這......這豈不是兒戲!”
“對啊......那咱們出使慶國,豈不是白去了!?”
“......”
一時之間亂成一團,議論聲、質問聲、抱怨聲甚至隱約的啜泣聲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末日將至的惶惑不安。
斡裏剌連忙解釋:“慶國陛下已遣派欽差使團,持天子詔書,前往蒙古軍中宣讀敕令,命烏力罕即刻罷兵退去......”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一聲嗤笑打斷。
一位素來與斡裏剌政見不合的老親王捋著胡須,搖頭冷笑,麵帶不可思議:
“詔書?嗬嗬,宰相大人,你莫不是被漢人忽悠傻了?那烏力罕狼子野心,豈是區區一紙詔書便能喝退的?他若真如此聽話,當初又怎會興兵來犯?”
“正是此理!”立刻有人附和,“蒙古人兵鋒正盛,眼看破城在即,怎會因一紙空文便放棄嘴邊的肥肉?慶國此舉,不過是敷衍了事,全個麵子罷了!根本未曾真心助我!”
“枉我等還以為找到了救命稻草,原來隻是鏡花水月!”
“早知如此,還不如......”
殿內瞬間被失望、質疑甚至嘲諷的聲音淹沒。剛剛升起的希望被徹底打碎,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絕望和一種被戲耍的憤怒。
阿剌木沙汗臉上的喜色也早已消失無蹤,麵色重新變得灰敗,無力地靠回王座,眼中一片死寂。
斡裏剌張了張嘴,還想再說什麽,但在滿殿的悲觀與指責聲中,也顯得蒼白無力。
其實他心中何嚐沒有同樣的疑慮?
為什麽慶國僅僅出動一份詔書......!?
可隻是作為力主此策之人,他不能表露半分。
殿內剛剛升起的些許喜悅瞬間凝固,隨即被更深的焦慮和不確定所取代。
沉默了片刻,那位與斡裏剌政見不合的老親王率先開口,沒有厲聲指責,而是眉頭緊鎖,語氣沉重,帶著實實在在的憂慮:
“僅憑一紙詔書?”他緩緩搖頭,目光掃過在場眾人,最後落在斡裏剌臉上,“宰相,非是老夫質疑你的判斷。
隻是那烏力罕的野心,你我皆知。他傾盡全力,誌在吞並我西遼,如今勝券在握......僅憑大慶皇帝一道的敕令,真能讓他甘心放下到嘴的肥肉,勒住戰馬的韁繩?”
他的疑問,道出了在場幾乎所有人心中的隱憂。
另一位掌管財政的大臣撫額歎息,聲音裏充滿了疲憊與現實的壓力:
“親王所慮甚是。為了此次出使,國庫擠出了最後一批像樣的貢品,車隊耗費亦是不菲。我等原盼著能換來實質性的援手,哪怕隻是糧草軍械,也能助我軍多支撐幾日。可若......若最終隻是......”
他的話沒說完,但意思不言而喻:若最終無效,那這點寶貴的資源就等於白白浪費了,而西遼可能連最後掙紮的力氣都沒有了。
一位將領忍不住接口,他的焦慮更為直接:
“大汗,宰相!並非末將怯戰!隻是前線軍情如火,亦雀兒城每日都在告急!將士們盼援軍如盼甘霖!如今卻等來......等來一紙文書?這......這消息若傳回軍中,恐......恐士氣頃刻瓦解啊!”
斡裏剌麵對這些沉甸甸的疑問,嘴唇動了動,他無法給出百分之百的保證。
他隻能硬著頭皮,“諸位所慮,我豈能不知?然此策已是當時情境下,所能爭取到的最佳路徑。
大慶乃蒙古名義宗主,其詔書自有天威。烏力罕雖桀驁,亦不得不權衡公然抗旨的後果!除此以外,我等......還有何路可走?”
他最後一句反問,讓殿內再次陷入沉默。
是啊,除了賭大慶的權威,西遼還有別的選擇嗎?
似乎並沒有。
但這並不能消除人們心中的巨大不安。
阿剌木沙汗聽著臣子們憂心忡忡的議論,看著斡裏剌承受壓力的模樣,剛剛亮起的眼神又黯淡下去,隻剩下無盡的疲憊和聽天由命的茫然。
他無力地揮了揮手,似乎不想再爭論什麽:
“事已至此......唯有......唯有靜觀其變了。但願真主庇佑......”
一瞬沉寂。
老親王繃著臉,第一個合十垂頭。
指尖骨節凸起。
群臣一個接一個抬手,合掌,抵住心口。
低語聲嗡起:
“真主......”
“庇佑!”
“......憐憫!”
聲音起初散亂,漸漸匯成一片焦灼的哀鳴。
那哀沉的祈禱聲幾乎成了唯一的回響,在空曠大殿裏盤旋,更添悲愴。
見此一幕,阿剌木沙汗再無言語,目光空洞洞地穿透了殿中祈禱的人群,望向外殿高檻之外,那片庭院空曠的天空。思緒不知飄於何地,瞳孔失焦。
寂靜,在沉重的禱聲背景裏發酵。
突然!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喧囂由遠及近,奔跑聲、衛兵嗬斥聲混雜著某種瘋狂的呼喊,突兀地撕裂了殿內的死寂。
阿剌木沙汗渙散的眼神微微一凝。
沒等眾人反應——
“報——!!!”
一聲拉長了調的呼喊聲,如同利箭般穿透了王庭的喧囂,自殿外由遠及近急速傳來!
這聲報喊得如此淒厲突兀,以至於殿內所有人的祈禱都像是被一刀切斷般,戛然而止!
所有人都猛地轉頭,驚疑不定地望向大殿門口。
緊接著,一名風塵仆仆、甲胄歪斜的傳令兵,在侍衛的帶領下,踉蹌著撲入大殿。
更因跑得太急,體力透支,直接摔倒在地,但他立刻掙紮著抬起頭,朝著眾人大喊道:
“大汗!退了!退了!蒙古人退兵了!!!”
“......”
整個王庭瞬間陷入了落針可聞的寂靜。
所有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術,呆立當場,臉上的表情全都凝固了,仿佛沒聽懂這句話。
阿剌木沙汗身體猛地一顫,像是被電擊一般,從王座上緩緩站起,身體前傾,眼睛死死盯著那名傳令兵:
“你......你說什麽?再說一遍?!何處退兵?可是......可是蒙古人的詭計?誘敵之計?!”
那傳令兵激動得涕淚橫流,語無倫次,卻無比肯定地嘶吼著回答:
“是真的!大汗!千真萬確!亦雀兒城圍已解!蒙古大軍從昨夜便開始拔營,今晨已全部後撤三十裏!看動向,非是誘敵,輜重營寨皆已隨行,是真退兵啊!是真的退兵啊大汗!”
“這......這怎麽可能......”
方才叫抨擊著斡裏剌的老親王瞠目結舌,臉上的血色瞬間褪得幹幹淨淨,下意識地喃喃自語,仿佛聽到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位大臣一個箭步衝到傳令兵麵前,幾乎是將他從地上提起來,急聲追問:
“蒙古退兵?為何突然退兵?可是蒙古內部生變?或是天降災厄?還是......還是其他?!”
傳令兵猛搖頭,大口喘著粗氣,斷斷續續卻異常清晰地喊道:
“不......不是!小人聽聞,是......是慶國的天使到了蒙古金帳!就在昨日!宣讀了皇帝的聖旨後,那烏力罕......便下令退兵了!是真的!慶國的使團此刻正在來王都的路上!!”
“轟——!”
這個消息,比方才得知退兵本身,更加具有毀滅性的衝擊力!
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被無形的巨錘砸中,猛地、齊刷刷地再次聚焦到站在中央、原本已被定為“罪人”的宰相斡裏剌身上!
僅僅是一紙詔書!
慶國未曾派遣一兵一卒!
真的......真的就憑天使宣讀了一道聖旨,那凶焰滔天、將他們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幾乎要滅國的蒙古鐵騎,就真的乖乖退兵了?!
那位老親王像是被抽幹了所有力氣,踉蹌著後退一步,臉上火辣辣的,仿佛被無形的手掌反複抽打了無數次,所有之前的譏諷、指責和憤怒都化為了極致的荒謬和駭然。
他張著嘴,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阿剌木沙汗緩緩坐回王座,手指不受控製地劇烈顫抖起來,他望著斡裏剌,又仿佛透過他望著遙不可及的東方,喃喃道,聲音輕得像夢囈:
“一紙詔書......竟真能退卻萬千虎狼之師......這......這便是天朝上國之威嗎......”
他的聲音很輕,卻如同驚雷般炸響在每個人的心底。
斡裏剌深深吸了一口氣,努力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穩,沉聲接話,語氣中充滿了後怕與無限的敬畏:
“烏力罕桀驁不馴,竟對大慶皇帝敬畏至此......慶國之強盛,天威之浩蕩,遠超我等想象......”
群臣相顧駭然,此刻他們才真正明白,“大慶藩屬”這四個字背後,所代表的究竟是怎樣的份量與絕對的威懾!
阿剌木沙汗猛地再次站起身,臉上再無半分頹唐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劫後餘生的狂喜和前所未有的堅定與敬畏。
他朗聲下令,聲音雖然微微發顫,卻異常響亮:
“快!立刻以最高規格準備!迎接天朝使者!”
“另,擬旨!本王要再修謝表,備厚禮,遣使再赴天京!叩謝大慶皇帝陛下活國救民之天恩!自今日起,我西遼上下,需謹遵臣禮,永世不負天朝!”
“臣等遵旨!”
這一次,滿殿文武的回答前所未有地整齊劃一,聲音洪亮,充滿了發自內心的戰栗、狂喜與絕對的臣服。
再無絲毫疑慮,再無半分不甘。
東方那個帝國的形象,從未如此刻般巍峨、強大、且不可違逆。
......
五軍都督府,值房
數日後,來自西北的八百裏加急軍報,經由通政司,最終被呈送到了五軍都督府大都督、遼王賈玌的公案上。
值房內,賈玌並未身著王袍,而是一身便於行動的玄色常服,正批閱著各地衛所送來的文書。
親衛統領林宇侍立一旁,如同沉默的山嶽。
下首的位置上,坐著奉詔前來商議北疆軍務的武定侯熊文龍。
一名掌案經曆官恭敬地將那份封著火漆的軍報放在案頭,低聲稟道:
“王爺,安西衛急遞,事關蒙古與西遼。”
賈玌筆下未停,隻淡淡“嗯”了一聲,直至處理完手中那份關於漕運護衛的條陳,方才擱下筆,拿起那封軍報。
他拆開火漆,展開軍報,目光迅速掃過其上文字。
內容正是西遼王庭發生的一切,以及蒙古大軍已依詔後撤三十裏,並有繼續北返跡象的詳細奏報。
賈玌的臉上沒有任何意外的神色,平靜得如同隻是看到了一份日常的糧草調度文書。
唯有唇角,極其微不可察地向上揚起了一個細微的弧度,快得仿佛從未出現過。
他隨手將軍報遞向一旁的熊文龍。
熊文龍接過,快速看了一遍,即便是他這般見慣了風浪的悍將,虎目中也不由得掠過一絲驚歎,甕聲道:
“王爺神機妙算。烏力罕......果然退了。”
賈玌起身,緩步走至窗前,負手望向窗外庭院中蒼翠的鬆柏。
夕陽餘暉透過窗欞,為他挺拔的身姿鍍上了一層淡淡的金邊。
他沒有回應熊文龍的讚歎,仿佛那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沉默了片刻,他望著天邊那輪即將沉下的紅日,用一種隻有自己才能聽清的聲音,輕輕喃喃道:
“至此......北疆百年烽煙,可定矣。”
“本王......也總算能歇歇了!”
聲音消散在值房的寂靜裏,卻仿佛為一段波瀾壯闊的征途,暫時畫下了一個休止符。
天下,似乎真的迎來了久違的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