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07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字數:6450 加入書籤
暮春的明州,梧桐飛絮漸漸少了,陽光開始有了初夏的力度。
劉衛東的“謝幕”,錢漢忠的死亡,這兩件事的餘波尚未完全平息,新的暗流已在悄然湧動。
錢漢忠的追悼會低調舉行。
規格不低,但氣氛壓抑。
前來吊唁的人不少,但大多神情複雜,停留的時間也很短。
鄭儀代表市委出席了追悼會。
他穿著深色西裝,胸前別著白花,表情肅穆。
整個過程,他表現得無可挑剔,既體現了組織對逝者的尊重,也劃清了界限。
他致悼詞時,語氣沉痛,肯定了錢漢忠“早年”對明州的貢獻,對其晚年“因身體健康原因”去世表示“惋惜和哀悼”。
他的發言,被嚴格控製在一定範圍內傳播。
官方對錢漢忠之死的定性,最終采納了劉衛東的“工作失誤”論。
這種處理,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實則最大程度地保護了鄭儀,並將事件的負麵影響控製在了老幹部工作這個相對“次要”的領域。
沒有擴大化,沒有深挖。
這符合“穩定壓倒一切”的大局。
但私下裏,各種猜測和議論,卻從未停止。
尤其是關於錢漢忠自殺的真正動機。
是像劉衛東“檢討”的那樣,因為“溝通方式不當”造成的“誤解”和“壓力”。
這個結論,顯然無法讓所有人信服。
尤其是在盧誌偉、黃維民這些小圈子裏,彌漫著一種悲涼和憤懣的情緒。
他們不甘心!
不甘心他們經營了數十年的“明州秩序”,似乎就在這一年的冬春之交,被徹底打破了。
舊的格局崩塌,必然伴隨著權力的重新分配和新秩序的建立。
在這場悄無聲息的洗牌中,有人失意,就必然有人得意。
張林最近的心情,就如同這暮春的天氣,乍暖還寒,但總體趨勢是向上的。
自從那晚在鄭儀家裏,被那本《紅樓夢》和南明舊事敲打之後,張林像是徹底變了一個人。
他不再高調張揚,不再搶班奪權,甚至很少在公開場合發表“指導性”意見。
他變得“低調”而“務實”。
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政府日常運轉和那幾個由鄭儀主導的大項目中,兢兢業業地扮演著“執行者”的角色。
這種轉變,在很多人看來,是“識時務”的表現。
但在張林自己心裏,卻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有後怕,有慶幸,也有一絲……隱秘的期待。
畢竟,錢漢忠死了,劉衛東走了。
明州的權力核心,出現了巨大的真空。
作為代市長,他似乎是填補這個真空最“順理成章”的人選。
尤其是在鄭儀“破格晉升”副書記的計劃尚未明朗之前,他張林,似乎又看到了一線希望。
那個“代”字,是不是……有機會去掉了?
張林的心,又開始活絡起來。
隻是這一次,他學乖了。
不再把野心寫在臉上,而是深深地藏在心底。
他在等待時機。
等待明年換屆那個真正的“大考”。
到那時,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如果除去暗地裏的較量,明麵上的風頭人物隻有一人,那就是陳默。
這段時間,城投集團並沒有受到錢漢忠事件的衝擊。
幾個老舊小區的改造試點項目,在克服了最初的困難和質疑後,進展順利,效果顯著。
坑窪不平的路麵變得平整寬敞,蜘蛛網般的電線被規整入地,新裝的路燈照亮了夜晚,原本雜亂的邊角地,被巧妙地改造成了小小的健身區和兒童遊樂場。
原本擁堵不堪的幾條微循環道路,經過拓寬和重新規劃,交通狀況明顯改善。
新規劃的停車場和充電站,也開始投入使用,有效緩解了周邊居民停車難、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問題。
這些變化,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誰真正在為他們做事,他們心裏清楚。
“以前下班回來,找個停車位跟打仗似的。現在好了,新建的停車場離家近,還便宜!”
“路好走了,燈亮了,晚上帶孩子下樓玩也放心多了!”
“這個陳總,年輕是年輕,但真幹實事!”
街頭巷尾,茶餘飯後,這樣的議論越來越多。
陳默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本地媒體的正麵報道中。
“城投集團董事長陳默: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更新”
“年輕企業家陳默:讓城市更有溫度”
各種讚譽紛至遝來。
陳默,這個一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幹部,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明州家喻戶曉的人物。
省裏的優秀年輕企業家”稱號,也如期落在了他的頭上。
在省城舉行的表彰大會上,陳默從省領導手中接過獎牌。
鎂光燈閃爍,鏡頭聚焦。
他穿著合體的深色西裝,身姿挺拔,麵容沉穩。
麵對鏡頭,他沒有絲毫的得意或張揚,隻是平靜地陳述著工作進展和未來規劃。
言語樸實,態度誠懇。
沒有豪言壯語,隻有對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落實細節。
沉穩,務實,不驕不躁。
仿佛那些榮譽和光環,都隻是身外之物,他的注意力,始終聚焦在下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上。
這種表現,贏得了更多的好感。
就連一向對陳默提拔持保留意見的張林,最近也一反常態,在各種場合對陳默和城投集團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陳默同誌的工作,市委是滿意的,市政府也是全力支持的。”
在一次城投集團的現場調研會上,當著眾多媒體記者的麵,張林熱情地拍著陳默的肩膀,毫不吝嗇讚美之詞。
“陳默同誌雖然年輕,但政治過硬,執行力強,在複雜局麵下打開了工作局麵,成效顯著。”
“這充分說明,我們當初大膽啟用年輕幹部的決定是正確的!”
張林的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姿態也放得很低。
這無疑為張林本人也贏得了不少印象分。
畢竟,他才是政府名義上的“一把手”,城投集團的成績,自然也有他的一份功勞。
“張市長過獎了,這都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我隻是做了分內的工作。”
陳默的回答,依舊謙遜得體。
但陳默深知,這風光之下的暗流湧動。
他經曆過四海集團的清算,深知權力的無常和官場的險惡。
這些讚譽,來得太快,太猛。
他經曆過被人捧上雲端,也經曆過被人踩入泥潭。
他太清楚,這種風光是最算不了什麽的。
他必須謹慎的完成鄭秘書長的布局。
為鄭秘書長接任副書記造勢。
他知道,鄭秘書長現在需要的是什麽。
不是他陳默個人的風光無限。
而是需要一個穩固的、可控的、能夠有力執行市委決策的城投集團,來推動整個明州的實質性轉型。
這才是鄭秘書長真正的目標。
他不能出錯。
一步都不能。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明州的局麵將趨於平穩,為明年換屆做準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舉報,如同晴天霹靂,再次將陳默推向了風口浪尖。
舉報信直接寄到了省紀委。
內容比上次更加具體,也更加惡毒。
不再僅僅是汙名化建築工人,而是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城投集團的項目。
聲稱項目“質量低劣”、“偷工減料”,甚至編造了聳人聽聞的“事故”,暗示有人員傷亡被“隱瞞”。
舉報信還煞有介事地附上了一些“證據”。
幾張模糊不清的施工現場照片,顯示有工人未佩戴安全帽。
一份經過精心篡改的工程預算表,暗示存在“巨大資金黑洞”。
甚至還有一段掐頭去尾、經過惡意剪輯的錄音,內容似乎是陳默在與施工方負責人“密謀”,談論如何“降低成本”、“應付檢查”。
甚至還有一封“匿名”的“內部員工”的“懺悔信”,聲稱自己“迫於壓力”參與了“違規操作”。
舉報信措辭老辣,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真假難辨。
更關鍵的是,這次舉報信後麵,還附上了一份“名單”。
列出了幾個據稱是“陳默親信”的人員名單,以及他們被“破格提拔”的過程。
暗示陳默“任人唯親”、“培植私人勢力”。
其用心之險惡,手段之卑劣,令人發指!
省紀委收到舉報信後,高度重視。
雖然舉報內容存在明顯誇大和捏造,但其指向性非常明確。
就是要搞垮城投集團!搞垮陳默!
消息很快就在明州官場傳開了。
“又是城投?又是陳默?”
“這次好像有真憑實據?連錄音都有?”
“我就說嘛,那麽年輕,憑什麽掌控幾百億的城投集團?肯定有問題!”
各種議論甚囂塵上。
陳默再次成為了眾矢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