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安康:漢江之南,巴山之間——山水相依的秦楚緩衝章
字數:3077 加入書籤
從漢中出發,我一路東南穿行,越過秦嶺的餘脈,車窗外的視野漸漸從高山峽穀變成了水澤田疇。當列車沿著漢江一路盤旋而下,我知道,我正抵達一座低調卻不平凡的城市——安康。
這是一座被大山包圍、由大江貫通的城市,是陝西的東南門戶,是巴山和秦嶺共同塑造出的“秦巴走廊”的交匯點;這裏既有秦地的沉穩,也有巴楚的靈動。
安康,這兩個字,本身就是祝福。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漢江水係下遊、秦楚地理夾角處,輕輕落筆:
“第156站:安康。她是山水之間的一聲低語,是從蜀道奔向荊楚的溫柔緩衝。”
一、漢江水口:秦地的柔骨與鋒芒
我第一站去了安康城區東側的瀛湖碼頭。瀛湖是漢江上最大的人造湖泊,江水寬廣寧靜,數十座島嶼浮於水中,被稱作“西北的小千島湖”。
乘船前行,江麵風起微浪,兩岸青山如黛,一座座吊腳樓點綴其間。
船夫是土生土長的漢江人,他說:“漢江就是我們的根,安康人有多柔,水就有多深。”
我問他:“柔有什麽用?”
他咧嘴一笑:“柔能繞石,水到之處,萬物皆生。”
我寫下:
“安康的氣質不在高樓,不在速度,而在於水——一種能穿越峽穀,也能溫養心田的水。”
二、嵐皋梯田與雲海:藏在人間最深處的層層詩意
第二天,我去了南部山區的嵐皋縣。
這裏的山比漢中更密,水比西安更綠。沿盤山公路進入雲霧層中,一座座梯田在霧氣中緩緩露出脊線,像是大地的詩行。
一戶苗族人家接待了我,炕上鋪著刺繡被,廚房裏飄著土雞湯香。他們用土語混著普通話跟我說:“我們住得高,但不孤單。”
我問:“不覺得不方便嗎?”
一家之主笑著端酒:“不方便,才有意思。方便了,山就沒味了。”
我寫下:
“山中生活從不急於向下看,而是耐心地向上活;
安康,不是出路多,而是心路寬。”
三、富強村與舊時移民:被迫南下者的溫柔新生
我第三站去了漢濱區的富強村,這是明代“湖廣填四川”中部分遷民在安家落戶的結果。
村中老人說著帶口音的方言,既有楚腔,又有秦調。家家戶戶種茶、製紙、養蠶,一切井井有條。
村頭祠堂中掛著泛黃的族譜,年輕人正給遊客講述祖先如何翻山越嶺,落地紮根。
我問:“你們覺得這裏是故鄉,還是遷地?”
一位村民想了想,說:“我們不認故鄉認人,哪裏三代在,哪裏就是根。”
我寫下:
“安康不是某一族群的原鄉,而是不同族群的重新出發地;
她包容遷徙,也善於滋養。”
四、夜晚漢江橋下:真正的城市在水邊
夜裏,我在安康漢江邊散步。橋上車流如織,橋下則是另一番風景:
孩子在滑旱冰,老人跳廣場舞,青年情侶悄悄依偎,小攤販吆喝聲此起彼伏。漢江緩緩流淌,燈光在水麵一圈圈漾開。
一位在江邊彈吉他的年輕人說:“外地人覺得我們小,其實我們活得比很多大城市還舒展。”
我問他:“你想離開這裏嗎?”
他笑:“我出去過。可走了一圈,發現心在這兒。”
我寫下:
“安康的夜,是一種生活流動的版本,不驚不擾;
她不是向外求聲量,而是往內尋自在。”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十堰
五天安康之行,我從瀛湖走到梯田,從山寨走進碼頭,從曆史移民的落葉歸根,走到江邊自由漂泊的年輕身影。
這座城市以其水的柔、山的密、人心的暖、語言的混和,把“安”與“康”真正揉進了骨血裏。
安康不大,但她會接人;不熱,卻有光。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秦巴之間、漢水下遊、三省邊界緩緩落筆:
“第156章,安康已記。
她是水潤之城,是中原向南的緩坡,
是無數漂泊者的歸身處與出發點。”
下一站,是十堰。
我要順漢江而上,進入湖北西北角,走進武當山下的汽車城,聽道教清音與工業轟鳴如何並存,看看一座山水與鋼鐵交織的城市,如何找到自己的節奏與信仰。
我收起筆記,對水麵上的浮燈低語:
“願世人皆安,願山水皆康——十堰,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