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整軍撫民

字數:7257   加入書籤

A+A-


    圖紙一經交付胡奎,劉錡便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軍編練的大業之中。
    秦鳳軍第三將的編製設定為一萬人,此數目並不包含輔兵。換言之,要使員額滿編,需在現有人數基礎上翻上一番。在薛堅與薛剛這兩位得力助手的襄助之下,劉錡大刀闊斧地開啟了兵員遴選工作。所幸自募兵伊始,薛堅與薛剛二人便依照既定大綱對新兵展開訓練,至今已有數月之久。就身體素質而言,新兵們大多已達到一定水準,後續主要的工作便是進行合理的兵種分配。
    此次新兵之中,蕃民占了相當比例,他們當中許多人皆是經驗豐富的騎兵,甚至不乏自帶馬匹與武器者。劉錡親自對他們進行了一番細致的考核,從眾多新兵裏精心挑出八百人,這些人將補充至騎軍營,為騎軍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經過嚴格篩選,僅有兩千八百人符合正兵的要求,剩下的人數幾乎占據一半,無奈隻能將他們編為輔兵。劉錡見狀,不禁微微搖頭,此時尚有兩千左右的員額差額。不過,前來投靠鞏州的民眾猶如潮水般源源不斷,想必後續仍會有符合要求的兵源出現。
    正所謂兵貴精不貴多,劉錡對此倒也並不十分著急。況且,劉錡心中早有規劃,他打算將全軍逐步發展為火槍兵,如此一來,屆時的選拔標準或許可適當放寬些許。
    鑒於當前情況,這一批新兵的訓練內容也相應地簡化了一些。劉錡吩咐匠作營製作了一批火槍木頭模型,除了常規的負重跑步與隊列訓練,著重讓新兵練習端槍動作,以盡快熟悉射擊流程。
    就在訓練有條不紊地推進之時,薛堅向劉錡反映了一個頗為棘手的情況。
    原來,李椿年在收容流民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戶人家已不見青壯男人的身影,僅剩下母親帶著孩子艱難度日。若依舊按照之前以人頭落戶分土地的政策執行,這些女人和孩子根本無力耕種,無疑會造成土地的嚴重浪費。而且,依目前形勢判斷,這種情況在未來恐怕還會持續出現。因此,迫切需要製定一個妥善的政策來化解這一矛盾。
    劉錡思索片刻後,讓薛堅派人去通知李椿年,待大部隊歸來之後,即刻召開會議共同商討此事。目前暫且按照既定計劃行事,以免失信於民。
    恰在此時,李孝忠的信使匆匆趕到。原來,李孝忠將劉錡“搶人”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在回軍途中,他軟硬兼施,於永興軍路境內成功裹脅了兩萬多流民。然而,此舉也導致軍糧供應愈發緊張,甚至到了不夠吃的窘迫境地。好在一路艱難前行,總算回到了鞏州境內,距離隴西也僅剩兩三天的路程。
    劉錡聽聞此消息,當機立斷,命薛剛集中營中所有馬匹,馱上糧食火速趕去接應。
    當薛剛趕到時,李孝忠等人激動得眼淚幾乎奪眶而出。他們已然餓了好些日子,幸好沿路的官吏或多或少給予了一些支援,雖說隻是杯水車薪,但李孝忠始終嚴禁士兵搶掠,對所有士兵和百姓一視同仁,糧食定量分配,這才艱難地熬到了薛剛前來接應。
    王猛這段時間也著實不易,由於長時間的奔波與糧食短缺,訓練被迫中斷了好幾天。畢竟,人若長期處於饑餓狀態,身體難以承受,就連馬匹也同樣吃不消。不過,這段經曆也並非毫無成效,不僅所有士卒更加熟悉馬匹,騎術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而且還從裹脅的流民裏挑選出三百多個騎手。
    待眾人回到大營,劉錡早已貼心地安排好了飯食。對於百姓,保證吃飽;而士卒這邊,不僅肉菜豐盛,甚至還有酒供應,犒勞他們一路的辛勞。
    李椿年得知大部隊歸來,也趕忙趕回。酒足飯飽之後,所有主官齊聚一堂,召開重要會議。
    會議伊始,劉錡神色莊重地宣布部隊將再次進行整編。
    成立“龍騎軍”,由史斌統領,員額設定為一千人,這支部隊屬於機動支援步兵,配馬,關鍵時刻可迅速馳援各處。
    緊接著,新成立“驃騎軍”,交由邵興統領,員額同樣是一千人,為輕騎兵,憑借其機動性強的特點,在戰場上可靈活應對各種情況。
    隨後,新成立“驍騎軍”,由癿春統領,員額一千人,主要負責探馬傳信,充當踏白斥候。其兵員皆從原騎軍營的老卒當中選拔,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兵定能出色完成偵察與通訊任務。
    再者,新成立“玄甲軍”,作為重甲軍,員額為一千人。其中,薛堅統領五百重甲騎兵,薛剛統領五百鐵甲步軍,他們的裝備均繳獲於五岔口伏擊戰,精良的裝備將使這支部隊在戰場上擁有強大的衝擊力與防禦力。
    同時,新成立“霹靂軍”,由何蘚統領,員額一千人。該軍以目前火槍兵為基礎,其餘人員則在全軍步卒裏進行擴招,未來將成為戰場上一股強大的火力輸出力量。
    另外,新成立“驚雷軍”,劉錡暫時親自統領。員額一千人,其中正兵三百人,備兵七百人,為青銅炮兵。其兵員從全軍步卒裏嚴格遴選,要求頭腦靈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他們將操控威力巨大的青銅炮,為戰鬥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有,新成立“赤甲軍”,由癿秋統領,此乃劉錡的親騎,員額一千人,全為精騎,堪稱全軍精銳中的精銳,是戰場上的王牌力量。
    最後,新成立“銳武卒”,作為精銳步兵,員額三千人,由李孝忠統領,將在戰場上承擔攻堅等重要任務。
    各軍加起來正好一萬人。
    此外,還新成立“聯勤軍”,由李椿年統領,員額一萬人,為輔兵編製,主要負責全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以現有的輔兵營為基礎,不足的人員則在流民中招募,為前線作戰提供堅實的物資後盾。
    同時,各部主將親兵營擴招至一百人,且不計入編製,作為主將身邊的親衛力量。
    不僅如此,劉錡還對“匠作營”進行分拆,成立“建造營”,歸聯勤軍統轄,主要負責各類軍事設施的建造與修繕;單獨成立“鐵器營”、“火器營”,由胡奎統領,負責研究、設計、製造各類兵器,並招募相關匠人,推動軍事裝備的研發與生產,直接對劉錡負責。
    劉錡作為秦鳳路第三將主將,統領全軍,並親自掌管“玄甲軍”、“赤甲軍”、“霹靂軍”、“驚雷軍”,掌控軍隊核心力量。
    李孝忠擔任步軍副將,統轄“銳武卒”、“龍騎軍”,負責步兵方麵的指揮與調度。
    王猛出任騎軍副將,統轄“驍騎軍”、“驃騎軍”,主管騎軍事務。
    李椿年擔任參謀副將,統轄“聯勤軍”、“建造營”,為軍隊的後勤與戰略規劃出謀劃策。
    各軍統製均為部將,胡奎等同於部將級,如此構建起一個層次分明、職責明確的軍事指揮體係。
    待軍事編製宣布完畢,會議進入第二個重要議題——流民安置問題。
    自劉錡初到鞏州,李孝忠招募的第一批流民開始,接著是薛堅薛強招募的第二批,大部隊回鞏州時帶回的第三批,再加上陸陸續續自行投奔過來的,不算已編入正兵、輔兵的人員,李椿年這邊收容的流民數量已接近十萬人。隴西附近的荒地,經過這一番安置,幾乎已分發殆盡。
    麵對這一情況,劉錡命令李椿年以鞏州為界,鞏州境內所有荒地均可進行開墾與分發。對於那些因主人死亡或者遷徙而撂荒的有主田地,先仔細登記造冊留存之後再行分發。以後原主歸來有爭議的時候再說。
    為解決勞力短缺家庭的耕種難題,劉錡組織成立“互助會”,鼓勵百姓互幫互助,共同完成耕作與收獲。同時,大力鼓勵鰥夫寡婦重新婚配,待他們組成新家庭後,官府負責將土地調配到一起,或者重新分配新地,讓他們能夠安心生活與勞作。
    考慮到幾萬人的軍營存在著諸多生活需求,劉錡組織成立“浣衣社”,專門為軍營士兵洗曬軍服。其酬勞由士卒軍餉支出,如此既為士兵提供了便利的服務,又為百姓創造了獲得報酬的機會,真正做到各取所需。
    隨著軍營的發展,周邊逐漸興起集市。然而,集市中竟出現了賭坊、青樓等不良場所。劉錡深知這些場所對軍隊風氣的腐蝕,果斷下令予以取締,並嚴肅軍令,對違反者予以重罰,以維護軍隊的紀律與純潔。
    與此同時,劉錡大力鼓勵士卒與良家婦女通婚成家,並為他們發放安家費,促進軍民融合,穩定軍心。
    對於那些失去親人的孤兒,官府必須進行詳細登記造冊。
    十歲以下的孤兒,鼓勵百姓辦理領養手續,給予他們家庭的溫暖。
    十歲以上身體健康的,不分男女,均可加入劉錡單獨成立的“童軍訓練營”,在這裏,孩子們不僅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還能接受係統的訓練。
    十歲以上身體狀況不達標的,可加入“建造營”、“鐵器營”、“火器營”,成為學徒,按照學徒標準發放月錢,讓他們能夠學習一門手藝,擁有安身立命的本領。
    劉錡始終秉持一個原則,那就是讓前來投奔的百姓沒有後顧之憂,並且通過這些舉措,使鞏州的撫民政策在更大範圍內得到宣揚,吸引更多人前來歸附。
    在劉錡的精心安排下,鞏州的新兵整訓工作再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就在此時,來自西北的戰報與劉仲武的書信終於傳至鞏州。
    原來,童貫下令劉法率領熙河蘭湟軍、劉仲武率領秦鳳軍,兩部合並共十萬大軍,從古骨龍出發,攻打西夏的仁多泉城。同時,涇原路經略使康炯出兵攻打應理,以此作為牽製。
    “仁多”乃是黨項族的貴族姓氏,長期聚居在浩斖河流域的仁多泉、矬子山一帶,部族眾多。其首領仁多嵬丁生性殘暴,經常率兵數萬侵犯宋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被宋將彭孫率軍設伏斬殺。西夏梁太後讓仁多嵬丁的侄兒繼承了他的官職,這一舉措卻引得仁多嵬丁的兒子仁多楚清大為不滿,一怒之下,他帶著部分族人叛逃至宋境。後來,夏國為加強防禦,搶修仁多泉城,這一舉動引起宋廷的極大不滿。此時恰逢“仁多部”內亂,宋廷便集結大軍,欲攻打仁多泉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法在嵬名楚清的引導下,一路直插仁多泉城。盡管他特別點名要求劉仲武千裏迢迢趕來赴援,卻根本不等兩部合兵,便憑借手中兵力眾多,貿然強攻仁多泉城。
    仁多泉城作為“仁多族”的大本營,駐守在城裏的八千多仁多族人拚死抵抗。他們憑借著堅定的意誌與頑強的戰鬥精神,堅守了一月有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城中彈盡糧絕,形勢愈發危急。最終,五千多仁多族人戰死沙場,剩下三千餘人見援軍遲遲未到,士氣終於崩潰,無奈放棄抵抗。宋將何灌趁機帶頭攻入城池。
    這何灌正是劉錡麾下部將、霹靂軍統領何蘚的父親。在古骨龍一戰前,何灌便被劉法調至熙河。古骨龍之戰中,何灌立下戰功,後升任吉州防禦使,掌管蘭州。
    矬子山的守軍人數比仁多泉城裏更少,麵對圍攻仁多泉城的大幾萬宋軍,他們哪裏還敢出城救援,隻能趕忙派人前往涼州,向嵬名察哥求援。
    然而,嵬名察哥在古骨龍一戰中,被劉錡幾排火槍打得暈頭轉向,至今都沒弄清楚宋軍究竟使用的是什麽神奇武器。因此,嵬名察哥心中有所忌憚,不敢輕易出兵救援。
    劉法因仁多族人堅守太久,幾乎讓劉仲武趕上,參與分功,心中惱恨不已。破城之後,他竟下令何灌殺降。何灌為人正直,深知殺降乃不義之舉,苦勸劉法無效後,憤然帶兵出城。劉法見狀,更是氣極,竟怒而屠城,將城中三千降兵全部殺害。
    待劉法破城之後,劉仲武部才剛剛趕到仁多泉外圍。劉法竟派兵阻止劉仲武部進城,並上奏童貫,指責劉仲武行軍緩慢,未能及時參加戰鬥。
    劉仲武據理力爭,指出劉法早就進入仁多泉地區,並且埋伏多日,為何不能再多等幾日,待劉仲武部到達後再一同攻城?何況從會州到仁多泉,相距九百多裏,劉仲武部自接到命令起,便日夜兼程,二十一天便趕到仁多泉,平均日行四十五裏,又怎能說是行軍緩慢呢?
    要知道,在當時的條件下,於平原行軍,晝夜不停也不過日行七十餘裏,而在山地行軍,日行三十五裏便已屬於快速行軍,更何況劉仲武部日行四十五裏左右,已然十分迅速。
    反觀劉法,不僅距離仁多泉城更近,且提前出發,還跟著向導抄了近路,剛一到地,便立刻開打,根本沒給劉仲武留下任何機會。
    盡管劉法在軍中名聲頗大,童貫也有心籠絡其為己所用,但劉仲武所言句句在理,童貫也不好太過偏袒劉法。無奈之下,隻好以劉仲武部畢竟沒參加攻城戰鬥為由,此戰不予報功。
    劉仲武對此也不多說,借口會州空虛,須防夏軍趁虛而入,率部掉頭返回會州。
    倒是中路的康炯部,趁著夏軍因東西二線失利而倉皇撤退的絕佳機會,率軍奮勇衝殺,攻占應理,斬獲敵軍首級三千餘顆,俘虜一萬多人,立下赫赫大功。
    此消息傳回秦鳳軍,眾將群情激奮。因為眾人皆知,如果從會州出兵攻打應理,比康炯從懷德軍出兵更近更方便。這明顯就是童貫縱容劉法打壓劉仲武,為了一己私利,盲目順從趙佶的意願,胡亂調派軍隊,致使秦鳳軍錯失立功機會。
    劉錡看完信件,不禁苦笑一聲。他深知,這劉法為了打壓父親劉仲武,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恰在此時,何蘚手持家書前來拜見劉錡。自從何蘚在劉錡部下擔任秦鳳軍第三將的部將之後,便與父親何灌取得了聯係。何灌得知兒子在劉錡麾下,自然是欣喜異常。這也是何灌主動向河東經略使韓縝請求,從河東路調至秦鳳路參戰的重要原因。
    上次古骨龍一戰,劉法抹去劉錡部的功勞,盡管當時何灌並不知曉劉錡部中率領火槍兵擊潰嵬名察哥的首功之將正是自己的兒子何蘚,但他對劉法的所作所為已然頗為不齒。
    此次又見劉法不僅急於搶功,更是明目張膽地故意捉弄劉仲武,還惡人先告狀,何灌氣憤不已,直接帶兵回到了蘭州。
    何灌在給何蘚的信中,特意叮囑兒子要安心在劉錡麾下為將,努力多立戰功。劉錡得知此事後,對何灌這種嫉惡如仇的直爽性格欽佩不已,對何蘚的傾心相待也倍感欣慰。他又細心地囑咐了何蘚幾句,讓他務必抓緊時間操練火槍兵,之後才讓何蘚回去。
    喜歡西鳳烈請大家收藏:()西鳳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