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衡水:湖上無波,城中自穩

字數:4079   加入書籤

A+A-


    我是吳阿蒙。
    當我離開滄州那天,天空微灰,渤海灣的濕風仿佛還在耳畔回響。順著平原的脈絡南下,我來到了一個在很多地圖邊緣位置的小名字——衡水。
    衡水,這兩個字總讓人先想到水,但很多初來者卻總疑惑:這座城市,湖呢?水呢?如果不刻意去找,你甚至會忽略它的流動。可正因如此,它便像一處隱秘而深沉的湖泊,不喧不鬧,在平原腹地慢慢呼吸。
    我來衡水,不是為了去尋找一處景點或某段曆史,而是想看看,在這個不曾因喧嘩被打擾的地方,人們怎樣過日子,怎樣把“平凡”過出深意。
    一、衡水湖:湖心有影,風中無聲
    我的第一站,是衡水湖。
    站在湖邊的木棧道上,我看到水麵靜得像一張未曾書寫的宣紙,倒映著遠處疏落的蘆葦與湖心島嶼。這裏不如江南水鄉精致,也不如高原湖泊震撼,卻自有一種無聲的涵養。
    一位在湖邊垂釣的大爺告訴我:“這湖原來叫‘母親湖’,十幾年前差點幹了,後來治理、護水、封湖,才有了現在這清樣兒。”
    他把話語放得很慢,就像湖麵的波紋,一圈圈地蕩開。
    我走上一座觀鳥台,遠望那成群結隊的野鴨、白鷺、灰鶴。有孩子拎著望遠鏡站在父親肩頭尖叫:“爸爸,它飛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這不是一座“用來看風景”的湖,而是生命得以隱居的所在。
    我寫下:
    “衡水的水,不驚不擾,
    它不是江河湖海的奔騰,
    它像一盞心燈,在風中不滅;
    它像一個老者,沉靜地看世間遷移。”
    二、桃城區街巷:教學樓外的少年心事
    離開湖區,我步入市區。
    衡水被很多人記住,是因為那所“神一般存在”的高中——衡水中學。但我更感興趣的,是那所名校之外,那些普通的、正上學的孩子們,他們在這座城市裏的影子。
    我走入一條背街巷口,看到幾位穿校服的學生坐在奶茶店門口,有說有笑,也有眉頭緊鎖。他們聊的不是考試,不是分數,而是“等放假回老家我媽要帶我去看海”“我想學畫畫”“我不想考北京”。
    這些聲音像是一種掙紮,也像是衡水這片土地上,一顆顆正在生根發芽的種子。
    我忍不住問一位正在寫作業的女生:“你喜歡這裏嗎?”
    她想了想,說:“我爸媽在衡水打工,他們覺得這裏挺好。我沒想過喜不喜歡,就是在這兒嘛。”
    我記下這句話,也記下她書包上掛的一顆小鈴鐺,在微風中輕輕響起。
    “衡水的孩子,不問‘是否’,隻問‘怎麽做’;
    他們不像竹子節節高,卻像土豆,紮得深,生得穩。”
    三、武強年畫:紅火背後的一點安靜
    我坐車去了武強。
    這裏,是年畫的故鄉。不同於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的雅致風格,武強年畫熱烈、直白、誇張,每一幅都像是要從牆上跳出來。
    我走進一戶正在趕製年畫的作坊,墨香、紙香、印板的木頭香交織成一種安詳的溫度。
    一位老藝人邊印邊說:“我小時候,過年就是掛年畫,一貼窗戶,心就亮堂。現在雖然不貼了,但我們還在畫。”
    我問:“您畫的是過去,還是現在?”
    他說:“都不是,是盼頭。我們這兒人喜歡畫娃娃抱魚、招財進寶,就是盼個好。”
    在他印完一張“連年有餘”之後,我看到牆角掛著一張新畫,居然是一家三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電視上還寫著“防疫知識”。
    傳統,從未被時代淘汰,隻是換了種模樣。
    我寫下:
    “衡水的畫,不隻掛在牆上,
    它也藏在人心裏;
    一筆紅,是團圓,
    一抹綠,是希望。”
    四、冀州古城:被歲月溫柔收納的遺跡
    冀州,曾是古“九州”之一,如今已是衡水下轄的一個區。
    我來到冀州古城遺址時,天色已晚,夕陽穿過斷牆、老街與古碑間,像一首詩的最後一頁。幾位老人坐在殘垣邊下棋,旁邊是靜悄悄的文廟、老城門,還有一口據說曾供千年甘泉的古井。
    冀州的曆史從夏商就開始了,隻是如今,它的痕跡被時間打磨得非常細致,幾乎要用心去感受。
    當地一位文化誌願者說:“我們這地方,古得很,也靜得很。你若問我們遺憾嗎?不,我們守著自己那份厚實。”
    我寫下:
    “衡水的古,不求聲名顯赫,
    她隻在自家的米缸邊、井口旁,
    悄悄說一句:‘我在。’”
    五、深夜衡水:沒有熱鬧,隻有燈光下的安穩
    夜晚的衡水很安靜,沒有太多霓虹、沒有太多車鳴。我坐在小飯館門口,看幾個外賣員在街邊休息,偶爾有人哼起老歌。
    一個環衛工人推著垃圾車走過,跟老板打招呼:“那碗麵明兒照舊哈。”
    老板笑著回應:“擱你那兒熱著。”
    我忽然明白,衡水這座城市,像一個不吵不鬧的家庭成員,不搶戲、不突出,但從不缺席。
    我寫下:
    “衡水的夜,不妖嬈,
    但它像老被窩,
    一躺進去,心就安了。”
    湖上有水,心中有衡:地圖落筆·前往德州
    五天衡水之行,我走過湖邊、街市、舊城與年畫作坊,沒有經曆什麽刺激驚奇,也沒有遇到奇人異事。但正是這些平實的畫麵,讓我意識到:一個城市的魅力,並不一定來自它的“高”,而是它能否接住你的“低”。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的地圖,在河北中南部、平原腹地處鄭重落筆:
    “第243章,衡水已記。
    她是湖水之鏡,也是心境之湖;
    她以不動,承萬變。”
    下一站,德州。
    我要看看那一座同樣低調卻底蘊豐厚的魯西北城市,會用什麽方式告訴我:黃河以北、齊魯之間,依舊有熱土可歌,有人間可愛。
    我提起行囊,輕聲說:
    “水已定,心已穩——德州,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