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鄭文公失禮被圍
字數:2840 加入書籤
                    鄭文公即位之後,雖然沒有什麽作為,但不折騰,是個看攤守業形的平庸君主。對老百姓施仁政,人民安居樂業。這樣平平安安的日子一過就是二十多年,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與諸侯和平相處,相安無事。
    鄭文公有一個侍妾叫燕吉,有一天夢到上天賜予她一株蘭草說:“我是伯鯈,是你的祖先。用蘭草做你的兒子,蘭草有濃烈醇正的香氣。”
    侍妾燕吉感到奇怪,就把這個夢告訴了文公,文公當晚便臨幸了她,還贈她一盆蘭草作為憑證。不久燕吉懷孕,生一個兒子,取名為蘭,就是公子蘭。
    鄭文公三十六年,晉公子重耳路過鄭國,鄭文公沒有按禮節招待他。鄭文公的弟弟叔詹說:“重耳是賢德之人,又和我們是同宗,他窮困的時候路過您這裏,你不能對他無禮,應該以禮相待。”
    文公說:“諸侯流亡的公子,路過此處的多了,要都按禮節招待,那可是一大筆錢,又要多收賦稅,增加百姓的負擔。我是國君,要為百姓著想。”
    叔詹又道:“您若不以禮相待,就殺了他,免得日後成為鄭國的禍患。”
    文公卻不屑地擺擺手,並未把叔詹的話放在心上。
    幾年後,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繼承君位,就是晉文公。鄭國自從當年晉文公路過時,沒有按照禮節接待公子重耳,就背叛了晉國,投靠了楚國。鄭文公四十一年,鄭國幫助楚國攻打晉國。
    鄭文公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聯合包圍了鄭國。晉文公為了報複鄭國幫助楚國打晉國,和當年鄭文公對重耳無禮之仇,聯合秦國一同攻打鄭國。鄭文公慌了神,急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當初鄭文公有三位夫人,五個受寵愛的兒子。可這幾個兒子太不爭氣,都因獲罪被貶。鄭文公很生氣,便把各位公子都趕走了。公子蘭逃到晉國,侍奉晉文公十分恭敬,晉文公十分寵信他。
    這次秦、晉兩國圍鄭,鄭公子蘭也跟著來了。他同晉文公說,想回鄭國當太子,晉文公答應了。鄭國被兩個強國圍困,舉國皆驚,不知所措。鄭文公派使者到晉軍大營請罪,使者見到晉文公磕頭如同搗蒜地說:“不知鄭國做錯了什麽事,竟然勞煩兩國大軍圍困。”
    晉文公說:“當年我逃亡路過鄭國,鄭國君不以禮相待,叔詹縱容鄭國君要殺了我。現在大兵壓境,就是想得到叔詹。”
    使者回到鄭都,向鄭文公做了匯報。鄭文公很害怕,不敢告訴叔詹。叔詹聽說後,對鄭文公說:“我告訴過您,您卻不聽,晉國果然成為我國的憂患了。現在秦、晉兩國包圍鄭國的原因在我,如果我死了,能夠使鄭國被赦免,我心甘情願去死。”
    於是叔詹就自殺了。
    鄭文公悔恨不已,卻也無計可施。此時,鄭國上下人心惶惶,百姓們擔憂戰火會破壞他們原本安寧的生活,而鄭文公也深知,自己的這一錯誤決定,給鄭國帶來災難。
    鄭國派人把叔詹的屍體送給晉國,晉文公說:“我一定要見一下鄭國國君,才肯離去。”
    秦、晉聯軍遲遲不肯離去,有要滅鄭的跡象,就在鄭國生死存亡之際。老臣燭之武求見鄭國君,說他有退敵之策。鄭文公有病急亂投醫,趕忙召見燭之武。燭之武雖已年邁,但眼神中透著睿智與鎮定。他向鄭文公說道:“君上,如今秦晉聯合,看似強大,實則各懷心腹事。秦國與晉國本就並非一心,秦穆公不會願意看到晉國獨大。臣願前往秦營,曉以利害,說動秦國退兵。”
    鄭文公聽後,猶如抓住救命稻草,忙不迭點頭應允。燭之武趁著夜色,縋城而出,直奔秦營。見到秦穆公後,燭之武侃侃而談說:“秦晉圍鄭,鄭亡,於秦無益。鄭國滅亡,土地隻會落入晉國之手,晉國實力增強,秦國則會相對削弱。若秦國退兵,鄭國願做秦國在東方的東道主,為秦國往來使者提供便利。”
    秦穆公聽後,心中一動,覺得燭之武所言甚是有理。經過一番權衡利弊,秦穆公決定退兵,並派杞子、逢孫、楊孫等將領駐守鄭國。
    秦、晉聯軍攻鄭,現在仗還沒打,秦軍便不辭而別,私自退兵了。晉文公心裏很是不爽,但也沒有辦法。秦軍撤了,晉軍騎虎難下,撤軍太丟人,不撤軍,憑晉軍自己的力量,很難攻下鄭國都城。
    燭之武勸退秦軍,鄭國暫時免去滅國之禍,鄭文公長舒一口氣,對燭之武感激不已。但晉軍沒有撤,鄭文公還是憂心忡忡。燭之武說:“晉軍會撤,但他一定會找一個撤軍的理由,鄭國答應了,晉軍就撤回了。
    正如燭之武所言,晉文公派使者見鄭文公,要送鄭公子蘭回到鄭國做太子。鄭文公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麵他不舍得輕易將太子之位給予子蘭;另一方麵,晉國勢大,若不答應,晉軍很可能繼續攻城,鄭國危矣。
    大臣們也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應答應晉國,保鄭國平安;有人則覺得子蘭久居晉國,恐日後親晉,對鄭國不利。
    鄭文公沉思良久,最終長歎一聲,為了鄭國的安危,他不得不妥協。他派人回複晉文公,同意子蘭回國做太子。
    鄭國答應了晉國的要求,與晉國訂立盟約,立公子蘭為太子,晉軍隨後才撤離回國。
    晉文公得到答複後,便下令晉軍撤回。鄭國百姓聽聞晉軍撤離,無不歡呼雀躍,鄭國又一次度過了危機。
    子蘭回到鄭國後,表現得謙遜有禮,積極參與朝政,逐漸贏得了鄭文公和大臣們的認可。鄭文公也慢慢放下了心中的芥蒂,開始真心培養子蘭。鄭國在這場風波後,也恢複了往日的平靜,百姓繼續安居樂業。
    鄭文公在位四十五年,鄭文公去世,太子蘭繼承君位,就是鄭繆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