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鷹潭:龍虎仙蹤,道骨天成,道教聖地與山水哲思交匯之章

字數:3121   加入書籤

A+A-


    我是吳阿蒙。
    自撫州向東南而行,車輪穿越贛東丘陵,層林漸起,雲霧繚繞,我進入了一座似乎藏著許多隱語的城市——鷹潭。
    這裏不以繁華著稱,卻是道教正一道祖庭所在地,是張天師的傳承之地,是龍虎山腳的千年清淨。山中有道,道中有人,人心向山。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贛東東緣、信江流域、龍虎交匯之地鄭重落筆:
    “第176站:鷹潭。她是雲霧中的真形圖,
    是凡世中的修行場,是一處山水與哲理共生的道之所在。”
    一、龍虎山腳:天地之間的符號之山
    我第一站便是龍虎山。
    天還未亮,我已在山腳的棧道前等待。山體巍峨,形如龍虎對峙,蒼鬆古木環繞。雲霧盤旋而下,如神跡灑落人間。
    當地導遊是一位樸實中年人,語氣恭敬:“此地曆代天師修道傳宗,符籙、祭壇、古墓皆在。”
    我們沿古道而上,路過天師府、懸棺岩、正一道宗壇,每一處都仿佛時間停頓。
    我寫下:
    “鷹潭的山,不是攀登的對象,
    而是對峙人心的鏡子。龍虎不戰,是道之平衡。”
    二、天師府與符籙遺痕:人間修行與權力共謀
    第二日,我前往天師府遺址,這是曆代張天師的宗廟與修煉之地,白牆紅瓦,宮闕清肅。
    一位年輕道士為我講解符籙源流、煉丹禮儀。他說:“真正的符不是畫在紙上,而是化在人心。”
    我問:“道教講無為,為何還需儀式?”
    他說:“儀式不是為了神,是為了提醒人——別忘了自己是誰。”
    我寫下:
    “鷹潭的道,不在廟宇深處,
    而在每一個試圖從欲望中抽身的人心之中。”
    三、瀘溪竹筏:水路即修行,行舟即觀心
    第三日,我前往瀘溪河。
    竹筏輕飄,船夫不言,水聲潺潺。我們經過懸棺群崖,河穀石壁如刀劈斧鑿,古人將棺材安放其上,是為“登仙之路”。
    船夫隻說一句:“人死之後,終歸高處。”
    我坐於竹筏中央,看青山倒影、白鷺掠水,不知是景在動,還是我在動。
    我寫下:
    “鷹潭的水不是交通工具,
    而是道的一部分。行舟即修心,順水則見性。”
    四、上清古鎮:靜與俗的邊界試探
    我走入上清古鎮,老街不長,廟宇、書院、香鋪並立,遊客三三兩兩,香煙繚繞。
    一位香客跪拜後與我攀談:“我每年來三次,為求心安。”
    我問他:“你信神?”
    他說:“不全信。但我信自己能在這裏聽見一些東西。”
    我寫下:
    “鷹潭的鎮,不賣熱鬧,
    賣的是那一點‘相信還有別的聲音’的堅持。”
    五、傍晚鷹潭城:信江不語,道心自清
    最後一晚,我回到鷹潭市區信江岸邊。
    江水靜流,風吹水麵如鱗,一座現代城市在夜色中安靜生長。
    我獨坐江邊長椅,一位老者打太極路過,與我點頭致意。他說:“年輕人,別太急,風走一圈,還會回來。”
    我寫下:
    “鷹潭的城市不求速度,
    她不是無欲,而是知足。她願做山後的燈,
    不照遠,隻照穩。”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上饒
    五天鷹潭之行,我從龍虎山登頂俯心,從符籙之間讀懂人性,在瀘溪上順水觀意,於老鎮聽信仰輕語,最後在城市中與自己和解。
    這是一座心靈不嘈雜的城市。
    她以山為骨,以水為脈,以道為心,讓一切紛雜有了收口。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龍虎之境、道教聖壇、信江之濱鄭重落筆:
    “第176章,鷹潭已記。
    她是山水之靜,是道心之光,
    是一座可以讓凡人暫忘喧囂、聽得見自己腳步的城市。”
    下一站,是上饒。
    我要穿越信江上遊,走入贛東北門戶,看一座邊陲古邑如何在戰火與山林中,留住中國的脊梁與靈魂。
    我收好筆記,抬頭望山月漸升,輕聲說:
    “心已歸一,步向萬方——上饒,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