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黔南布依:水上人家、藍靛染布與龍舟節的回響鄉
字數:3299 加入書籤
離開黔東南那一日,我在榕江趕集路口回望了一眼山脊,群峰如浪、鼓樓如塔,歌聲還在山穀裏若有若無地飄著。
而當我踏上前往黔南的旅途,心境忽然變了。山不再密集如牆,而是開始緩緩開闊;水開始多了起來,田野稠密,溪流密布。貴州的語言開始變軟,風聲也變輕。那是一種南方獨有的“低音氣質”——輕,卻有回響。
黔南,是貴州最“水”的地方;也是布依族最多的地界。它不像黔東南那樣高亢,也不像貴陽那般都市化,它像一盞溫熱的青瓷杯,在你旅途勞頓時遞過來,不聲不響,卻恰好入口。
我在都勻下車,天正落雨。雲浮低山,街道濕潤,車輪聲在青石板上回蕩著舊城的回音。我翻開地圖,在貴州南部緩緩畫下紅圈,寫下:
“第131站:黔南布依。她不歌唱,卻自成樂章;
她不爭風頭,卻懂風與水之間最溫柔的交匯。”
一、荔波小七孔:水作畫軸,翠為墨筆
我第一站去了荔波。
這是被譽為“中國南方最美水世界”的地方。山水之間,布依人家散落在河穀與濕地之間,石橋橫跨,翠竹扶岸,水如玉帶環腰、碧鏡照天,仿佛一筆一畫寫在山水間的遊詩。
我步入小七孔古橋時,霧氣未散,橋下河流輕輕湧動,青苔覆蓋的石階濕潤而柔軟。我脫了鞋,坐在橋頭,看山、聽水,和一位當地婦人閑聊。
她說:“這水從沒斷過。我們布依人說,水不斷,心就不斷,家也不斷。”
我問:“你們信水神嗎?”
她點頭:“水是我們嫁女兒要過的門檻,是我們過年的第一碗湯。”
我寫下:
“黔南之水,是母親的聲音,是新娘的麵紗,
是孩子出生時洗腳的第一瓢,是老去時送別的最後一捧。”
二、布依寨裏:藍靛布下的女人世界
從荔波回到獨山,我特意去了一個以藍靛染布為傳統的布依村寨。
那是一個靠山而建的村落,家家門前掛著藍靛布:深藍、淺藍、碎花、條紋……風吹布動,如雲下波濤。幾位布依族婦女坐在屋前的榻上,手裏不停地翻染、搓布、壓花。
我請教一位老奶奶,她叫韋六花,一生隻做藍布。她說:“藍色,是水留給我們的顏色。我們穿在身上,就像水把我們包著。”
我試著親手染一塊布,卻總不均勻,奶奶拍拍我手說:“你心還不夠沉,染布要沉,像等雨來。”
我忽然明白,這不是技藝,是一種心境。
我寫下:
“布依人的布,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記得;
記得水從哪來,風怎麽吹,心怎麽才不會亂。”
三、都勻老街:茶香石路與城市的反側之聲
回到都勻市區,我花了一天時間逛了老城區。
這是一座被稱為“南方橋頭堡”的小城,曆史上是貴州通往廣西與兩廣貿易的重要節點。老街曲折,茶館林立,房屋以青磚黛瓦為主,雨後的街麵一片柔光。
我走進一家百年茶館,店裏坐著幾位老茶客,喝的是“毛尖”,說的是老家事。老板姓王,是都勻土著,給我泡了一壺,茶湯青黃,回甘極深。
我問:“你們都喝這個?”
他說:“都勻人不喝甜水,隻喝苦後回甜的東西。”
這句話讓我沉思。
我寫下:
“都勻像它的茶,初嚐平淡,入喉微苦,最後一縷甜像城市底色,
不炫目,卻耐看;不熱烈,卻長情。”
四、龍舟節日:河上競速與族群記憶的流動節奏
在貴定,我意外趕上了布依族的端午龍舟節。
不同於江南的鼓聲震天,這裏的龍舟更像一場山水禮儀——人們唱著布依語的鼓勁歌,船頭插滿稻草和銀飾,老人站在岸邊為參賽者灑水祈福,孩子穿著盛裝奔跑在河堤上。
我隨一隊船手徒步返回村寨,船上綁著祈福繩,背上背著家釀糯米酒。船隊的領頭人是一位三十出頭的青年,他說:“我們祖祖輩輩住水邊,龍舟不是比快,是比哪家水神更歡喜。”
我寫下:
“龍舟不隻是競技,是一座族群向水致敬的儀式;
水動,舟動,人動,心動;這一動,就是百年。”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黔西南
黔南,是我進入貴州以來最柔軟的一章。
這裏不高調,卻精致;不纏人,卻讓你依依不舍。她不拿歌聲震懾你,卻用水聲緩慢滲入;她不讓你一眼就愛上,卻讓你回頭時仍覺得不舍。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貴州南部湖網密布之地緩緩落筆:
“第131章,黔南布依已記。
她是貴州的溫柔鄉,是群山之間的一灣慢水,是以藍為魂、以茶為骨、以水為命的民族回響。”
下一站,是黔西南。
我要從河穀進入高原,從柔軟走入蒼勁,去興義,去萬峰林,去布依與苗族並肩勞作的土地,去那片山峰橫列如軍陣的奇地。
我背起行囊,輕聲說:
“水送我來,石將我迎——黔西南,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