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漢中:兩漢三國,秦嶺之南的星火原鄉

字數:3172   加入書籤

A+A-


    翻過秦嶺主脈,從隴南北上,我正式走進了一片曆史與現實交疊得幾乎無法分開的盆地——漢中。
    這片位於陝西最南部的區域,地處秦嶺與巴山之間,嘉陵江源頭,是中國地勢第三階梯與第二階梯的交匯地,也是中原文明南下、西出通道的重要節點。
    這裏是漢文化的誕生地之一,“漢族”、“漢語”、“漢字”,幾乎所有中華民族最廣泛認同的符號,都可以在漢中找到起源的印子;這裏也是三國蜀漢政權的腹心之地,諸葛亮北伐五出祁山,正是從這裏揮師而出。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秦嶺以南、嘉陵江上遊、川陝通道的核心處鄭重落筆:
    “第155站:漢中。她是一枚被秦嶺捧出的星辰,是一枚穿越千年依舊熾熱的文化火種。”
    一、古漢台:一城之名,一朝之源
    我第一站去了漢台區的古漢台遺址。
    這裏據說是漢高祖劉邦封漢中王時的行宮舊址,遺址並不宏偉,卻意象極深。紅牆灰瓦間,一塊石碑靜立,其上刻著:"漢之中興,自此始。"
    一位老先生正在碑前抄寫碑文,紙筆俱全、動作專注,我問他:“您為何來這裏抄碑?”
    他淡然一笑:“我兒出國讀書,我想送他點屬於漢的東西。”
    我頓了頓,不知如何回應,隻能靜靜站在碑前,感受那“漢”字帶來的沉甸甸的力量。
    我寫下:
    “‘漢’不是朝代,是一種文明的自覺。漢中不隻是地理中心,而是曆史火種的發源點。”
    二、勉縣武侯祠:草廬之外,風雲再起
    第二天,我前往勉縣定軍山下的武侯祠,這是祭祀諸葛亮最早、最正統的一處。
    定軍山,古木參天,山下祠宇肅穆,祠中塑像並無神像之威,卻有書卷之溫。牆上懸有一聯:“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四字不響,卻回聲千裏。
    我在祠中站立良久,腦中浮現出那個“躬耕隴畝”、“鞠躬盡瘁”的身影。
    一位身穿漢服的青年在殿外練劍,他說:“我來自成都,追著丞相的足跡一路走到漢中。”
    我問:“你覺得諸葛亮偉大在哪裏?”
    他停下動作:“在他明知道無望,仍然出兵北伐。”
    我寫下:
    “漢中的山不高,雲不厚,但每一寸土地都記著人的執念。
    有些人,為理想走上絕路,卻甘願寫下每一步。”
    三、留壩青山:秦嶺之南的棲息地
    我驅車沿著蜿蜒山路前往留壩縣,這是漢中最靠近秦嶺主脈的地區之一,被稱為“天然氧吧”。
    這裏無高樓,隻有林海。雲霧自山腰纏繞,民居依山而建,路邊有放牛老人笑著給我打招呼。
    一戶民宿的主人是一對中年夫妻,從西安辭職後回鄉開起了木屋旅館。他們在院中種菜、釀酒、養蜂,還養了幾隻秦嶺黑豬。
    我問他們:“為什麽回到深山?”
    女主人遞我一杯剛煮的黃酒:“因為這裏‘人聲少’,心才不會亂。”
    我寫下:
    “秦嶺不是屏障,是心靈的緩衝帶。
    漢中之所以讓人願意留下,不是因為它多富裕,而是因為它懂得如何讓人慢。”
    四、漢中夜市與米粉小館:曆史之外的柴米之味
    第四天夜晚,我在漢台老街吃了一碗熱騰騰的漢中米皮,搭配炒麵皮與酸辣蘿卜,辣中帶香,黏中有嚼。
    小館老板娘手腳麻利,嗓門響亮,我問她:“漢中人火氣大嗎?”
    她笑:“火氣不大,味要重。”
    飯後我在夜市轉悠,看到攤販在賣本地土蜂蜜、黑木耳、香菇醬、手工折扇……每一樣看似普通,但攤主都能講出一大段故事。
    我寫下:
    “漢中不是隻有三國和劉邦,它也有一雙雙在夜市裏守攤的手,和一張張麻辣又溫柔的臉。”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安康
    五天漢中之行,我從古漢台走到武侯祠,從秦嶺雲間走到夜市街頭。
    這裏不像西安那樣宏大恢弘,卻勝在內斂綿長;不像成都那樣喧騰多姿,卻耐人咀嚼。
    她是中華文脈中一座靜水流深的盆地,是曆史高光後靜默燃燒的餘燼。每一次凝視,都像翻閱史書;每一步邁出,都是向文明核心靠近的一步。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陝南山地、巴蜀北緣、秦嶺水口之間,鄭重落筆:
    “第155章,漢中已記。她是漢家血脈之所起,是諸葛理想之所落。
    是南北交融的橋,是曆史與現實交握的溫床。”
    下一站,是安康。
    我要向東南折入漢江下遊,看江河如何從山城蜿蜒入江漢平原,聽漢水兩岸的秦音楚調,走進一座既被水潤,又被山護的安居之城。
    我收好筆記,望向漢江水波輕漾的方向,輕聲說:
    “從‘漢中’,到‘安康’——是一次命名中的祝福之旅。”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