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陶朱公三散家財

字數:2840   加入書籤

A+A-


    範蠡輔佐越王勾踐時,辛苦慘淡,勤奮不懈,二十多年日複一日,從不抱怨,從不停歇,最終消滅了吳國,一洗會稽之敗的恥辱。成為一方霸主。
    越軍乘勝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室,勾踐就此稱霸中原。越國中原稱霸,範蠡功勞最大,勾踐封範蠡為上將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功臣。
    範蠡是智者,他認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激流勇退才是正確的選擇。範蠡知道勾踐的為人,可與共患難,不可同富貴。於是寫信辭別勾踐說:“做為臣子,君王憂愁,臣子就應該勞苦,君主受辱,臣子當死。以前你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沒死,就是為了報仇雪恨。如今會稽之恥已雪。就請君王賜我一死。”
    越王勾踐再三挽留,上將軍範蠡,還是收拾細軟珠寶,帶著家人與仆人從海上乘船離開了越國。勾踐為了表彰範蠡的功績,盡管範蠡離開了越國,越王勾踐還是把會稽山,封給範蠡作封地。
    範蠡渡海首先來到齊國,更名改姓,自稱“鴟夷子皮”,在海上耕作,艱苦奮鬥,父子合力治理產業,沒過多久,積累的財產就有幾十萬。齊國人聽說他賢能,就有人推薦他去做齊國的相國。
    範蠡慨然長歎道:“居家置業就積累千金財產,做官就達到了卿相的高度,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極限了。長久享受這樣尊貴的地位,是不吉祥的。”
    於是範蠡歸還相印,散盡家產,送給那些知音好友,同鄉鄰裏,隻帶著貴重物品,秘密離開了,到陶地住下來。他認為這裏是天下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非常暢通。在這裏經營生意,可以發財致富,自稱陶朱公。
    在陶地,陶朱公又開始了新的營生。他憑借著敏銳的商業頭腦和多年積累的經驗,很快便在市場中嶄露頭角。他洞察著各地的貨物供需,精準把握商機,生意越做越大,沒過幾年,又積累起了巨額財富。
    然而,樹大招風。當地一些眼紅他財富的商人聯合起來,設計陷害他。他們買通官員,誣陷陶朱公偷稅漏稅、囤積居奇。官府很快上門查抄,將他的產業封了個嚴嚴實實。陶朱公並不慌亂,他暗中派人收集那些商人勾結官府的證據。
    他帶著證據找到了當地一位正直的老臣。老臣被他的智慧和勇氣所打動,出麵為他主持公道。最終,真相大白,那些陷害他的商人受到了懲罰,陶朱公不僅拿回了產業,名聲更是傳遍了四方。此後,他繼續在商海遨遊,一邊積累財富,一邊救濟百姓,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傳奇人物。
    朱公住在陶地時,生的兒子剛成年,因家境好,這個小兒子沒有吃苦受累。朱公的次子在楚國殺了人,被楚國關押起來。朱公說:“殺人抵命,這是常理。可我又聽說,家有千金的兒子,不會在鬧市被殺。”
    朱公便派他的小兒子去探望他的二兒子,並準備好一千鎰黃金,裝在麻袋裏,用一輛牛車拉著,派他的小兒子,去救他的二兒子。然而,大兒子卻堅決要求去。他覺得自己是長子,理當承擔起這份責任,而且他認為父親不信任自己,隻看重小兒子。
    朱公拗不過他,隻好讓大兒子去,並寫了一封信,讓他交給自己在楚國的老朋友莊生,還再三叮囑大兒子:“到了楚國,把金子送到莊生家,一切聽他安排,千萬不要和他爭論。”
    大兒子領命而去。到了楚國,他按照父親的指示找到了莊生。莊生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大兒子將金子和信交給莊生,莊生說:“你趕緊離開,不要停留,等你弟弟出來,也不要問原因。”
    大兒子表麵答應,卻並未離開,而是偷偷留在楚國,用自己剩下的錢財去打點其他權貴。莊生雖窮,但為人正直,他收下金子隻是為了讓朱公兒子安心,打算事情辦成後再歸還。
    莊生為辦成這件事,特意入宮拜見楚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大王應該引起重視。”
    楚王平時非常相信莊生,就問:“那該怎麽辦呢?”
    莊生說:“隻有實行仁義道德,才可以免除災害。”
    楚王說:“您不用多說了,我會實施。”
    楚王聽信莊生的勸告,施仁政,準備特赦一批罪犯,這其中就有朱公的二兒子。
    楚王答應了。大兒子聽說楚王要大赦,覺得弟弟本來就會被放出來,那送給莊生的金子就浪費了,於是又去把金子要了回來。
    莊生被小兒輩欺騙,深感羞恥,十分惱怒,又進宮拜見楚王說:“我上次所說的某星宿移位的事,您說要實施仁政來免除。現在我在處麵聽路人說,陶地的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後被楚囚禁,他家大兒子拿很多錢,賄賂您身邊的人,所以君王並非體恤楚國人而實施大赦,卻是因為朱公兒子的緣故。”
    楚王聽了莊生的話,大怒說:我雖然無德,怎麽會因為朱公的兒子而布施恩惠呢!”
    楚王下令,先殺了朱公的二兒子,第二天才下達赦免的詔令。
    結果,朱公的二兒子就這樣丟了性命。大兒子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到家,朱公早有預料,長歎一聲:“我就知道讓他去會有這樣的結果,他從小和我一起吃苦,太看重錢財了。”
    至於他的小弟弟,一生下來,就看到我很富有,乘坐上等車,駕著千裏馬去打獵,哪裏知道錢財是怎麽來的,所以把錢財看的很輕,棄之也毫在吝惜。
    原來我打算讓小兒子去,本就是因為他舍得棄財,但長子做不到,所以卻害了弟弟,這合乎情理,不值得悲痛,現在二兒子的屍體已經送回來了,就沒什麽可後悔的了。
    範蠡曾三次搬家,馳名天下,後老死在陶地,世人相傳叫他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