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綿陽:科技為骨,詩意為魂——涪江水畔的雙重引力章
字數:3484 加入書籤
從資陽出發,火車向北,穿過廣袤的川中平原,越過岷江支流涪江,一座既高精尖又溫柔浪漫的城市浮現在眼前——綿陽。
初到這座城市,站台廣播裏回蕩著:“歡迎來到中國科技城。”但我很快發現,它並不隻是科技城那麽簡單。
這座城市一邊承載著國家級科研項目、一邊孕育出無數流傳千年的詩篇;一邊有實驗基地嚴密設防、一邊有李白故裏墨香流轉;一邊是兩彈一星的靜默鋒芒,一邊是涪江夜色下的青年歌聲。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涪江環繞、川西北門戶之地落下紅點,寫下:
“第147站:綿陽。她不靠標簽生存,卻能在每一場風雨裏,
讓科學和情感並肩,讓理性和浪漫同行。”
一、“中國科技城”:無聲裏的重量
我第一站去了綿陽國家高新區。
這裏匯聚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物院)、九洲集團、長虹公司等一批重量級科研力量,是中國西部科技核心區域之一。
中物院外圍一片靜默,安檢森嚴,四周布有深綠林帶與高牆。曾有人告訴我,這裏是“兩彈一星”理論計算的最前線,是中國戰略安全的幕後擔當。
一位本地出租車司機小聲說:“我們這裏的牛人從來不出現在新聞上,他們加班一周也沒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麽,但整個國家的安全,很多時候就靠他們不出錯。”
我望著高牆外那片茂密的冷杉林,忽然感覺這裏不是沉默,而是一種守口如瓶的擔當。
我寫下:
“綿陽的科技,不是用來展示的,而是用來守護的;
這裏的光,不照舞台,隻照雷達盲區。”
二、李白故裏:在高密度理性背後的一首詩
第二天,我去了江油市青蓮鎮,那是李白的故鄉。
鎮不大,卻極美。涪江緩緩流過,翠竹倒映,青石板小巷鋪展而來。鎮口有李白雕像,神情灑脫,一手執劍,一手負卷,風吹衣角,如人間謫仙。
我在李白故居看到了他童年抄詩的石桌,書房的木窗開向江麵,有風飄進來,像一首開口前的詩。
導覽員說:“李白小時候不肯讀‘聖人書’,喜歡舞劍。到十四歲,才開始自己寫詩——寫得別人全傻了。”
我問:“你覺得綿陽人身上有沒有李白的影子?”
她想了想:“有,外表不顯山露水,骨子裏全是不服輸。”
我寫下:
“在中國科技最硬核的城市,偏偏生出一個最不羈的詩仙;
這不是反差,是這座城市人格的兩個維度——
一半如火箭上天,一半如涪江入夢。”
三、涪江之夜:江風微醉,燈火有情
夜晚,我走到綿陽主城區涪江岸。
沿江燈帶璀璨,步道整潔,情侶牽手緩行,老人聽著小曲搖扇,小孩子在水霧廣場裏嬉戲。遠處大橋燈光輝映,江水倒影迷離。
我在江邊的書吧小坐,點了一杯“涪江桂花茶”,店主是個中年男人,一邊擦杯一邊放起古琴。
我問他:“你覺得綿陽的夜算熱鬧嗎?”
他說:“我們不靠熱鬧活著。我們靠的是安心。”
我寫下:
“綿陽的夜,是一位沉穩的工程師下班後的呼吸;
是一座高智城市給人的一盞溫茶,一聲柔語,一道燈影。”
四、九洲大道與老工業記憶:鋼鐵背後的靈魂溫度
第三天,我去了九洲大道和老城區。
這裏既是新興科技產業鏈的核心區域,也是長虹、九洲、航發等老工業體係的“沉澱地”。
我在九洲廠區外一塊石碑前駐足,碑上刻著“厚德、篤行、精工、致遠”。路邊一位老技師正在等車,他手拎工具箱,鞋上滿是油印。
我問:“您還在上班?”
他笑:“退休了,但車間缺人,我就回來幫兩天。”
我問:“值嗎?”
他說:“不為錢,是手上那點東西,不想丟。”
我寫下:
“綿陽的老工業不是曆史,是一種手藝人的驕傲;
哪怕新科技席卷而來,他們仍願意用一顆螺絲的精度,守住一座城的風骨。”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遂寧
五天綿陽之行,我從中物院門外到青蓮詩樓,從江風夜話到老廠工技,再一次被這座城的“低頻氣質”所打動。
她不像一線城市那樣喧騰爆烈,也不像旅遊城市那般熱情四溢;她更像是一位背後站著的老朋友,不喧嘩、不追光、不爭席,卻總在關鍵時刻托你一把。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川西北平原與涪江分支交錯之地穩穩落筆:
“第147章,綿陽已記。
她是涪江水下的底氣,
是詩劍之間的溫度,
是一場中國智造與人格厚度的雙重答卷。”
下一站,是遂寧。
我要順涪江繼續東行,走進一座被譽為“川中佛都”的城市,去聽觀音信仰的餘音,去感受內斂柔靜中的溫和力量,去看一座“低調養心”的城市,如何在熱鬧時代留出一份寂靜與信仰。
我收筆立身,輕聲說:
“科技之後,是慈悲——遂寧,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