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遂寧:心有蓮花,水中見影——川中佛都的安寧之章
字數:3784 加入書籤
離開綿陽,我繼續順涪江而下,來到這座因水而生、因佛而盛的城市——遂寧。
初入城區,天正下著一場春雨。雨不大,卻細密溫潤,打在車窗上仿佛一層輕紗。我腦海裏浮現出一句話:“遂寧,是一座讓人願意停下來的城市。”
她不靠繁華奪人眼球,不靠山河奪人魂魄,卻以一種無形的安定感,把人心輕輕放下。她不喧嘩,但她的江水在說話;她不張揚,但她的信仰在流淌。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川中腹地、涪江流域溫潤地帶輕輕落筆,寫下:
“第148站:遂寧。她不是世界的中心,卻是內心的一角淨土;
一座城,可以讓你忘記奔跑,重新學會安坐。”
一、靈泉古刹:梵音不遠,蓮開心間
我第一站去了廣德寺靈泉古刹,這是一座曆史悠久的觀音道場,香火不熾,卻長明不滅。
走進山門,一股檀香混合著草木香撲麵而來。寺內無金碧輝煌,隻有灰瓦紅牆、木魚聲聲。三兩香客緩步繞佛,法師端坐講經,整座寺廟仿佛在時間之外存在。
我也隨眾默坐一刻,聽不懂梵語,卻聽懂了“靜”的力量。那種不是“安靜”,而是“止躁”的靜。
一位年邁法師見我徘徊,遞給我一杯茶,說:“世人忙在求高處,忘了高處不勝寒。遂寧好,是因為不爭高。”
我寫下:
“遂寧的佛,不是要人遠離塵世,而是教人在塵世中找回安靜;
她的信仰不是排斥,而是引導,不在廟裏,在心裏。”
二、觀音文化:慈悲不是退讓,而是方向
第二天,我參觀了中國觀音故裏文化博覽園。
館中展出大量關於觀音信仰在遂寧流傳、演變、民俗化的曆史脈絡。觀音像在此並不高不可攀,而是“鄰家菩薩”,她穿布衣,說白話,替人解夢,也做家事。
講解員是一位年輕誌願者,說話溫聲細語,言詞裏透出一種從小耳濡目染的“觀音式思維”。
我問她:“你覺得遂寧人信的到底是什麽?”
她說:“信的不是神通,而是溫和的選擇。”
我寫下:
“遂寧之觀音,不在天,不在廟,而在人心的‘第二反應’裏——
第一念是本能,第二念是慈悲,遂寧教你慢一點,選第二個。”
三、涪江水畔:靜水流深,日子不急
下午,我來到涪江兩岸濕地公園。
江水不寬不急,柳影隨風輕拂,岸邊步道上多是散步的老人、遛狗的夫妻與讀書的學生。我在一張木椅上坐下,對麵是一位釣魚大爺,戴著鬥笠,手中魚竿一動不動。
我問:“這江有魚嗎?”
他說:“有沒得無所謂,釣的不是魚,是氣。”
我笑:“那你每天都來?”
他回:“天天來。人啊,不求急進,求個順。”
我寫下:
“遂寧的江,不卷浪,不帶躁;
她像這座城,把你從行色匆匆的生活中慢慢取出,
還你一個可以順氣呼吸的節奏。”
四、船山學派:思想中的“內斂鋒芒”
遂寧還有一位了不起的哲人——王夫之,號船山先生。
第三天我拜訪了船山故裏陳列館。這位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在亂世之中寫出《讀通鑒論》《張子正蒙注》《尚書引義》等巨作,他的思想主張“理在民間”,不空談天理、不盲信權威。
講解員說:“船山子在遂寧出生,在衡陽立說,但他的骨氣是川中養出來的。”
我讀著牆上一句他留下的話:
“氣有剛柔,理有進退。”
我想起遂寧人身上那種“溫而不軟、退而不懦”的勁兒。
我寫下:
“船山的思想不是用於激變,而是用於守常;
他給遂寧留下一種骨氣——表麵從容,心中有鋒。”
五、靜心城市:內斂城市的獨特氣質
第四天我在城市街巷中穿行:步行街不喧囂,公交車廣播柔和,老人坐在公園打太極,孩子在樹下寫作業。生活節奏看似“緩慢”,卻不“懈怠”。
遂寧人不喜歡張揚,不追潮牌,不講極限,他們的標準是“舒服、可持續”。
一位開早餐店的阿姨告訴我:“城裏講的是‘心舒服’,不是‘人比人’。”
我吃著一碗遂寧麻辣粉,口感溫潤而後勁足,不爆辣,卻回甘良久。
我寫下:
“遂寧不爭口號,她用日常打底;
她不問你是誰,而是給你一杯熱茶,讓你歇口氣。”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廣安
五天遂寧之行,我在靈泉聽梵音,在涪江觀慢水,在街頭嚐人間,在石刻讀心意,從山寺之巔到田埂之尾,收獲了一種叫“安”的氣質。
這是中國式城市中罕有的“內省者”:不焦慮,不浮躁,不害怕安靜,也不排斥慢。
她的信仰從來不是教化,而是體悟;她的發展也不是風口,而是根係深紮。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涪江水係中下遊,於岷漢之間穩穩落筆:
“第148章,遂寧已記。
她是心靈的過渡港,是日常的隱秘光,
是一城慈悲與清醒交融的中國內斂美學代表。”
下一站,是廣安。
我要東行入川渝交界地,走進偉人故裏,去聽鄧小平故居中的足音餘響,去探一座“從小地方走出大世界”的精神源地,如何在新時代繼續綻放現實主義的深度與力量。
我收起手記,輕聲說:
“靜過之後,是激蕩——廣安,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