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農門科舉四八
字數:2953 加入書籤
得皇帝下旨加封自己為河道總督並命他將水凝之法著冊成書、頒行天下後,徐景行立馬就覺得壓力山大,因為這其中附帶的責任,關乎全天下河域的水患治理,稍有不慎,便會禍害萬千。
因此,徐景行走馬上任後,便帶領一眾治水能臣,沿著黃河等大晟朝境內大小河流,進行實地勘察。
每到一處險段,徐景行都會因地製宜,運用水泥設計出不同的治水方案來,好在有關現代的記憶還不曾忘卻,因此,在水流湍急處,他用水泥澆築巨型丁壩來改變水勢,在河床鬆軟處,以水泥樁來加固地基,在防水堤壩的薄弱處,用水泥磚石重新砌築。
不止如此,為了穩妥起見,他還在每一處工程處都安排專人詳細記錄施工過程、材料配比以及技術要點,甚至施工時的每一日天氣以及水位變化,都被詳細記載在冊。
曆時整整五年,徐景行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遍布整個大晟,看著昔日不曾停歇的水患之地重歸安寧,他萌生了將這些經驗和技術整理成書的想法。
畢竟他在時,這個任務世界的百姓不用擔憂水患問題,而一旦他走了,可就不好說了。
有了想法後,徐景行說幹就幹,他日夜伏案,將水泥的燒製工藝、使用方法,以及各種治水工程的設計、施工細節,毫無保留地記錄下來,書中還配有他繪製的大量較為精準的施工圖紙,從水泥窯的構造到堤壩的剖麵圖,一應俱全。
這部凝結了徐景行無數心血的著作,被他命名為《河工新法》,當這本書經他詳細檢查真正問世後,他便立馬再謄抄一本快馬加鞭呈送到皇帝跟前。
收到這本《河工新法》的慶帝,翻閱後讚歎不已, 他手下能出徐景行如此好用的能臣,何嚐不是他是聖明之君的體現,這麽一想,龍心大悅的他當即便下令刊印千冊,頒發至全國各州縣。
此後,徐景行的水泥治水法在大晟境內廣泛應用,無數水利工程因《河工新法》的指導而固若金湯,當歲月流轉,他的名字也與他的《河工新法》一起,被史官載入史冊,為他傳奇的人生經曆,再添一抹傳奇。
………………
這一年深秋,黃河兩岸的金菊開得正盛時,徐景行站在加固一新的銅瓦廂堤壩上,望著平穩東流的河水,心中感慨萬千,在這個任務世界,多虧有079輔助,他才能成功做出這諸多的實事來。
幾天後,徐景行受召返京,當他再度踏進皇宮之中,太極殿的飛簷在暮色中泛著金光,晃得他眼疼的同時,也給他帶來較從前很是不一樣的感覺。
慶帝親自在通明殿見的徐景行,他案頭上還整齊擺放著剛刊印出來的《河工新法》,其中一本上,更有他密密麻麻的朱筆批注。
“卿以一物改千年河患,此功當澤被後世。”慶帝撫著書冊,目光卻落在下首的徐景行身上,從前他覺得這人太過聰明不太好用,如今卻慶幸這等聰明人他有受用,“朕聞詹事府缺右春坊大學士,專為教導皇嗣,卿可願往?”
徐景行聞言一愣,這詹事府素來是儲君培養中樞,曆代名臣入此皆為宰輔之資,最近這些年,他在河道上與洪水、與貪官鬥智鬥勇,教導皇子,對他來說還真是全然陌生的領域。
“陛下,臣不過粗通匠術,恐難擔此重任。”雖然徐景行心中對詹事府右春坊大學士的身份很是滿意,假意推脫的話還是要說一說的。
“非也。”慶帝稍一抬手,便有內監取來一卷輿圖,將其展開後,對著徐景行開口道:“朕之皇長子,每日誦讀徐卿所著的《河工新法》,一段時間過後,竟能指出幽州府地段堤壩圖紙的疏漏來,朕觀此書,既有格物致知之理,亦含經世濟民之道,正合儲君所需。”
徐景行一直都知曉,詹事府不僅要傳授皇子們典籍,更要培養他們的治國方略,那些他在治水時總結的順勢導水、以工代賑的策略,又何嚐不是安邦治國之道?
回京的第三日,徐景行正式踏入詹事府任職,朱漆大門內,年輕的皇長子捧著《河工新法》恭敬行禮,眼中滿是對他的崇敬:“先生,可否跟我講講水泥遇水則凝的道理,它與治國之術,又有何相通之處?”
徐景行望著少年清亮的眼眸,忽然想起了黃河灘頭那些用水泥砌成的基石,隻有根基穩固,所築的堤壩方能抵禦風浪,同理,想要一個國家能抵禦各種動蕩,治理國家之人的根基亦是要打得牢穩。
此後的日子裏,詹事府的講經堂時常傳出特殊的授課聲,徐景行不僅跟皇子們講解水利工程,更將治水過程中領悟的用人之道、應變之策融入其中,不止如此,還有他熟讀《資治通鑒》所領悟的各種感想。
畢竟這是一本記載了1362年曆史的著作,其中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麵的知識,旨在為統治者提供治國理政的曆史借鑒,是這個任務世界不曾擁有的奇書。
徐景行以《資治通鑒》為基礎給大晟眾位皇子上課,效果顯著,驚到了一幫皇子的同時也驚到了讓他入詹事府任職的帝王,更不要說其他同在詹事府給皇子講課的朝中大臣了。
春去秋來,在徐景行回京的第三個暮春時節,詹事府內的海棠花開得正豔,他卻是無心觀賞,因為他的麵前,擺著兩份截然不同的折子,有首輔陳禹明主張大力削減河工經費,將銀兩用在海防上,有次輔魯宗延堅持河防乃國本所在,應繼續增撥款項修繕堤壩。
這兩位閣老的爭鬥,早就到了白熱化,隻是不曾想,短短三年便愈演愈烈,如今更是將戰火,直接燒到了詹事府。
“徐大人,我家老爺下月初八嫁女,這是我家老爺下的喜帖,還請大人到時賞臉,務必入府參加這一樁喜事。”
當首輔府的管家笑意盈盈的上門遞拜帖時,徐景行想到了三日前次輔府管家送來的喜帖,這兩人可真是有趣,為了邀他入府敘事,竟不約而同的選擇以兒女親事做由頭,真當端坐龍椅的那位,是傻的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