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都是羹湯惹的禍

字數:2660   加入書籤

A+A-


    鄭文公去世後,太子蘭繼承君位,就是鄭繆公。繆公新立,立足未穩,秦國駐鄭國的奸細,便向秦國傳遞消息,告訴秦穆公說:“鄭國北門已在我們掌握之中,秦軍要伐鄭,願做內應。”
    秦穆公得到了這個消息,覺得這是討伐鄭國最佳時機。鄭國君剛剛繼位,政局未穩,城中又有內應,如果出兵,一定會獲得成功。秦穆公決定,派一支隊伍,偷襲鄭國北門。
    於是秦穆公點齊兵馬,命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領率領大軍秘密向鄭國進發。秦軍一路急行,很快就到了滑國地界。此時,鄭國的商人弦高正趕著一群牛準備去周都洛邑販賣,恰好遇到了這支秦軍。
    弦高看出了秦軍的意圖,急中生智,一麵派出手下人星夜趕回鄭國報信,一麵挑選了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裝作鄭國的使者,前去犒勞秦軍。弦高見到孟明視,說道:“寡君聽聞貴軍不遠千裏而來,特派我前來犒賞三軍。”
    孟明視等人大驚,以為鄭國已有防備,偷襲之計恐難成功。而此時,鄭國接到弦高的報信後,鄭繆公立刻派人去查看秦國奸細的動靜,發現他們果然已準備好做內應,便果斷將他們拿下。孟明視無奈,隻好放棄伐鄭,順手滅了滑國後班師回朝。
    鄭國商人弦高的急中生智,破壞了秦國偷襲鄭國的計劃,也使鄭國躲過一劫。鄭繆公接見了商人弦高,並要封他為大夫的職位,弦高沒有接受。弦高辭謝道:“我本是一介商人,此次不過是機緣巧合,盡了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若因此接受大夫之位,恐天下人說我借國難謀私利。
    ”鄭繆公聽後,對弦高愈發敬重,雖不再提封官之事,但賞賜了大量金銀財寶。弦高收下賞賜後,並未據為己有,而是將其分發給了鄭國受災的百姓。此事傳開後,弦高的名聲傳遍了各個諸侯國。
    周邊一些國家聽聞鄭國弦高如此忠義且聰慧,便有了與鄭國交好的想法。而秦國那邊,秦穆公得知計劃失敗,心中惱怒,但也對弦高的機智頗為讚賞。他暗中派人去了解弦高,想看看這究竟是怎樣一個奇人。隨著時間推移,弦高的善舉和智慧,讓世人讚歎道:“鄭國的商人都如此愛國,想滅鄭國真的不容易。”
    鄭國雖是小國,但在莊公時期卻可以稱霸一方,諸侯對鄭國尊重有加,但現在的鄭國已經淪落到受諸侯欺淩的地步。秦晉剛剛撤離,楚宋又找上門來,宋國華元聯合楚國攻打鄭國。
    華元宰羊犒賞三軍,卻沒給駕車人羊斟吃,羊斟很生氣。等到作戰的時候,羊斟懷恨在心,故意把戰車趕到鄭軍陣地裏。華元稀裏糊塗就被鄭軍活捉,宋軍沒了主帥,頓時大亂,鄭軍趁機出擊,將宋軍打得大敗。
    楚國見宋軍潰敗,也不敢貿然進攻,隻好退兵。此役之後,鄭國士氣大振,鄭繆公重賞了參戰將士。而羊斟逃到了魯國,他的行為遭到世人唾棄。鄭國雖暫時擊退了楚宋聯軍,但鄭繆公深知,鄭國地處四戰之地,想要長久安穩,必須加強自身實力。
    鄭繆公在位二十二年,去世後由他的兒子公子夷繼承君位,就是鄭靈公。鄭靈公即位,楚國想和鄭國搞好關係,便派人給鄭靈公送去楚國的土特產。楚國是水鄉,盛產美味黿。黿味美湯鮮,十分珍貴。鄭靈公命大廚燉一隻,準備中午享用。
    靈公的兄弟公子家、公子公趕巧這時拜見靈公。公子公對公子家說:“剛才我的食指動了一下,肯定會有珍異的食物等著我們。入宮後,看見靈公正在進食黿湯,子公笑著說:“果然如此。”
    鄭靈公見他發笑,心中不悅,問道:“你笑什麽?”公子公便將食指動便有珍饈的事說了。鄭靈公心中暗生一計,等黿湯燉好,分賜給大臣們時,故意不給公子公。公子公見自己沒份,十分惱怒,也不顧君臣之禮,徑直走到鼎前,伸出食指在湯裏蘸了一下,嚐了嚐味道後便揚長而去。
    鄭靈公怒不可遏,覺得公子公這是公然挑釁自己的權威,當下便與大臣們商議要殺掉公子公。公子公得知此事後,決定先下手為強,聯合公子家發動叛亂。趁夜潛入宮中,將鄭靈公殺害。可憐鄭靈公即位還沒多久,就因一碗黿湯丟了性命。
    公子家本不想參與此事,但被逼無奈隻能就範。此後,鄭國陷入了一場新的動蕩之中。鄭靈公因一碗黿湯,處理的不好,結果卻失了丟性。
    國不可一日無君,鄭國大夫想立靈公的弟弟公子去疾。公子去疾謙讓說:“一定要立賢德的人即位,而我並不賢德。一定要按長幼順序即位,公子堅比我年長。”
    大夫們覺得公子去疾說得在理,便立公子堅為君,即鄭襄公。襄公即位後,想把公子去疾等兄弟們都驅逐出國,他對公子去疾說:“我能登上君位,全仰仗你當初的謙讓。但如今我想讓咱們家族的其他人都離開鄭國,以保君位穩固。”
    公子去疾卻道:“若您要驅逐他們,那也把我一同驅逐吧,因為我們本就是一體。”
    襄公被他的話打動,便不再提驅逐之事,還讓兄弟們都擔任了重要官職。然而,鄭國此時內有動蕩後的不安,外有強國環伺。楚國對於鄭國接受了宋國賄賂,釋放華元這件事很生氣,楚國趁鄭國新君初立,便想再次施壓,派兵前來攻打鄭國。
    鄭襄公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公子去疾進言:“如今不可與楚國硬抗,可先向晉國求援,晉軍一到,楚國一定會撤軍。”
    鄭襄公權衡再三,最終聽從了他的建議,向晉國求援,晉軍到了,楚軍果然撤退,暫時化解了與楚國的危機。鄭國已經不起這麽折騰了,開始休養生息,以圖日後振興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