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襄陽:古戰之城,江漢之喉——時間與力量交織的渡口章
字數:3532 加入書籤
我是吳阿蒙。
從十堰出發,順著漢江繼續東行,列車穿過層巒與水口,抵達了一座曆史與地理交匯的古老城市——襄陽。
這座城的名氣,早已跨越地圖本身。
從三國風雲到宋元戰火,從陸遊詩篇到水鏡莊前的隆中對,她既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化思潮匯聚的高原。
如今,她既有厚重曆史的沉潛,又有中部樞紐的現代躍動。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漢江之濱、鄂西北門戶處,鄭重落筆:
“第158站:襄陽。她是江漢的關隘,是曆史劇本中的主角;
她不是回憶的博物館,而是活著的過去。”
一、襄陽古城:一麵城牆,千年抵禦
我第一站去了襄陽古城牆。
城牆傲然立於漢江之畔,磚石嵯峨,氣勢逼人。站在護城河邊,仿佛還能聽到古時戰鼓隆隆。
城牆上的一段碑文寫道:“襄陽者,天下之喉。”
一位老人坐在城頭釣魚,我與他閑聊。他說:“你別看這城牆老,它擋過的可都是狠人。”
我問:“你最佩服誰?”
他不假思索:“襄陽守將呂文煥,寧死不降。”
我寫下:
“襄陽的石,不隻是築牆的材料,更是承壓的靈魂。
她不怕被圍,隻怕被忘。”
二、隆中對:一次預言,千年回響
第二天,我去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躬耕之地。
小徑深幽,草木葳蕤,石碑靜立,字跡蒼然。山不高,卻沉穩如書。
我站在“躬耕亭”前默讀那場“天下三分”的對話,想象劉備走進草廬的那一刻,仿佛整個曆史的命運軸心也隨之一轉。
一位少年正坐在碑前讀《出師表》,聲音低沉卻堅定。他告訴我,他正在準備報考軍校。
“你喜歡諸葛亮?”我問。
他點頭:“我喜歡他不成名也不放棄。”
我寫下:
“隆中不是勝利的起點,是清醒的開始。
襄陽給英雄的不是掌聲,而是選擇。”
三、樊城與襄城:江水夾心的雙城記
我第三天橫渡漢江,從襄陽城到對岸的樊城。
這是一座與襄陽唇齒相依的城市,夾在水道與商業之間。
如今這裏是城市的核心商圈,但在古代,它卻是戰火最密之地,曾是關羽圍城而敗之地。
街頭店鋪鱗次櫛比,小吃飄香。我在一間書店裏看到一本名為《兩城記憶》的地方文集。
店主說:“樊與襄,是一對爭吵千年的兄弟,打歸打,命卻連在一起。”
我寫下:
“襄陽與樊城,是江水兩岸的雙麵鏡。
一個文靜藏劍,一個商賈開路,共同撐起這座城的性格坐標。”
四、米公祠與襄陽筆:文人氣,水墨骨
我第四天參觀了米公祠。
這是一處為紀念書畫大家米芾而建的文雅之所。屋中碑帖林立、硯台成列,牆上懸著“臨池學書三十年”的橫匾。
講解員說:“襄陽人尊武,但也敬文。”
我看著一幅米芾行書,感受到那種“飄逸如風中鶴,沉穩如山間雲”的氣息。
我寫下:
“襄陽的文,不是雕飾,是鋒利;
它能當劍用,也能為盾守。”
五、夜遊漢江:水光與燈影之間的沉吟
夜幕下,我登上漢江遊船。
江麵鋪開燈光,襄陽城的剪影像一幅正在移動的古畫。
一位女導遊說:“你看那邊,是三國舊址;這邊,是新開發區。白天講曆史,晚上賣未來。”
我問:“你更喜歡哪邊?”
她說:“都喜歡,襄陽人不是要選一邊,而是把兩邊合起來活。”
我寫下:
“襄陽的夜色不是休息,而是另一種深度;
她在水麵上將舊夢與今朝一同投影。”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荊門
五天襄陽之行,我從古城牆走到水鏡莊,從隆中山下走進樊城夜巷,從諸葛亮的睿智走到米芾的筆鋒。
這座城不是曆史的終點,而是每一個時代試圖撬動時間的支點。
她將千年沉澱壓進一磚一瓦,也將當下活力編進一街一巷。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漢江中遊、荊楚邊緣、三國心髒之地鄭重落筆:
“第158章,襄陽已記。
她是策士的隆中、是詩人的水岸、是鐵馬冰河的歸處,
也是一座用沉思寫出輪廓的城市。”
下一站,是荊門。
我要繼續深入湖北腹地,走進這座農業與能源交匯的城市,去看楚地遺韻如何延續為現代工業背脊。
我收好筆記,望著漢江水光如練,輕聲說:
“從襄陽出發,再向荊山——荊門,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